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客家文化讲义

天****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58KB
约12页
文档ID:299087874
客家文化讲义_第1页
1/12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客家文化讲义 第一章 客家民系的形成 一、民族与民系 汉族的形成 ?中国古代无所谓“汉族”春秋以前,住在中国内地的民族特别繁杂周朝时有“莱夷、岛夷、嵎夷、淮夷、徐夷、猃狁、犬戎、荆、舒”等等多数外族,而当时中国人自称“诸夏”,可知其内部也繁杂不纯 ?春秋战国兼并战役促进民族混化融合联姻不仅在诸侯之间,诸侯与蛮夷之间也盛行——“周襄以狄女为后,晋献以骊女为姬,戎王之女遣秦,赵襄之姊适代” ?秦国统一天下——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 ?刘邦建立国号“汉” ——始称“汉族”也有称“华族” 北部民族、南部民族 ?北部民族——东胡、匈奴、氐dī羌 东汉以后向内地逐步迁徙,与汉族杂居 东胡:东北三省春秋为“山戎”,后称东胡,西汉分乌桓、鲜卑二族 匈奴:内外蒙古及青海一片面,周称猃狁,春秋称狄,战国称匈奴 氐羌:新疆、青海、西藏、甘肃一片面,春秋称西戎) ?南部民族——南蛮、缅、黎、百越 南蛮:湖南、广西、贵州及广东、江西、福建一小片面过去苗猺与畲民 缅族:云南,以及四川、广西、广东一小片面 黎族:广东、海南等地。

百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一片面原为春秋时越国民族,楚国灭越后,越裔散居东南各地,与南方固有蛮族混化 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 ?汉民族在长期进展中,繁衍出以北方话、客家话、吴语、闽语、闽南语、赣语、湘语、粤语为区分的八大民系不同民系有不同的天性,但也有汉民族的共性,具有一致的文化传承和认同感 ?客家民系——汉民族南迁 二、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 汉民族南迁背景 ?五胡乱华(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 西晋【八王之乱】后,胡人乘机袭扰中原,史称【五胡乱华】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杀王公士民三万馀,并掳晋怀帝北去,史称【永嘉之乱】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晋室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链接: 西晋“八王之乱”——晋武帝崩,晋惠帝(司马衷,痴呆)继位(291年)后,司马氏八大集团为争夺中央政权的史上空前内讧(291-306年,历时16年)八王:汝南王、楚王、赵王、齐王、长沙王、成都王、河间王、东海王 客家先民第一次南迁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9年) ?经五胡乱华、永嘉之乱后,城乡凋敝,大批难民流离失所,转徙南下,聚集在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片面地区,其后少片面人又沿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辗转至赣南及赣闽边区。

客家先民其次次南迁 唐末、五代十国(公元874—961年) ?肇始于唐末黄巢起义 乾符中(874-879年)因凶荒,人饥为盗,河南王仙芝、黄巢聚盗起义,月余至十余万屠杀达十省尤以河南西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北东南两部、安徽南部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广东中部西北部、福建西北部北部受祸最惨 ?唯江西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广东东部、东北部幸运未受战祸,为避难乐土中原汉人及原先移居到长江、赣江中下游的移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他们溯赣江而上,进入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远者到达梅、惠、韶,近者到达汀州宁化、上杭、永定,最近达赣东、赣南 客家先民第三次南迁 北宋末、南宋(公元1125—1279年) ?北宋末年,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攻宋,赵佶传位太子赵桓(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两帝被俘北上宋室南渡战乱迫使北方移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入赣之后,客家先民又翻越武夷山南麓,进入闽西汀州之宁化、长汀、武对等地再顺汀江而下,进入粤东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1276年临安陷落恭帝降元1277年元兵破汀关,文天祥力谋抗争,闽粤赣义民起而勤王抗敌,闽粤赣成为双方辗转攻守的战场。

过去迁徙此地客家先民,逃逸流入广东东部、北部 ?《五华魏氏族谱》: “三十九世淑玉公(原住赣州石城县)……生四子:元、贞、利、亨,时值宋末,天下混乱,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人,扶宋主,在赣州,霸截水道元主起兵二十余万,从建昌而来,杀戮人民,在此经过,是谁敢当?我祖兄弟,害怕流涕,谈判只得移居别处逃命,……以是兄弟四人,行经宁化,不得已號泣分诀,移居三郡,元公至惠州五华,亨公移居汀州上杭,后迁惠州龙川县 客家第四次南迁 康熙至乾嘉(公元1700—1800年) ?再迁理由:内部人口膨胀,山多田少,供用缺乏 1、康熙下诏“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清兵入川,剿杀张献忠部四川户口调零,田园荒落 链接:据有人统计,张献忠在南中国屠杀的平民百姓,不下千万人 ◆成都大慈寺去烧香被门槛绊倒,怒而杀寺僧两千多人 ◆成都青羊宫招贤,一才子得罪张献忠,张怒而杀应试学子一万七千多名 ◆谎称百姓通敌,剿杀全城 2、雍正年间,广东惠、韶、梅及江西赣州的客民又向广州、肇庆等地迁移。

