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99776430 上传时间:2022-05-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遍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普遍生态学 课程编号:12030015 课程类别:专业根基课/选修课 学时/学分:32/2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根基课/选修课 2.课程说明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对比强的专业根基课。在学生学过数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根基上,系统介绍了生物体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相互关系。其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从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再到生物圈。通过课堂讲授、综合性作业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态学问题的才能。 二、教学目

2、标 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具备生态学根本理论学识和概念; 2.能够阐述生态学的根本法那么和根本规律; 3.能够分析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能对所供给的生态问题做出分析,并能应用到实际; 5.能举例分析全球生态问题发生的理由。 三、学时调配表 章序章题讲授学时测验学时实践学时上机学时小计0绪论11生物与环境22能量环境23物质环境14种群及其根本特征4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36生活史对策47种内与种间关系48群落的组成与布局49群落动态 210生态系统一般特征11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滚动212应用生态学2合计32 四、教学教法建议 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

3、方式:考试();测验( ) 2.劳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 );两级分制( ) 劳绩构成:总劳绩=平日考核(10%)+ 期中考核(20%)+ 期末考核(70%). 本文 绪 论 教学目标 1.能够阐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对生态学分支学科举行判断,并知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3.正确描述生态学的定义。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法建议:讲授法 考核要求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片面 有机体与环境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阐述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及识别; 2.描述生物与环境的相

4、互关系;能识别生境和环境; 3.熟悉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与耐受性定律; 4.明确生态幅的概念;能以实例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因子 环境、大环境、大气候、小环境、小气候;生态因子、生境、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其次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第三节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限度与生态幅 教法建议:讲授、学生自学 考核要求 描述以下概念:环境、大环境、大气候、小环境、小气候、生态因子、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生态幅

5、说明以下规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与耐受性定律;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其次章 能量环境 教学目标 1.熟悉地球上光及温度的分布;熟悉生物对光的适应; 2.正确描述黄化现象、生物昼夜节律、光周期现象、外温动物、内温动物和异温动物;发育阈温度;适应性低体温; 3.正确分析酶回响速度与温度阈的关系;知道生态学根本法那么如:有效积温法那么;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上光及温度的分布 地球上光的分布;地球上温度的分布 其次节 生物对光的适应 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第三节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温度与

6、动物类型;生物对温度的回响;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 教法建议 讲授、学生自学 考核要求 描述以下概念: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长日照动物、短日照动物;外温动物、内温动物和异温动物;发育阈温度;适应性低体温 说明以下规矩和原理: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那么;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生物对极端高温柔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第三章 物质环境 教学目标 1.熟悉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了解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2.正确描述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正确描述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

7、生植物; 4.能够分析大气中CO2与O2浓度与生物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其次节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第三节 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第四节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教法建议 自学为主,辅以讲授 考核要点 描述以下概念: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正确说明大气中CO2与O2浓度与生物的关系、陆生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 其次片面 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 种群及其根本特征 教学目标 1.正确描述种群的概念;熟悉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的规律;描述种群调理的各种理论;熟悉集合种群理论的意义与应用。 2.以实例分析以下概念和原理:种群的数量统计参数,种群的空

8、间布局,种群统计学中的年龄锥体;性比,生命表分析、K因子分析,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种群的增长模型,集合种群概念。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其次节 种群动态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统计学;种群的增长模型;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第三节 种群调理 外源性种群调理理论;内源性自动调理理论 第四节 集合种群动态 集合种群的概念;集合种群与种群的识别 教法建议 讲授法 考核要点 描述以下概念:种群;种群的大小和密度;内分布型;年龄锥体;同生群;K-因子分析;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集合种群 分析和说明以下根本概念和原理:种群的年龄布局;生命表;K-因子分析

9、;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logistic 方程)和曲线。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教学目标 1.正确描述以下概念:物种;Hardy-Weinberg Law;基因、基因库、基因频率; 2.能分析以下规律: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规律;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物种的形成过程;物种的形成方式。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种的概念 物种的概念 其次节 物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 第三节 物种形成 物种形成及其过程;物种形成方式 教法建议:

10、讲授法 考核要点 描述以下概念:物种;基因、基因库;Hardy-Weinberg Law;多态现象;地理变异、渐变群、地理亚种;遗传漂变;遗传瓶颈;建立者种群和建立者效应;基因流 正确说明:物种形成的过程;物种形成的方式;进化的两种动力: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概念。 第六章 生活史对策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和分析:生活史的概念;生活史中能量调配与权衡;生活史中的体型效应;“两面下注理论”;生活史的组分; 2.能列举和分析:生活史对策;r-对策和K-对策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量调配与权衡 生活史;生活史对策;能量调配与权衡 其次节 体型效应 第三节 生殖对策 r-对策和K-对策

11、;生殖价和生殖效率 第四节 生境分类 第五节 滞育和休眠 第六节 迁移 教法建议 讲授与自学 考核要点 描述以下概念:生活史;生活史对策;r-对策和K-对策 说明r-对策和K-对策在进化中优势和劣势 第七章 种内和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明确:主要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正确描述以下概念和规矩:植物密度效应的两个根本规律:结果产量衡值法那么和-3/2自疏法那么;无性繁殖的优越性;有性繁殖的优越性及产活力制;红皇后效应;他感作用;种间竞争的高斯假说;种间竞争的类型和特征;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生态位;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2、一节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的结果产量衡值法那么和-3/2自疏法那么;性别生态学 两性细胞结合与有性繁殖;性比;性选择;动物的婚配制度;领域性和社会等级;他感作用 其次节 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种间竞争的典型实例与高斯假说;种间竞争类型及一般特征;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生态位理论;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捕食作用;寄生;偏利共生与互利共生, 教法建议 讲授与自学 考核要点 正确分析说明以下规矩和原理:植物密度效应的两个根本规律,结果产量衡值法那么和-3/2自疏法那么; 他感作用;种间竞争的高斯假说;种间竞争的类型和特征;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共生的类型 第三片面 群落生态学 第八章 群落的组成与布局 教学目标 1.正确分析群落的根本特征;群落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各种学说;影响群落布局的因素;群落布局形成的平衡说和非平衡说。 2.能以实例说明物种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生活型;群落的垂直布局、水平布局和时间布局;群落交织区和边缘效应 教学时数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