文档详情

古代避讳趣谈

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51KB
约6页
文档ID:299810769
古代避讳趣谈_第1页
1/6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古代避讳趣谈 古代避讳趣谈 与西方诸国以取先人之名表达缅怀纪念之情不同,儒家文化向来强调上下清晰、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避讳便是这一制度的一个表现为长者讳,为尊者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概括从什么时候开头无从查询,但习惯认为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帝王作为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尊者,与其相关的讳词更是普遍人不能提及的,否那么就是对皇权神圣性的挑战,有下狱甚至丢脑袋的危害 帝王避讳最严格的莫过于宋代,宋人避讳之例最严《容斋三笔》里就说:“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议论,每欲其多,庙讳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宋太祖赵匡胤,避讳字有匡、筐、涯、眶、惟、勖、眶、胤、靷、引、鈏、酳等,更甚者其远祖、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等已故受追封之人的名讳都一概要避,避讳之字词多达40余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媾、购、遘??避讳的字达50多个!实在无法制止的常用字,也需要增减笔划或者变更读音,以示识别。

如宋真宗赵恒,“恒”字多见缺末笔者 物极必反,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宋代,进入元代时,草原民族蒙古入主中原,一改儒家世俗传统,以蒙古族的习惯,父子不避,尊卑无讳,因此避讳几乎终止 照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的说法,起码从周朝起,中国封建社会就有了避讳制度 所谓避讳,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即是:“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务必制止直接说出或写出例如,唐高祖的祖父名虎,凡写到或讲到“虎”,都得改为“猛兽”,或改为“武”又如,唐太宗名世民,他死后,“世”字、“民”字都务必回避于是,李世勣改名李勣,“为民作主”改为“为人作主” 避讳制度影响甚广,连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鏐有子跛足,厌恶人说到“茄子”,因“茄子”与“瘸子”音相近后改“茄子”为“落苏”百姓只得跟着说至今上海人仍称“茄子”为“落苏”吴越王钱鏐不许用跟“鏐”音一致或相近的字,改石榴为金榴,改刘姓为金姓宋仁宗名祯宫中改正月为初月,蒸饼为炊饼以此之故,《水浒》中武大郎要称蒸饼为炊饼 由于避讳,引出了好多不近人情的事 《唐律》禁食鲤鱼,违者打60扳子唐朝皇帝自以为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李、鲤同音,吃鲤就是吃李。

鲤鱼也不让叫鲤鱼,改称“赤鯶公” (“鯶”音“涣”) 北宋法令规定,官员所承担的官职的名称如犯高祖、曾祖、祖父讳,该官员有罪 唐朝李贺因父名晋肃,不敢应进士举唐代冯宿父名子华,朝廷任命他为华州刺史,他以避讳不予采纳贾曾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以父名忠一再推辞,朝廷只得另外安置 北宋刘温叟以父名岳,终生不听音乐 徐绩父名石,终生不用石器,走路不踩石头,遇到石桥要人背着过 由于避讳,还闹出了一场官司北宋时,有一年举行科举考试.刘攽、王介都是开封府考官有一名举子用了一个“畜”字,王介认为犯皇上嫌名(宋哲宗名刘煦)刘攽那么认为礼部事先没有将“畜”字定为务必避讳的字,不成以由于用了这个字就将该举子黜落两人纷争不已御史张戬、程灏将刘、王二人一并弹劾,刘、王都被处以罚金御史中丞吕公著认为处分太轻,朝廷乃加重对两人处分,“夺其主判” 奸佞小人往往利用避讳谄谀上司或当道北宋蔡京任宰相时,每当宰相们在相府一起吃饭(当时称作“堂食”),小吏要报菜名报到“菜羹”这道菜时,因“菜羹”音近“蔡京”,乃回避而报“羹菜”当时凡往来公文,都得回避“京”字,“京东”、“京西”分别改为“畿东”、“畿西”。

蔡京门下蔡昴避蔡京讳尤其精心,并要求家人也这样做,家人有违犯的,要打板子有一次他自己违犯了,家人指点他,他便扬手打了自己一记耳光 《捕蛇者说》结果一句道:“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此处的“人风”本应为“民风”, 是柳宗元笔下误吗?不是看了古人的“避讳”习俗,大家就知其所以然了 我国自周代起,就展现了避讳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所谓“避讳”, 就是在说话或行文中遇到应忌讳的人名、事名、物名时,不能直接说出、写出,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方法来改说、改写,以表示敬爱的一种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人避讳的种类和常用的方法 一、避讳的种类 1.国讳 即当朝皇帝及其祖先(七世以内)的名字,全国臣民都要闪避否那么,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如:唐代前,盛小便的容器叫虎子,因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虎,为避讳,就把虎子改叫马子今人所谓马桶,即源于此随着避讳内容的扩展,连皇帝的姓和属相都要避讳慈禧太后属羊,就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羊肉”一类的话但她又爱吃羊肉,便下令把羊肉改叫“福肉”或“寿肉” 2.家讳 即父母、祖先的名字,应回避,以示敬爱 如:范晔父名泰,他所撰《后汉书》中郭泰、郑泰的“泰”都改作“太”。

苏轼祖父名序,东坡为人撰序时,就改“序”为“叙”;后觉音同,又改用“引” 3.圣讳 就是讳圣贤的名字,包括黄帝 、孔子、孟子、 周公等 孔子名“丘”,宋代就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 二、避讳常用的方法 1.改字法 在属文时,若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要用意义一致、相近的其它字来代替如:为避汉高祖刘邦之讳,凡遇“邦”字都用“国”字来代替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先秦时叫“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讳,改作“惊蛰”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唐太宗名世民,唐人属文就用“代”字代替 “世”字,用“人” 代替“民”字,故《捕蛇者说》中把“民风”写成了“人风” 2.缺笔法 即书写时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把此字缺一笔如:为避李世民讳,人们将“世”写作“ 丗”,将“民”写作“氏” 为避宋真宗赵恒讳,不写右边“亘”字上面的一横 宋朝和清朝的缺笔,一般都缺在字的结果一笔上玄烨的“烨”字,少写结果一竖;林黛玉母名贾敏,她写“敏”时,就少写结果一捺 3.空字法 有多种处境:或把讳字空着不写,或写作“某”,或直写“讳”,或以○ 、□代替。

如:梁武帝父顺,《南齐书》中凡遇“顺”字就空着不写为避唐太宗“世”字,把“观世音菩萨”写为“观音菩萨”,将“世”字省去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道:“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 “某”就指汉景帝刘启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对于“禾部”的“秀”字干脆注曰“上讳”古籍中以○、□代替讳字的好多,不赘述 4.改音法 读书时遇到要避讳的字,要用与之相近的音来代替如:周代的阴历一月叫“政月”,因秦始皇名“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的读音变为平声林黛玉读书遇到“敏”字,就念成“密”或“米” 清朝时,为避孔子讳,姓丘的“丘”字右边 — 6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