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西壮族丧葬风俗中的道公师公信仰

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24KB
约17页
文档ID:299467400
广西壮族丧葬风俗中的道公师公信仰_第1页
1/17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广西壮族丧葬风俗中的道公师公信仰 在广西壮民族的眼里,葬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事死如事生”壮民族信仰道(公)教、师(公)教,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的各种人生礼仪,贯穿了壮民族每个人的一生道公、师公信仰是壮民族最根本的传统的民间的信仰 一、壮族的道公、师公信仰 (一)道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广西壮族的道公不像中原传统的道教徒,在广西壮民族中,从事道公这个行业的多半是半职业性的农人,他们平日下地干活,只有在日常需要超度亡灵、禁压恶鬼和举办丧礼的时候,才作为神职人员展现,举办道场,他们也可以婚娶成家,荤素不忌,只忌狗肉他们并不是社会宗教的领袖,也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脱离社会,他们是普遍的社会人,识别于其他的人为宗教的教徒,他们是壮族民间宗教的鬼神代言人壮族人民敬爱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通天地晓鬼神的才能,但人民并不是教徒 道公没有成型的宗教组织,没有固定的特意的宗教活动场所,但是他们有临时的宗教活动场所,它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是特意的,相对固定的,除了师父和徒弟,他们没有更多的级别分类法师是通过严格的学习、仪式和考核才具有资格的,他们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为道公的,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道公的,一个人在成为道公前,他们要拜师受戒、背诵经文,并用毛笔抄写全体的经文、随师父练习设道场做法事,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他们才能顺遂出师。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没有年龄限制,有些人是老了之后才开头学,有些人是少年时候开头学,终身以此为生道公、师公出师后,要在主持过好多场道场、学过好多经文并在地方上有声望之后,才能带徒弟做师父,他的资格取决于他从事本行业的时间长短,而不取决于年龄道公有大量的成文经书,有统一的教义,那些经书教义中虽然有伦理的成份,却并不是主要用来指导人们自身行为的,它们更重要的是能超度亡灵,安抚死者 (二)师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师公跟道公差不多,其神职人员也是半职业性的农人,也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考核,只是师公在出师前还要学会舞蹈、杂技等“师公”的看家才干相较道公而言,师公经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笔者仅就所调查的都安、马山、上林、宾阳师教而言),在做道场时他们唱念的主要是师父口头相授的内容,唱颂内容以古代名将的故事为主,有些地方是以现实故事和生活中的人为主(笔者在都安加入的道场中,师公们唱颂的是姜子牙、雷震子、关云长、张飞、诸葛亮的故事),唱颂时并没有很严格的内容规定,师公们可以按照节拍自行添加有益的内容,如孝顺、良善、忠诚等,以教导人们现实伦理道德 在广西的大多数地方,道公、师公各司其职,并行不悖。

师公在壮族的丧礼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壮民族自己话说,道公是文,师公是武在上林、宾阳、马山一带,丧家都会请师公跟道公一起做丧葬道场,而在都安的绝大片面农村,一般家庭在正常处境下是不请师的,一般只有在死者为意外死亡、生前为道公、师公者和做丧品者才会在请道公的同时请师公,当然,有钱人也可以在“平常”丧事时请师公 (三)道公、师公信仰和“麽教” 广西的壮族,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和小城镇生活的壮族人民中,存在着普遍的道公信仰、师公信仰道公、师公在壮族的各种有关鬼神的人生礼仪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超度死者亡灵,保佑人们不受鬼魂的侵扰除了日常的驱鬼逐疫外,在全体的丧葬仪式中,都伴随着道公、师公的唱念做打,壮族人认为只有经过了道公、师公主持的丧葬仪式,人的一生才算圆满终止,死者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头生活或者轮回转世,才能保佑其子孙壮族人民敬爱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的通天地晓鬼神的才能,道公、师公是他们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一片面 值得一提的是,黄桂秋、何正廷等学者认为壮族中流传“麽教”,就笔者所生活过的都安、上林以及所考察的马山、宾阳一带而言,没有人听说过“麽教”,不过在巴马倒是听说了有 “麽教”存在,但笔者察觉除了称呼不同之外,其性质、职能和组织形式等与道公并无二致。

