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闪**** 文档编号:299775080 上传时间:2022-05-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识与才能 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理由、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才能和分析才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熟悉人类社会进展的根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打定】 多媒体课件、

2、相关视频 【课时安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气力,春秋战国时代的进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举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 (一)战国七雄 教师:为什么叫战国 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头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学生:兼并战役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 学生:齐、楚

3、、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表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役史上设伏歼敌的出名战例。 多媒体表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遇了消逝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多媒体表示长平之战图

4、片 教师: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出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击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多媒体表示桂陵之战图片 教师:“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韩非子 教师:战役的结果怎样? 学生: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繁杂。战国中后期,秦国日渐崛起,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要挟 教师:这

5、场战役有什么特点? 学生:战役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多媒体出示主要战役图。 多媒体表示春秋战国战役的不同点图片 教师: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役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她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学生:人民长时间的生活在水深炎热之中,看到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在这种环境下人民梦想生活在没有战役、没有勾心斗角、自由、和平和谐的社会当中。 教师:你能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进展趋势吗? 学生:这时期的战役,给社会带来了灾难,同时,通过战役,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流不断增多。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步趋向统一。 (二)商鞅变法 教师: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6、,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奴隶主本身拥有谁分给的田地呢? 学生:国家分给的“公田” 教师:西周实行井田制。由于生产力进展水平的限制,这些垦田是有限度的,主要集中在一些都邑的周边,被整治成大小相连的方块田,外形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三十一亩多),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领主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教师:找出商鞅变法的内容? 教

7、师: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战国时期生产力进展的标志;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秦国落后挨打,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教师:商鞅变法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经济进展的需要;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教师:商鞅变法的概括内容是什么? 学生:政治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遏止私斗。 学生: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激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学生:军事方面赏赐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教师:在文中找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供认土地私有允

8、许自由买卖。作用;废除了旧制度;确认了封建土地全体制;促进了封建经济进展;巩固了国力。 学生:赏赐耕战。作用:废除了旧制度;促进农业生产进展;巩固了军队战斗力;巩固了国力。 学生:建立县制。作用:废除了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动脑筋:商鞅被处死,那商鞅变法是告成了,还是失败了? 学生:是告成的。由于,经过变法,秦国富国强兵,进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根基。 教师:商鞅变法取得告成的理由? 学生: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 学生:商鞅变法得到了掌管国家统治实权的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学生:商鞅采用徙木赏金的做法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学生:商鞅变法代表了地主阶

9、级的利益,得到了宏大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学生:商鞅具有改革家的魄力和士气,敢于同阻碍变法的旧势力举行坚决斗争。 斟酌:商鞅变法的影响 学生:使秦国进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根基。 教师:学习商鞅变法有什么启示? 学生: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进展,是符合历史进展潮流的。 学生:我们理应向商鞅学习,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学生: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尊崇。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师播放都江堰的视频 教师: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成果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浇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后,成都

10、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教师:在文中画出重点内容 教师:都江堰在什么地方? 学生:成都平原 教师:都江堰修建于什么时期? 学生:战国时期 教师:是谁修建的? 学生:李冰 多媒体表示都江堰图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教师:都江堰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防洪、浇灌、水运等。 教师: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学识,而且是一个关切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教师:都江堰的建成对以后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它根据防洪浇灌的需

11、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操纵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明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称赞!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 三、课堂总结 春秋展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遍大地。 春秋末年用牛耕,农业史上大革命。 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释水患灌农田。 治水功勋胜大禹,造福人民几千年。 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给力。 供认私人有土地,赏赐耕战免徭役。 废除旧贵族权力,建立县制搞治理。 经济有了大进展,军队有了战斗力。 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四、课堂练习 1.商鞅变法发生在( D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D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学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习中留神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复的根基上在举行总结说明,理应给学生留下对比深刻的印象。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