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篇)

上传人:菲*** 文档编号:299033032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篇)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1 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他利用一个图,揭露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表达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思考的时间。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一、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带着孩子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

2、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应,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探讨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则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

3、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钻透”题的必要性。 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答复,这样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并多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时机,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让学生在画、说的过程中直观感知了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树。然后又从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详细标出栽树棵树和间隔数的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两端都不栽”类型上,吴老师很幽默的带孩子建设:“说不定两端有商

4、店、饭馆或其它的建筑物”,帮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在引导、提取、总结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三、富有幽默、鼓励、积极的语言 听吴老师的课,经常会听到:“你说呀、真厉害、哇,我都没想到、太好了、老师舍不得擦掉你们的思想”等等话语,让孩子喜欢上这节课、参与到这节课,从而到达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就应该多听听课,多学习各种名师上课的技巧和方法,站在孩子的思想出发设计一节课,结合自己的上课思路再去整合,我想这样坚持去上,总有一天,你也会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自己上课的技巧,慢慢向名师队伍靠近。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2 假期研修中,认真观看了赵刚老师的植树问题的及教学视

5、频,收获颇多,启发很大。现在开展以下梳理,以期开展更好的学习吸收。 纵观这节课,赵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遵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的原则,以“感知探究应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思考、归纳”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建构起“植树模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感知植树问题。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一个教学大趋势。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自如地应用。教学中,如果例子举得好,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成效。赵老师这节课从始至终,都很好的贯彻了这一原则。 1、导入新课生活化。上课伊始,赵老师向学生展示出孩子们最司空见

6、惯的手掌,抛出问题:“在我的手上,你看到了数字几?”学生很容易答复:“数字5。”“数字5表示什么?”“手指数。”接下来,老师再问“你还看到了数字几?”“数字。”“数字表示什么”“手指与手指之间的距离有个。”老师引出了“间隔”这个词,很容易就过渡到了植树问题这个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数学的模型思想。 2、探究问题生活化。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赵老师跟学生谈话:“学校榆山校区准备对校园作进一步绿化,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大家愿意尝试一下吗?我们先来看看学校的设计内容吧:在小路的一边种5棵树。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听说要为学校设计植树方案,很显然,学生的探究热

7、情被调动起来了。 3、应用问题生活化。探究结束后,赵老师给学生的问题也都是学生生活中很容易见到的。譬如:悬挂气球问题,剪彩带问题。包括课后的检测题:16名小学生排成一列纵队,每两名小学生之间相距1米,这列队伍长x米;校运会的运动场上,1条跑道有2条石灰线,4条跑道有x条石灰线;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这样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在探究中思考植树问题。 新修订的课标强调学生的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归纳,老师适时地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

8、能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让学生有体验、有积累、有收获。 1.经历观察、操作过程,积累体验性经验。赵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先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怎么种树,自己设计植树方案,让学生逐渐地意会、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按照你的设计方案,你把这条小路分成了几段?”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对植树棵数和段数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根底。 2.经历探究、思考过程,积累方法性经验。这里的“探究”指的是融行为操作

9、与思维操作于一体的活动。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编者意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繁为简”的思想,并通过各种活动,借助直观图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赵老师通过不断的提问“两端都栽时,种5棵树有几个间隔?”“4棵“呢?”“3棵呢?”“”逐一类推“50棵呢?”“100棵呢?”来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方法性经验。 3.经历概括、反思过程,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如果没有概括,就无法开展逻辑推理,就达不到思维的深刻性。赵老师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方法法性经验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两端都种时,种的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最

10、后很容易就得出了两端都栽时,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 三、在应用*构“植树模型” 教材中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让学生体探索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赵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的缺陷之处也有待商榷。学生在做“剪彩带”的问题时,表现得不太自信,有一部分学生会求间隔数,但不能运用规律+1,这说明,学生的“一一对应”的思想

11、没有得以确立,“植树模型”还没有得以牢固建立。“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点与段之间的对应问题。“模式建构”与“一一对应”的思想要比“植树问题三种情况的区分”更为重要。赵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在现实生活中,植树问题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存在着复杂多样的情况,如安装路灯、走楼梯、锯木头、挂气球、剪彩带等,而学生常常会被这些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它们的本质,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它们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我们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生活的.纷繁复杂,以两端都种为根底展开研究,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在头脑*构起一个完整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练习设计时,要注重习题的灵活性、开放性,防止学生

12、死记规律机械化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情境的过程,发现并感悟植树问题其它两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并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赵老师反思的好,他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种教法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任何一个数学模型的建构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同制作建筑模型般,它需要充足的材料,充足的时间,更需要充足的耐心来搭建它。切莫让结果代替过程,与学生一起共同经历这个不可或缺的美妙的建构过程,让师生共同成长吧!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3 在*路小学,听了赵文渊老师的一节植树问题。这节课通过几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数与间隔的关系。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的特点自

13、主探究,你是园林工人应怎样做?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表达。在练习中,着重逆向思维完成练习,通过课件表达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任务没有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根底,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

14、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4 20xx年1月4日,我有幸参加首届智慧教室创新教学赛课活动,我执教的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教学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

15、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智慧教室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上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开展了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1.适度改编。原教材例题是“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表达“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我把它改编成“城区路面改造,为了更加美化绿化,园林工人在全长为1000米的城区道路的一边植树”; 2.亲历思想。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全过程并初步感受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原来的问题。 3.建构模型。重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画图、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