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

上传人:柏** 文档编号:299236456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课件)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文章,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

2、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

3、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习“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

4、,概括文章内容;初步学习用勾画点圈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二、说教法结合学生,优选教学方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5、 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早朝读、课外),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文章是

6、白话文;故事较为简单清晰;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质疑能力。教师应适时点拔,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可能较为生涩难懂,文章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但我们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预习阶段给学生相应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的探究阅读。我提出了以下预习要求: 1、反复读课文,借助文下解释和工具书解决生

7、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子。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人物形象。 四、说程序重视能力,优化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

8、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

9、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文章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文章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