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狮运动的起源与文化价值分析 舞狮作为我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运动,在中国有着长达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灿烂的舞狮文化舞狮运动融绘画、刺绣与音乐,汇舞蹈、武术等艺术于一身,通过舞狮者的密切配合,惟妙惟肖地模仿狮子的各种动作,欢腾活泼,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一、狮子的由来谈及中国狮子的由来,就必须要从我国的汉朝说起依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彰显了汉朝的强盛为了与汉朝交好,获得汉朝的庇护,安息、大月氏等西域诸国于87年不远万里将狮子作为祥瑞之物送到我国由此可见,我国最早的狮子是作为西域贡品引入而来的在此之前,汉朝举国上下无人见过狮子,因此西域诸国将这么贵重的祥瑞进贡给朝廷时,立即吸引住了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但由于从未见过狮子,突然面对如此健硕的巨兽,汉朝官员存在一定的恐惧与抵触情绪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与狮子接触时间的增多,人们对象征权力与地位的瑞兽——狮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恐惧抵触转变为喜爱由于朝廷与民众的喜爱,汉朝之后的历朝历代均能查阅到贡狮的记录。
我国历史上有关贡狮记录始于87年西域诸国向汉朝进贡狮子,止于1678年葡萄牙使臣向清朝进贡非洲狮,前后历经一千六百余年,期间从未中断过这一千六百年的贡狮历史,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接触、融合以及发展的历史虽然狮子并非产于中国,作为外来物健硕让人敬畏,但这些并不妨碍人们将狮子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麒麟等神物受到人们的喜爱民众不仅将狮子居于庙堂之上,而且积极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在历朝历代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之下,狮子的形象已经融入绘画、石刻甚至是刺绣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源于西方的狮文化转变为具有浓郁东方气息的东方狮文化,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无论在中原还是在边塞,宫殿、庙宇、桥头路边宅前,乃至日常使用的用具都能发现狮子的形象在我国,狮子寓意吉祥如意,出于对狮子的喜爱,民众不仅仅满足于将狮子的形态固化,更要使狮子的形态动态化,因此民众就模仿狮子的形态动作,由此舞狮运动便产生了,但舞狮运动究竟是何时起源,还有待考证,这也是接下来探讨的重点二、中国舞狮运动的起源探析中国舞狮运动究竟起源于何时,学界众说纷纭,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梳理,总结归纳出三种较为合理的说法,分别是汉朝起源说、三国起源说以及南北朝起源说。
接下来就一一剖析这三种说法1.汉朝起源说依据古籍史料记载以及历代学者的考据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舞狮运动起源于汉朝,但是无法确定具体的年代汉朝时,由于我国国力强盛,威名远播,西域诸国常需要遣使前往汉朝朝拜,为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汉朝负责外交事务的大臣会安排歌舞助兴,歌舞人员带上形如鸟兽的面具模仿着鸟兽的动作进行表演,西域使臣在欣赏歌舞之时却没有发现百兽之王狮子的身影,感到非常不解,遂询问汉朝大臣,方得知当时汉朝并未有狮子后西域诸国于87年将狮子进贡到汉朝,自那时候起,狮子开始逐步输入到中国为了在西域使者面前表演形似狮子的舞蹈,汉朝遣人进行相关的舞蹈训练这种舞蹈训练可能就是中国舞狮运动的前身2.三国起源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依据史料上的相关记载认为,舞狮运动起源于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广陵亭侯孟康在《象人》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若今戏如虾,狮子者也作为曹魏时精通天文、地理、小说的著名学者,孟康在其著作中的表述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单凭一部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来证明舞狮运动起源于三国时期,说服力欠缺3.南北朝起源说翻阅浩如烟海的古籍,在《宋书·宗懿传》中发现了真正关于舞狮的记载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南北朝时,445年(宁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南宁军“代林邑,懿自奋请引。
林邑五蒸阳迈国来拒,以装袖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1]自此之后,军队中开始流行起舞狮这样的活动由于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多人的参与,使这项在军中进行的活动慢慢传入民间,成为舞狮运动的起源不过当时这项运动并不称之为舞狮,而被称之为太平乐但是据史料记载,太平乐和现代的舞狮运动极为相似三、舞狮运动的文化价值探析1.崇拜狮神的直接反映千百年来,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我国民众将其作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狮子作为外来物种引入到中国,起初人们由于对狮子缺乏了解,对狮子感到排斥与恐惧但是在漫长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宗教因素的影响,体型健硕、凶猛刚烈的西域异兽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成为勇猛与威武的代名词,民众对狮子极其的推崇敬仰,将其视为能庇佑自身的神明,因此十分崇拜再者,由于狮子的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在千里之外的西方西方进贡到朝廷的狮子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十分珍贵,一般都是圈养在皇宫深院中,普通的官员都难得一见,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了,这使得创作狮子题材作品的艺术家们无的放矢,只能依据民间的只言片语犹如盲人摸象般进行想象勾勒创作。
