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心得体会3篇

上传人:党政****文档 文档编号:299262387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心得体会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习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心得体会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习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心得体会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习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心得体会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习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心得体会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心得体会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心得体会3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学习2022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心得体会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为落实好方案提出的12项重点任务,我们要树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理念,要抢占“先机”,集聚“力量”,把握“全局”,才能下好乡村建设这盘“大棋”。“兵贵神速”,抢占“先机”,下好乡村建设“先手棋”。棋谚有“弃子争先”“宁失一马,不失一先”。下棋讲究“先”字。落实工作若是拖拖拉拉、行动迟缓,容易导致上下工作脱节,甚至导致工作落实被动或难以见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2、方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近细远粗、分步建设的原则,按年度确定建设任务,细化到县(市、区、旗)。为能让方案尽快落地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第一时间组织学习,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要反复研究文件,吃透精神,才能“精准”落下“首颗”棋子,下好乡村建设“第一步棋”。“全民皆兵”,集聚“力量”,下好乡村建设“关键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方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搞建设。古人云:“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乡村建设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大家共同的事。作为方

3、案的实施者和参与者,要主动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乡村建设工作,秉承“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和干事标准,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一鼓作气”,把握“全局”,下好乡村建设“制胜棋”。习近平总书记为主要省部级领导干部主讲“新年第一课”时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乡村建设,建什么?方案制定了乡村建设行动的“183”路线图(制定一个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施八大工

4、程;健全三个体系),旨在加强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要以方案为指导,落好乡村建设的每一步关键“棋子”,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实到建设上,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想办之事,让方案落实到乡村建设的每一方面。深入学习2022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工作指南”。未来,乡村建设应该建什么、如何来建、需要建成什么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问题。那么,如何“破题”,就需要我们以“工作指南”为根本遵循,聚焦群众需求、站稳群众立场、解决群众难题,切实补齐乡村建设中的“短板”,满足农

5、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性”。想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要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思想认识,让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建设家园的过程中。方案强调,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完善农民参与机制,把农民满意作为衡量标准。这就需要我们的广大乡村干部、驻村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将“工作指南”入脑入心、学深悟透,主动发挥好教育引导作用,将村民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谋划、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只有付出了才懂得珍惜”,村民自己参与建设后,也定当会主动维护、主动治理,那是每一位村民都是参与者、建设者,还是监督者,从而形成自主管理治理的“良性闭环”。

6、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破解乡村建设行动的“肠梗阻”。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应首先抓其薄弱环节,抓住“短板”所在,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如今的乡村很多都成为了“老人村”,村子里最年轻的“壮劳力”是60岁大叔的情况不胜枚举。方案提出,完善养老助残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建立养老助残机构,建设养老助残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设施,培育区域性养老助残服务中心。这是应对“老人村”现状的切实有效举措,我们要将此项要求落实到位,下足功夫保障乡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主动因地制宜,着力提升乡村建设行动的“科学性”。因地制宜搞建设,是提高科学性的必要手段,不同的地区有

7、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乡土文化,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尊重”为主,尊重村民的意愿、尊重文化的保护、尊重人情的需求。方案指出,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的同时还要注重“量力而行”,要衡量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村人口和需求,合理地确定“硬件”的打造和“软件”的配置,确保让村民享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原有的乡土气息、乡村风貌,又避免不必要的财政投入和人力物力的浪费。深入学习2022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的建设与发展连接着

8、充满希望的未来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意义深远且重大。作为时代青年,我们要增强投身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寻“味”基层、持续奋斗,厚植为民底色、增进民生福祉,让农民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把增收致富的道路走得更加宽广,做乡村建设的“弄潮儿”。乡村建设离不开“乡土味道”,要听乡音、知乡情,夯实乡村发展根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田间小道、屋舍俨然,古井院落、小桥流水,有扑面而来的清新爽朗,有虫鸣鸟叫的怡然自得,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广阔田野,乡村是“此身向往处”,也是“此心安定处”,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充满了“家的味道”。在乡村的发展建设中,这种味道不

9、能被冲散、冲淡,要保留其原有的风貌、底蕴,保留乡村的灵气和神韵。在乡村这片土地上,承载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情,乡音是农民群众热爱家乡、情怀隽永的“声音符号”,乡音朴实、情怀真挚,乡情浓浓、蕴含真情,这种味道深深地根植在游子的记忆中,无论离家多远,思念和记忆总是相伴。时代青年要听乡音、知乡情,明确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保留乡村的意境和底色,让“乡土味道”成为乡村的独有味道和亮眼名片。乡村建设离不开“生态味道”,要展画卷、铺秀色,抓牢乡村发展重点。“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生命活力的创造,也是乡村建设的基础,是美好生活底色。乡村的建设,要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

10、关系、当前与长远的统筹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关系,坚持立足实际、规划先行,始终把握重点、务求实效,把握“三对关系”,增强行动自觉。在生态保护上,广大青年人人有责,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去践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让乡村美景如诗如画,让清新空气沁人心脾,让诗意生活相伴左右。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记牢在心上、落实于行动,让丰盈的绿意延伸在乡村的土地上,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乡村建设离不开“创新味道”,要增质效、聚力量,增强乡村发展优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乡村发展不能一成不变,要坚持与时俱进、遵循发展规律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新路子”,以创新融聚力量,以创新提档升级,让乡村的魅力与日俱增,让乡村的发展行稳致远。时代在发展变化,乡村发展要乘上时代发展的“东风”,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有力筑牢科技人才的基础,同时注重产业培育、管理和规模扩展上的技术运用,扩大数字化在乡村的应用场景,把“科技文章”写在乡村大地上。青年一代要当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者,让创新的一簇簇“浪花”跃动出别具一格的风采,将创新的一丛丛“花束”编织为美美与共的“花环”,在创新中推动乡村不断向前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注入发展动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