好多地方麽、道(或师)不分,笔者认为尽管在总体上壮族的宗教信仰有一致的地方,但所谓“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在小的地域范围内,必然会由于特定的地域、心理等因素而展现特有的东西所以就笔者所考察的都安、马山、上林、宾阳一带的风俗来说,在那里活跃着的是道公、师公群体,且其内部还有不同的派别,假设统统以“麽教”来概述,并不见得是很切实得 二、广西道(公)教、师教的起源、进展变化 (一)壮族原始巫教的产生和进展 宗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而产生的,并不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是人类进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进展、衰落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壮族原始宗教也一样,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壮族社会进展到确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受到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制约,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壮族原始宗教伴随着“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等思想产生和进展在现在的壮族地区,壮族人民仍旧认为灵魂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会消亡的,在人生前,灵魂依附在人的肉体上,在人死后,灵魂那么转入另一个世界持续生活,或为神或为鬼,且可以持续投胎转世这些观念表达了原始宗教中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思想。

在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处境下,人们面对死亡的要挟,为了生存,必然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以求得心理保障,这些仪式如祭祀、念唱祝词、咒语、舞蹈等,这些仪式融入到宗教中,大大丰富了原始巫教的仪式内容和形式 古代壮族地区巫风盛行的处境,古籍都有记载:“是时既灭两粤,粤人勇之乃言[粤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乃命粤巫立粤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粤祠鸡卜自此始用”①“獠者,??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号之曰鬼,歌舞祀之,以求福利” ②鸡骨占年拜水神”,“按:《柳州复大云寺记》曰: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仁,病且忧,那么聚巫师用鸡卜” ③家多事越巫”,“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④从古籍记载中可看出,岭南壮区在唐代之前巫风分外盛行原始巫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广西壮族先民民间信仰的根本宗教形式影响了后来广西道教、师教的产生和进展 (二)广西道(公)教的产生和进展 东汉时,统治阶级在尊崇儒术的同时又创立了道教,随后,道教开头传入广西,它是最早传入壮族地区的外来宗教据考证,东汉时候的刘根、华子期、廖平、廖仲等道教徒都曾在今容县都峤山修炼。

《广西通志》上记载:“紫阳观,在城西南六十里在紫阳岩南,刘汉宗远建 ⑤那么道教于东汉时候在广西壮族地区传播理应是不争的事实东晋时期,出世于道教世家的葛洪来到岭南地区,即今广西、广东一带,他曾于今广西北流勾漏山和今广州罗浮山等地修行炼丹据学者考证,北流勾漏山就是广西道教的发祥地,道书上称其为其次十二洞天葛洪在岭南传播道教,促进了道教在广西地区的传播唐宋时期,道教由桂东南逐步向桂西、桂西北、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并逐步和壮族原始宗教融合道教的宗教信仰主要来源于汉族的原始宗教,其法术多源于原始巫术,尤其是道教中的梅山教和茅山教,其法术无边,驱赶魔鬼、消灾避难、预料吉凶,且看法用法术解除人的苦难道教的法术和看法和壮族先民的原始宗教多有一致和好像之处所以,在梅山教和茅山教传入壮区后,很快就和壮族民间“畏鬼神”、“尚淫祀”、病不求医、专事巫 的风俗相融,得志了壮族社会的需要,促进了道教与壮族原始宗教的结合,促进了道教在广西壮族地区的传播和壮族原始宗教的进展 在道教与壮族原始宗教相融的过程中,道教有了很大的变化,道教为了得志壮族民众迷信鬼神的心理需要,先后吸收了壮族原始宗教、佛教和儒学的一些成份,如葛洪吸收了儒家 的伦理道德思想和佛家的因果报应之类的思想,著成《抱朴子》,这些思想已经不是道教的原始教义。