民众看到艺术家们凭想象勾勒出的狮子作品,更加觉得狮子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认为狮子能够吃掉虎豹等猛兽,狮子的神秘色彩被进一步渲染了狮子这种神秘感与勇猛在诸多作品中均有记载在表现狮子的神秘感时,《海内十洲记》中将狮子的外型夸张为:“有狮子,辟邪巨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在表现狮子的勇猛时,说狮子气势压过老虎与豹子,虎豹见到狮子都不敢仰视,《洛阳伽蓝记》与《南村辍耕录》均有类似的记录[2]在民众与艺术家作家的夸大与想象中,狮子成为神秘莫测英勇雄壮的神兽,民众逐渐形成了崇拜的心理正是由于狮神崇拜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狮子的外型、动作与神态,并积极地模仿表演出来,因为民众相信通过这种模仿表演的形式能够使狮神感受到民众对它的崇拜进而庇佑民众这种模仿狮子外型、动作与神态的舞蹈慢慢演化为舞狮运动久而久之,舞狮运动在整个中华大地上盛行起来,成为民众乐于参与的民间活动民众对狮子从最初的外型崇拜到对狮子的精神崇拜,舞狮运动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狮神崇拜情结2.驱邪避灾的美好意愿舞狮运动自产生以后便不断地发展,到隋唐时舞狮运动已经非常兴盛在唐朝时期,舞狮被赋予驱邪避灾的美好意愿这一点在相关史料中有所记载《新唐书·礼乐志》中这样表述:“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袜,谓之狮子郎。
这里表述的“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方”更有自己的代表颜色,因此五方狮子的颜色各有不同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五色”为避邪之意因此,舞狮运动意蕴着民众驱邪避灾的美好意愿在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各地均有舞狮的习俗据说,这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在江南一代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无论是人还是畜牲大片死亡,而朝廷却束手无策乾隆皇帝爱民如子着急万分,梦不能寐,终有一日因劳累入眠乾隆皇帝忽然梦见一只猛兽踏着五彩祥云降落人间,仰天长吼一声,瘟魔顿时大惊失色仓皇而逃,江南地区的瘟疫得以解除乾隆皇帝从梦中惊醒,颁布旨意要求宫廷画师依照狮子绘制“瑞兽”的模样,并让工匠仿形制作,然后命人一边放鞭炮一边跳舞,用来驱逐瘟疫[3]自此之后,在民间辞旧迎新之际必定要进行舞狮表演,意蕴着避邪驱灾之意3.吉祥富贵的心理诉求狮子彪悍的身体,凶猛的神态,避邪驱灾,保佑人民平安,受到世人的敬仰人们相信在狮神的庇佑之下,狮子能够带来平安幸福,带来富贵和权势狮子自然而然象征着吉祥如意而舞狮运动自然也蕴含着吉祥如意的意味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舞狮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众多的流派中,吉祥喜庆始终是舞狮各派中共有的文化因素。
这说明舞狮运动体现出民众对吉祥富贵的心理诉求无论是春节、中秋还是其他重大活动,精彩的舞狮运动总会呈现在民众面前民众通过舞狮表达祝福庆贺乃至期待,包含有国泰民安、荣华富贵和风调雨顺的意义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还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在西方,狮子被打上权威与高贵的标签,古代埃及的狮身人面像足见狮子的地位之高不仅在西方,在我国也是如此,狮子也是作为一种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而存在的如前文所述,在汉朝时,狮子作为礼物进贡汉朝由于数量少,极其珍贵,狮子被锁于深宫之中,很少有人能得见狮子的因此,能够观赏到狮子的人非富即贵,这也同样造就了狮子高贵的地位在舞狮运动中,民众能够近距离看到狮子的动作神态,沾上狮子高贵吉祥的福气舞狮运动很好地反映出民众吉祥富贵的心理诉求历史的车轮还在继续前进着,虽然舞狮运动起源于哪一时期,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这并不妨碍舞狮运动在变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变革,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极具价值的舞狮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舞狮运动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必将发展得更好参考文献[1]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2]刘欣.中国舞狮运动文化意蕴探析[J].兰台世界,2009(10).[3]邱团,卢燕妮.舞狮运动文化内涵的探析[J].广西教育,2002(6).作者简介:陈肇宪,西北政法大学体育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