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及穿刺失败原因分析 R472B1672-5085(2013)33-0179-01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同时也能减轻患儿家长因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和心理压力静脉留置针以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自从2004年底开始广泛应用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2月份用静脉留置针802例,年龄在2个月~3岁,其中男398例,女404例留置时间1~7d,其中1d35例(4.36%),2d63例(9.79%),3d178例(22.19%),4d265例(33.04%),5d142例(17.7%),6d85例(10.59%),7d34例(4.24%);穿刺失败42例(5.24%);套管脱落88例(10.97%);套管堵塞32例(3.99%);局部渗漏肿胀60例(7.48%);静脉炎8例(1.75%)2.操作方法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的血管如额静脉、颞静脉、腋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等。
并严格按照静脉穿刺置管术各项操作技术及流程进行留置时间一般为3~5d,此期间若发现留置部位红肿及静脉炎时,应立即拔掉静脉留置针,更换穿刺部位输液结束后用注射器直接封管关闭输液器调节器,分离针头与肝素帽消毒肝素帽,用注射器抽取封管液5ml(封管液均用生理盐水)直接将注射器刺入肝素帽内,先缓慢静推3ml封管液,然后边推余液边退针头至拔针推注速度宜慢,以减少对血管的冲击力,同时使管腔内充满封管液,关闭留置针3.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在本组观察中:套管堵塞32例,原因为:①患儿本身血液处于浓缩或高凝状态,如流脑或中毒性菌痢患儿②因担心推入肝素过多对患儿不利导致肝素封管液注入量不足,回血堵塞套管③封管方法不够准确,不能保证导管内充满封管液,回血阻塞套管局部渗漏肿胀60例患儿,均在使用留置针3d后出现局部渗漏肿胀,患儿多有注射局部疼痛,伴输液速度减慢推测主要与血管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以及某些药物造成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套管部分脱落有关故应选择较粗直、弹性好、卧位不易受压的血管,如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避免选择耳后静脉,枕后静脉及靠近静脉瓣和有疤痕的静脉由于静脉炎的发生率下肢明显高于上肢,故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尤其是头皮留置针更应严格消毒,保证足够的消毒时间、消毒剂和消毒范围留置针固定要牢固穿刺成功后先用无菌输液贴敷盖针眼,再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然后用4~6条普通胶布固定针翼及肝素帽,防止反折交代家长看护好孩子,避免因患儿触抓或肢体过度活动使导管脱落定时更换透明敷贴和穿刺部位,如透明敷贴出现破损、脱落,应立即更换,或视透明敷贴的污染情况(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情况)随时更换;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控制好输液速度,观察留置针部位皮肤情况,如发现局部有红肿或硬结,应停止输液,立即拔掉套管针,用25%硫酸镁湿敷炎症局部若液体滴入不畅,勿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栓塞发生;静脉推注药液时避免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局部压力骤增,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外渗如半堵塞,应先抽出血栓,再接输液装置;如已阻塞,应拔出套管针另行穿刺,应用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强的液体时,可缩短留置时间输液完毕,及时、正确正压封管,保证足够的肝素用量,以确保12~24h再通管使用再次输液时,也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4.穿刺失败其主要原因操作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以下因素也是常见的原因:①选择的血管太细或弯曲,导致送套管时穿破血管,本组共8例②穿刺前未松动外套管,拔出钢针时将外套管一起带出,本组共6例③见到回血后立即停止进针,此时外套管仍然在血管外,此时拔出钢针送外套管,外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进入血管,导致失败,共20例④见到回血后进针过深刺破血管,共8例套管脱落88例脱落情况分析:42例是由于出汗及油脂分泌过多,使胶贴失去黏性,患儿活动脱落;14例由于哭闹时看护不当,患儿抓脱,以上2种情况以4个月~1岁患儿居多,且多见于头皮静脉置管32例由于患儿动作频繁,逐渐脱落,以四肢静脉置管时出现较多目前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因其可以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但在我院开展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有的保留时间很短,没有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套管针留置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