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清李氏太极拳《内外太极歌诀》探析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1.53KB
约6页
文档ID:299680851
武清李氏太极拳《内外太极歌诀》探析_第1页
1/6

          武清李氏太极拳《内外太极歌诀》探析                    天津 郑昭明武清李氏太极拳之祖李瑞东先生乃杨禄躔先师门下弟子,由杨先师之嫡传大弟子王兰亭先生代师传艺而得杨先师一脉真传所得之太极拳于门内称之为“武当嫡传悟修派太极拳”后又于京都偶遇“江南大侠”甘凤池先生后人甘淡然先生,而得武当太极另一支脉真传于门内称之为“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拳”因武当太极拳富含着道家“仙道”修炼的原理和内涵,如此,武清李氏太极拳门内也就秘藏着诸多的不为外界知闻的习练事项和歌诀、口诀等这些内容既是李瑞东先师所学为道家太极拳一脉的佐证,也对正确深化太极拳习练层次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譬如,门内拳谱留有《内太极》和《外太极》歌诀《外太极》歌诀日: “太阴形,偃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出乎此,乱如麻《内太极》歌诀日: “内太极,呼吸气;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和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记仔细以上两酋歌诀不仅于文字内容上是本门所独有的,同时它也揭示了习练太极拳内功的核心所在而且,还是对《十三势行功歌》内容含义的简化、深入《十三势行功歌》开篇日: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总,在此处应该是指共用的,共有的并围绕着的核心、总则离开了这个总则,习练十三势的效果就必然会分崩离析而总则即是“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者,字面之意乃两腰之间的缝隙其实不然,此处“腰隙”之窍即“前对脐轮后对肾”的虚无窟子这个虚无窟子就是人体的前后的横轴和上下的纵轴的交汇处,即《内太极》歌诀所说的: “子午窟,先天地”!不知此处即非道家先天嫡传,不炼此处焉能得窥先天?思及我等未出母体之时尚能于胎中存活十月,其间口鼻未曾呼吸,脾胃未曾给养何故?脐带与母体相系也斯时,思维混沌若天地未开之际,炁机鸿蒙似空水氤氲之谛是谓:先天先地简称:先天地待得十月胎圆,瓜熟蒂落出于母体后脐带一断,再受后天大气压强的压迫,随即“哇”的一声,呼吸乃从口鼻入于肺中,肺属金,金生水维持人体元气之本的肾开始工作水生木,肝木始造血木生火,心脏跳如泵火生土,给予了脾胃对于后天食物的强大消化能力至此,一个五行周天循环不已,后天方能得立先天遂渐渐退位!以上这个机理历代都是于师徒之间口耳相传,至于具体修炼方法更是口耳相授而这具体修炼方法又涉及了窍位(炉鼎),气息(火符),神意(真人)三个大致内容至于火候的拿捏和再之后的一步一步的“移炉换鼎”更是细腻分明!而无论是这种修炼结构的高深性,还是因为这种高深修炼的不可说,难以言的效应性在《内太极》歌诀里说道: “玄中玄,秘中秘。

因此,我们说本门太极拳继承了古老的道家内炼之理法,是武当道家太极的嫡脉传承,能为道家太极承前启后的担当是有的放矢的于上可以看出太极拳是三丰祖师集古人之智慧,合道祖(黄帝)道宗(老子)之精髓所创是“以拳入道”之示范这种“以拳入道”不可认为是虚幻的神仙传说而是相对那种打坐持静,安然修持的“静中待动”方式,另辟了一条“动中求静”的绝妙径路如果说《内太极》歌诀揭示了内炼的根本所在,那么,《外太极》歌诀就是言明练拳之时如何不对这种内炼的形态形成破坏这样, “内外相合”,方能“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所以,《外太极》歌诀日: “太阴形,偃月牙太阴和偃月实际比喻的都是一回事指的都是整个脊背形成弯月之形此形就好似初一的月牙那般,但其中有自有奥妙人体躯干前面是任脉,属阴;后面是督脉,属阳阴阳的属性乃阳升阴降,自然之理因我们道家崇尚自然,讲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习练太极拳要合胸,沉气;凸腰,拔背这样,太阴偃月之形就自然形成了此形一成,肚脐就必然会相应的向对侧命门处自然吸附,而吊裆收闾也会同时完成如此,窍位(鼎炉)得以巧妙的安立而后在“肩松,身活,步稳”的基准下,气息(火符)得以悠长,细匀的作用于窍位(炉鼎)。

有人或许会疑问,气息来往于肺,怎么会作用到“子午窟”呢?因为“神意之功”!习练太极拳有“神宜内敛”一说内敛不仅仅是不向外发散,更要收敛于“子午窟”处在本门《明源起》之中对此言道: “故内功静养修身之法,以‘留意’二字为要诀也这也是对《十三势行功歌》中所日: “刻刻留心在腰间”一句的更为具体的释言只有如此,才能有“腹内松静气腾然”之效拳法按照以上的妙理去练,习练者就会越发收心于此心猿意马自可不治而治《太极初练所忌》对此言道: “惟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这都是在为内炼创造相应的条件故,太极拳的普及常识要求的规定:轻柔,圆活,松沉,缓慢,均匀也是暗寓此意只是太多的人不明其中的机理罢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门继承留传有“一拳九架”之说此说绝非有九套拳架之意一拳九架”是道家太极拳习练从浅入深,由低向高,层层递进,步步为梯的九个过程是一套太极拳可以按照不同的习练进展有九种练法表现形式本门拳谱记载如下: “太极拳每一趟即有九种练法九种架子:大(震),松(离),慢(艮),柔(坤);小(兑),紧(坎),快(巽),刚(乾)中平(大通)即,开始入手习练拳架须“先求开展”,故,架子须往大了练,往松了练,往慢了练,往柔了练。

目标效果达到后再“后求紧凑”,架子要往小了练,紧了练,快了练,刚了练待大小适中,快慢适度,松紧适合,刚柔适可,无过不及,而成中平练法,乃是大通由上可见,前四种练法是后四种练法的基础,后四种练法是前四种练法的提升第九种练法是通向大道的最终而笔者想说的是,道家《内外太极歌诀》并非适用于一切拳架形态之中但是其所对应匹配的拳架又不可没有之前的基础而在逾越之后直接练成所以,习练道家太极拳既要循规蹈矩,脚踏实地,又要练有次序,衔接有法这就体现了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道家之任何修炼都离不开“三调”的基本准则即调身,调心,调息而对这“三调”发挥的把握程度上,三丰祖师集前人之智慧,以自身之实践而集大成的武当道家太极拳无疑是淋漓尽致的这种在运动当中培养静怡的手段,通过静怡实现伏气(神入气穴,气沉丹田)的方式,使得身、心、息在特定性质运动的条件下相互和合实在是让我辈佩服,惊叹!这正是:心为拳本意乃根,善养元形炼灵身呼吸潜施藏造化,三家相抱含妙真若欲内外成一统,意少力多枉费寻此是大道离拳理,不明天机笑煞人责任编辑 柯超)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