除了在思想内容上,他们任意进展外,他们还变更了道教的形式,融合了道、师、佛、儒等内容,既尊奉太上老君,也尊奉释迦牟尼,使道教同时为统治阶级和壮族社会所采纳 道教在本地化的过程中,其内部在某些地区展现了不同的派别笔者所调查的都安县,其地的道公(道教的神职人员称“道公”,壮族人称“公平”)分有两个派别:玄教和释教玄教以原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道君为祖师,也就是“三清”,用壮语汉字写经文,用壮语念经文其天机为《小法事天机》,其单独为一部书,但却不是经文在道公看来,所谓天机就是除了唱念经文以外的如何举行仪式的过程、方法、细节释教那么是用桂柳话(桂林、柳州一带的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唱念经文的,也是用桂柳音汉字写经文的,其带有更多的佛教色调,以释迦牟尼为始祖,经文含有好多佛教经文的内容道场规模比玄教大,持续时间也对比长其实,玄教和释教主要识别不是人的识别,而是唱颂内容上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小城镇,道公一般都会说壮话,因此他们经常两者都学,做道场时由丧家抉择他们唱何种内容通常处境下,在镇上的道场以释教为主,在农村那么以玄教为主而在马山、上林、宾阳等地的并没有玄释之分,壮族丧葬上道公念经时候用的都是壮话。

(三)广西师教的产生和进展 中原道教传入广西后,不仅影响了广西本地道教的产生和进展,也影响了广西师(公)教的产生和进展师(公)教(以下称师教)是壮族民间最主要的宗教之一,是在壮族原始巫教的根基上,吸收了道教宗教仪式中的某些做法以及道教的某些教义,同时融合了原傩及儒家孝道等外来宗教文化因素而成的极具壮族特色的民间宗教师教有经书,用壮族土俗字书写,称师经或壮经,其神职人员称为师公或师师教以唐葛周为始祖,然而唐葛周在不同的地方除了姓氏一致外,名字和身份不尽一致如都安县的师教认为唐葛周是唐宸,葛雍、周武,为周厉王时三谏官,而在一些文章上那么为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其身份或为谏官,或为黄帝时巫师 师教在仪式中不像道公那样主司唱念经文,他们最重要的仪式是“师公舞”,是一种驱鬼逐疫的舞蹈——舞者头戴红头巾,脸戴面具,着红衣裤,脚穿草鞋,手持法棍、刀剑等,在乐器的伴奏下,念说唱跳有一种说法认为壮族师公舞可能源于古代岭南的巫舞,后来吸收了汉族傩舞的形式笔者也同意此看法傩舞”是古代中原汉族一种驱鬼逐疫的形式和习俗,于周代时候已经盛行于宫廷和中原地区的北方农村史书上有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大丧,先驱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⑥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以逐恶鬼于禁中”⑦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方相氏在除夕前一日和老人丧葬时会戴面具,穿红衣红裤,“执戈扬盾” “以逐恶鬼”,这些与师公在丧葬仪式中的表现有一致之处据此笔者认为广西壮族的 “师公舞”可能是在岭南巫教仪式中的唱念跳神的动作根基上,融合了中原汉族傩舞的表演形式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壮族特色的驱鬼逐疫舞 三、丧葬道场及其仪式 (一)丧葬道场的组织形式和器物 壮族人存在着道公、师公信仰,所以在亲属死后,道场是确定要做的,他们认为假设不做道场那么死者就无法跟祖宗一起享受子孙的祭祀,无法进入阴间成为孤魂野鬼甚至变成厉鬼恶鬼搔扰家里,不过实在是没有钱的丧家可以先缓几年,等有钱了再补做,即使如此,小道场是确定要做的,也就是说要请三五个道公唱经一个晚上以送死者下葬,这样死者才虽然暂时进不了祖宗行列,但还可以享受子孙对他的祭祀,不至于成为孤魂野鬼在都安、上 林等地,丧家一般都会先请一个“大道公”,由他确定做道场的时间,以及由他去探索组织其他的道公、师公共同搭配做道场,也有些丧家自。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