3、嘉应客民迁湖南汝城、郴州、浏阳、平江等 4、汀州、嘉应(梅州)倒迁入赣 5、嘉应各属客家入台垦殖(清廷克郑告成,郑退守金门厦门,部众多半逃亡南洋,致全台空虚) 客家第五次南迁 同治六年至民国(公元1867—1930年) ?广东西路土客械斗,官府令土客联和地方政府出资二十万两银子,分给志愿往各地垦殖谋生的客家农人(成人八两,未成年四两)大多迁往广东的高州(茂名市)、雷州,广西的钦州、廉州,远者到达海南岛 ?晚清至民国下南洋谋生 三、客家民系的形成 ?一、五次南迁(两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两宋金元南侵——康熙至乾嘉湖广填四川——同治后民国初广东西路土客械斗) ?二、特殊地域 山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与外界难通 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 避难乐土:少遭兵灾 ?三、血缘及文化与当地土著相互交融 ?当地土著——“溪峒种类” 称法不一:苗人、瑶民、峒蛮、畲民、畲客 隋唐之际,畲族已经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 ?《汀州府志》卷45《丛谈附》载: 汀猺人与虔、漳、潮、循(惠州东)接壤错处,以盘蓝雷为姓,三姓交婚。

女不笄饰,裹髻以布,男结髻,不巾不帽随山种插,去瘠就腴多于深山中编荻架茅为居善射猎,以毒药敷弩矢,中兽立毙其人入城贸易,多竹器、蜂蜜及野兽、山禽之类,不输官差,自食其力,了山主税赁尔 ?范晔《后汉书》:盘瓠帝喾之畜狗,负少女入南山,止石穴中,生六男六女,自相匹配,织绩木皮,染以木实,以为服饰楚粤为盛闽中高深山溪之处,间有之槃、蓝、雷其种类也,汀人呼为畬客 ?清代杨澜《临汀汇考》卷一《方域考》载:“长汀为光龙洞,宁化为黄连峒,峒者苗人散处之乡,唐大历(766-779年)后始郡县,其巢窟招集流亡,辟土植谷,而纳贡赋 ?唐乾元元年(894年),宁化黄连峒蛮两万多人围攻汀州; ?宋绍熙(1190-1194年)中,上杭峒寇结他峒为乱 ?何谓客家民系? ——是客家先民为避中原战乱或自然灾难而不断入迁畲族腹地闽粤赣边区,与畲民长期共处,血缘发生混化,生活习俗、语言文化通过互动融合而最终形成的汉民系 “客家”称谓的由来 ?“客家民系”约莫什么时期形成?在哪个地理范围形成? 客家人地理分布处境如何? (一)国内客家人分布处境 1、内地客家人分布。

内地客家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等省 其中广东省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韶关等粤东北及惠州、深圳、潮汕等地区约2100万人,约广东省四分之一江西省主要分布在赣南、赣西北地区约1200万人;福建省主要分布在闽西、闽西北、闽西南地区约500万人;广西主要分布在桂东南、桂南、桂东和桂中地区约500万人;四川省主要分布在成都东部及重庆片面地区约250万人;湖南省主要分布在与江西、广东交界地区约200万人; 2、台港澳地区客家人分布 台湾省客家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台湾西北、西南部的桃新苗(桃园县、新竹县、苗粟县)、台北、彰化、台中、台南、屏东、高雄等县市约460万人,占台湾人口四分之一; 香港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25万人; 澳门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0万人 (二)海外客家人分布处境 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约460万人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缅甸等国 其次章 客家文化源流 一、根在中原 黄遵宪:“方言犹证中原韵,礼俗堪比三代同” ?方言“人事”类:少子——满子(末子) ? 子之妻——心舅(薪臼) ? 曾孙——塞子(息子) ? 妇人——晡娘 ?妇孕——有身(诗:大任有身) ?妇人与人私通——甲人(释名:甲,合也,与肩臂见面合也) ?生命礼俗——中原与客家的丧葬习俗、婚礼的异同。

?《 江西通志· 风俗》 广信条:“ 信(今上饶县),自永嘉东迁,衣冠避地,风气渐开” ;吉 安条:“ 衣冠所萃,文艺儒术为盛,闾阎力役, 吟咏不辍 ” ? 二、走过江淮 —— 中原难民大多曾侨居江淮 《 晋书· 地理志》 : ? 豫州条:“永嘉之际,豫州沦于石氏…成帝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 ? 扬州条:“及胡寇南侵…上党百姓南渡,侨立上党郡为四县,旅居芜湖 ? 司州条:“后以弘农人流寓于浔阳者,侨立为弘农郡弘农今河南西宝灵市) 三、客家摇篮—— 赣州 ? 一、中原移民的首选“宝地” 1、地理位置优越:“南控北越,北达三江”、“据五岭之要会,扼粤闽之要冲” 2、水路交通便利 3、自然资源丰富 二、南迁的“第一站” 1、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 2、当今设区市中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赣州18个县(市、区)中有17个纯客家县(市),全市800多万人口有90%为客家人 ?四、客家圣地——宁化石壁村 迁徙驿站?中转站?旅居地?祖地?总祖地?圣地? ?1、人文地理环境(唐以前称“黄连峒”): 宁化在隋唐时期便初有开发,“开山伐木,泛筏于吴”,沟通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

?2、巫罗俊开疆避地: 唐贞观三年(629)罗俊上书奏请“授田定税”,朝廷嘉奖罗俊,“授巫罗俊一职,令归剪荒以自效”所辟疆界,为今宁化及清流、明溪两县的一片面 ?3、罗令纪持续开发黄连: 于唐乾封二年(667)建镇,开元十三年(725)升镇为县,天宝元年(742)更黄连县为宁化县 ?4、宁化石壁——闽赣连结地区(三江之源)、闽粤通衢(宁化石城驿道) ?5、客家先民的避难乐土、生息乐园 罗香林《宁化石壁村考》:“黄巢军在赣骚扰经过,以虔(赣州)信(上饶)二州为最甚,在闽那么以建州(建瓯)福州为最甚,宁化等县,处建信诸州之南,虔州之东,未及兵祸,故为当时避难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