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P4 席勒不朽的理论付出在于为审美教导供给了现代性的“理念”,第一次使审美教导与学识教导、道德教导在规律上识别开席勒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导,有促进熟悉的教导,有促进道德的教导,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导这结果一种教导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气力的整体达成尽可能和谐在人类思想史上,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有一种“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导”,具有划时代的宏伟意义在席勒以前,往往是把感性需要的得志建立在“理性的根基”上,不会给审美教导以独立的本体论地位,它的核心就是康德所说的“美是道德的象征”正如劳承万先生所指出的:“只要终极目标是道德的人,而非审美的人,那就不成能超越康德体系”而席勒美学的核心命题“美是自由的象征”,及在审美实践中提出的“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导”对于康德美学与古典审美教导形态,都是革命性的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规律上真正完成了“审美教导”同“智育”、“德育”的“区分”;二是在历史上真正终结了“与伦理教导不分”的古典审美教导模式,开发了以“感性和精神气力的整体”和谐进展为理念的现代审美教导模式席勒全力看法通过美育来培养梦想的人、完备的人、全面和谐进展的人。
应当供认,从美育理论的进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熟悉,切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导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进展的人的高度来熟悉,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P6 (一)艺术美问题 首先本文探讨了艺术美的特性当艺术作品自由地表现自然产品时,艺术作品就是美的——德国古典美学的“美在自由”命题将艺术美归结为对自然的“自由地表现”自由地表现”第一个含义是把对象的特征“供给给直接的直观”,即使对象的特征与直观、内容与形象处于直接的统一之中其次个含义是从审美主体来说,在艺术活动中务必凭借直观的想象才能而不是理性的概括才能 其次论述了艺术形象与物质媒介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根本要求是三者之间的斗争结果应是艺术形象的感性特征完全地抑制了物质媒介和艺术家个人的感性特征他看法创作中主体溶化于客体之中的“纯粹客观性”,并将其称作“风格” 他说风格“是表现的最高独立性,这种表现应脱离一切主观的和一切客观的偶然性的规定 席勒还在《论美》中探讨了诗歌艺术(即语言艺术)在艺术表现上的特殊性问题诗歌艺术的任务就是运用自己的艺术气力抑制语言通向一般的倾向,以达成艺术美的高度。
(二)嬉戏说 “嬉戏说”是席勒关于艺术起源与本质的理论,“嬉戏冲动”:是以美为对象的艺术创造冲动人有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两种先天要求只有“嬉戏冲动”才能使这两者统一,进而使人性达成统一,只有“嬉戏冲动”的对象才是具有感性与理性直接统一特点的“活的形象”活的形象”泛指一切美的现象,但主要指艺术,因此,席勒又将它称作“审美的艺术冲动”他认为,精力过剩是“嬉戏”的动力,首先是物质过剩,由此引起身体的“嬉戏”,这是未摆脱动物性的生理快感其次是超出物质的精神的过剩,由此引起想象力的“嬉戏”,但只有理性参与后,想象力的嬉戏才成为审美的嬉戏 P7 秀美存在于肆意运动的自由中,秀美的一方,精神自由管理,精神使本能自然活动而无抵挡在自然传达精神的命令的地方,秀美容许自然留存意志自由的外观;志趣爱好有秀美是那么自然,正由于志趣爱好就其内容而言断定是感性的,对自然的自由有利的,而与一切慌张相敌对真正的秀美只让步和迎合,无论何时都不理应引起欲望在欲望介入的地方,不是对对象缺乏尊严,就是参观者缺乏感受的道德性 尊严那么存在于不肆意运动的克制中,尊严的一方,精神统治躯干,精神反对专横的本能 而维护主动性。
在自然想统治的地方,尊严使自然按照于精神真正的尊严只会操纵自然本性,伪装的却只会在内部实行粗暴统治一般来说,人们所要求的来自道德的东西,不是本来的尊严,而是秀美尊严是道德所固有的,就内容而言,尊严确定要以人对自己本能的支配为前提尊严也有不同的层次,在他接近秀美和美的地方就成为高尚,而在他近似于可怕的东西的地方,他就成为严肃 尊严与秀美 由于尊严与秀美有各自不同的表现领域,所以他们在同一人格或其不同状态中并不相互排斥相反,仅仅由于秀美,尊严才得以表明;也仅仅由于尊严,秀美才获得价值人们要求承受义务的人有秀美,要求被赋予义务的人有尊严人们理应借助秀美指责缺点,而要求尊严供认缺点强大的人要想令人爱好,那他就理应用秀美来减弱它的优越虚弱的人要想受人崇敬,那他就理应用尊严来扶助自己的无能 P8 一、 区分 席勤的阐述是:诗人或那么就是自然,或那么追寻自然,二者必居其一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古代,自然与人之间是和谐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原始一致的,现实与梦想之间也还不存在冲突,可是到了近代,人性体验了感性和理性分裂的异化过程,作为社会性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越来越明显,终使人逐步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即现实成了人类敬仰的梦想。
