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九年级)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s** 文档编号:299206134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九年级)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九年级)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九年级)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九年级)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九年级)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九年级)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九年级)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九年级)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题规定的位置。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18分)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歼灭(qin)驯良(xn) 干涸(h)坚持不懈(xi)B和煦(x)要塞

2、(si) 炫耀(xun) 人声鼎沸(dng)C迁徙(x)瓦砾(l) 迂回(y) 齐心协力(xi)D酬和(h)伫立(zh) 刹那(sh) 中流砥柱(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造型 顶梁柱 刻骨明心 隐姓埋名 B藉贯 沉甸甸 锐不可当 秩序井然C丰硕 紧箍咒 疲惫不堪 振耳欲聋 D憔悴 逐客令 家喻户晓 进退维谷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仲春时节,这里繁花遍野,姹紫嫣红,各地游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B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有的同学却对视力保护的重要性不以为然。C随着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社区公共设施被破坏,公共配件不胫而走的现象大幅减少。

3、D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众说纷纭,斤斤计较,一番争论后仍未得出一致的结论。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这种新型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为胰岛功能容易受损的人群而研制的特效药物。B了解并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C全球疫情蔓延,中国不仅做好自身防控,还研制疫苗,为世界防疫发挥了重要贡献。D人的心灵如浩渺瀚海,如果不断接纳象征希望、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长存风华。 5.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写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4、 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诗是绿荫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A B C D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B“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社”指土地神,古人在春社日这天祭土地神,析求丰收。C“始龀”“而立之年”“既加冠”“今虽耄老”,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D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瀚海”指沙漠,“阳”指山南水北。二、(33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共9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5、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只”,仅。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C. 策之不以其道 道:道理 D.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 食之不能尽其材 安陵君其许寡人

6、 B. 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 安求其能千里也 夫战,勇气也 D. 策之不以其道 不敢出一言以复 9.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首句,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C画线句中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2题。(共8分)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

7、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张吴兴年八岁,齿亏,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节选自世说新语)【注释】魏武:魏武帝曹操。令方:使其成方形。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一处)(2分)先 达 知 其 不 常 故 戏 之 曰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12选文出自世说新语“夙慧”篇,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内容说说入选的理由。(3分)(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1314题。(共7分)浪淘沙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用不

8、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注释】这首词是李煜囚于汴京期间(976978)所作。宋人王轾默记记载,李煜的居处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所以李煜降宋后,实际上被监禁起来了。一任:任凭。蒿菜: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1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A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表明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B.“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C. 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与

9、“只”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D. 本词借景抒情,鲜明的图景之中寄寓着词人的凄凉之感,亡国之痛,故国之思。14.赏析“秋风庭院藓侵阶”中“侵”字的妙处。 (4分)(四)根据原文默写15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共9分)羹饭一时熟, 。 (十五从军征)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其五) ,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沙漠上坚冰纵横、乌云密布的景象的诗句是“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是: , 。三、(7分)16. 阅读下面的语段,

10、回答问题。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1)选文中的“她”是 ,保尔与“她”决裂是因为发现了她身上 的缺点。(3分)(2)不少文学作品写到了伟大人物的弱点,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以保尔为例,进行分析。(4分)四、(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共11分)中

11、国古亭的历史沿革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许慎的说文中讲:“亭,亭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亭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

12、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的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的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

13、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艮岳中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