正是如此,造就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存在 素朴关系是说诗人本身是自然,它与自然和谐统一素朴的诗的典型象征是造型艺术,因其能把它描写概括形象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素朴的诗由于只是摹仿单一的纯朴的自然,给人是宁静的高兴,它往往会使我们心灵宁静,引起松弛和恬静的感觉,引起情感的一致和得志 感伤关系是指诗人失去了自然,他正寻求自然感伤诗人是被感性和理性的冲突对立支配着,因此,他的描述是主观的,热切的,而且是主动的,供他选择的题材和方法那么是多样的,能达成的效果也是多样的感伤的诗要求把想像力的表象和理性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有可能在我们心中产生跌宕起伏的繁杂心情它往往使我们内心弥漫活力,处于慌张的状态之中,引起情感的冲突和摇摆 二、 意义 这种分类的依据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条件,更主要的是诗人(文学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及其创作方法,突出了文学艺术的人性、主体性、创造性尽管席勒的文学类型论并没有成为文学史的共识,但是,它却给文学类型论开启了更加广阔的实践本体论的进展空间 P9 一、悲劇的含義: 悲剧是包括死、痛楚等内容,且主要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传达哀伤和哀痛的戏曲或文学类型。
舉例:莎士比亞:哈姆雷特、關漢卿:竇娥冤 二、悲劇藝術的特征: 1.悲剧务必有凄凉的结局,不能以大聚合收场,换句话说,悲剧仆人公务必最终遭到消逝 2.悲剧仆人公在根本上务必是无辜的受害者,又是崇高的英雄人物往往是对人生执著的人,具有猛烈的生存欲望和非凡的生存意志 3.悲剧感是一种以痛感形式展现的快感 4.悲剧来源于人的有限性和盲目的命运 三、悲劇快感的含義:即我們為什麼喜歡悲劇 席勒认为,悲剧感动,或者说悲剧快感,是以道德上的合情合理之感为根基的任何快感, 包括感官的快感的产生,都是与目的性分不开的但是对感官快感来说,所谓“目的性”也就是肉体感觉的必然性,这不属于艺术的领域;艺术领域里产生快感,是由于人们能够主动地熟悉目的性,可以有筹划地加以艺术的安置、强化和节制来达成和谐换一句话说,艺术的快感是和人们的一些观念伴随在一起的,而不是被盲目的自然必然性所操纵的,因此是一种自由的快感由以上缕析可知,席勒认为各种各样的悲剧方式受观众接待的理由,最终都离不开道德和理性 P10 早在20世纪初,席勒的美育思想就随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学者传入我国,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美育思潮的形成、进展。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育开创者和奠基人,被尊为“吾国之希勒(即席勒)”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20世纪初王国维通过自学了解了席勒的美学、美育思想;后来屡屡撰文介绍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席勒的美育目的论、价值论等;还以席勒“嬉戏说”为理论基石,断定艺术的嬉戏本质,强调文艺功能的“无用之用”,批判传统“文以载道”思想;并依据席勒对艺术创作手法的区分,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创新传统意境论 蔡元培是中国的“现代美育之父”,他以毕生精力推行美育,将美育写入国家的教导方针,第一次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导史上的地位;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他采纳席勒以全面进展为旨归的美育目的论、以情感教导为内涵的美育本质论、以中介调和为功能的美育价值论、以艺术教导为手段的美育实施论,构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体系蔡元培的采纳在本地化过程中又呈现出创新进展之势:他赋予美育启蒙性,较之席勒更重视美育实践,强调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整体美育观,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朱光潜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作为席勒美学、美育思想的重要中国译介者,朱光潜的美育思想也受到了席勒的影响。
他吸收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观,重视美育“怡情养性”的功能,将人生的最高价值指向美,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命题 田汉也曾介绍席勒的美育思想、采纳席勒“嬉戏说”、审美调和论,此时的席勒是他心中崇拜的“浪漫主义诗人”;回国之后,他译介了席勒戏剧《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的故事梗概,称席勒是“为自由而战的人”;1950年头,他又将席勒视为“民主与民族自由的战士”大加赞美,田汉的席勒采纳凸显出我国时代精神的演进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