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对象分析9篇一、小米集团的亏损及其影响和有关信息决策的分析 第一节:小米集团亏损状况及其影响 亏损状况分析 从小米集团合并损益表中可以看出,小米2022 年至 2022 年收入分别为668.11 亿元、684.34.亿元和 1146.25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6.27 亿元、4.92 亿元、-438.89 亿元实际上,小米 2022 年至 2022 年的经营利润分别为 13.73 亿元、37.85亿元和 122.15 亿元截至 2022 年、2022 年及 2022 年 12 月 31 日止年度,小米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 88 亿元、25 亿元及 541 亿元若扣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以股份为根底的薪酬、投资公允价值增益净值、无形资产摊销这些因素的影响,2022 年至 2022 年经调整后净利润则分别为-3.04亿元、18.96 亿元和 53.62 亿元 影响 看上去小米的亏损,其实是由于过往融资发给股东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增加带来的。
小米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被计入金融负债核算,优先股在公司上市后,一般会自动被转换成一般股,在上市后的下一个财年会自动消逝,这种“非经营性亏损”是互联网公司市值的一局部,并不是真正的“亏损”虽然账面上来看,公司的净利润会扭亏为盈,但是从公司净值的角度来看,原有优先股会计处理为金融负债,不计入股本,也就不影响每股收益和每股价值,但是将来会有一个上市后转股时每股收益和每股价值变化的影响 优先股对应的公允价值在公司的高速进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价值的增值,由于股东没有退出,这局部对股东而言是账面“浮盈”的价值增长局部,在首次公开募股(IPO)之前就被计为公司对股东的负债,首次公开募股(IPO)之后优先股转为一般股,这局部亏损就消逝不再计入报表这个过程并没有对企业产生实际的亏损,相反是公司价值成长的证明所以,和通常意义实际的亏损不同,这类“亏损”越大,说明公司的进展越好,价值提升越大 其次节,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为决策供应有用的信息 优先股的会计确认 可赎回优先股是公司可按商定条件在股票发行一段时间后以肯定价格购回的优先股主要在美国、英国等兴旺国家流行。
其主要特点是,发行公司有权按预先商定的条件在优先股发行后的一段时间后以肯定的价格将股票购回优先股的大多数种类都是可赎回的; 它们通常附有股票赎回条款,规定股票从发行到赎回的最短期限、赎回价格、赎回方式等等 优先股在会计上既可能划分为负债,也可能分为权益,涉及到简单的财务推断假如说国内银行发行优先股是为了资本充分率方面的考虑,普遍通过设计将其归入权益;小米则没有这方面的动机和考虑而且参考赎回条款(优先股股东有权要求赎回)、转股条款(非固定对固定),小米最终是将其归类为负债,并且以公允价值计量 优先股的会计计量 我们知道,负债和权益都是对企业资源的索偿权,不过前者具有优先索偿权,后者是对剩余资源进展索偿,也就是说,负债担当的风险更小,因而收益也就更低而权益虽然可能有高回报,由于假如公司进展的好,前途无量的话,剩余收益也是没有上限的 有需求就会有供应,这也就催生了“既像股,又像债”的投资工具的产生,也就是各种各样的优先股由于公司在发行优先股时会依据发行方与投资方的博弈结果,为优先股附加诸多不同的条款,继而衍生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优先股,使得债务和权益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这种状况下,要想推断优先股究竟是权益还是债务,就需要结合详细的合同条款,依据权益和债务的特征进展进一步的推断 这种状况下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应当属于负债还是权益呢?这需要依据详细的合同条款来进展确定,而且,对于非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和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规定还不一样 假如商定将来以固定数量的股票进展归还,实质上是相当于投资者购置企业的股票,只不过提前全额支付了预订款而假如将来需要支付的股票数量是不确定的,则是相当于将将来的等值股票折换成现金用来抵债,股票充当了用于还债的“现金的等价物”,这两者在本质是不同的相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对这两种状况的要求也不同即假如将来用固定数量的自身股票(权益工具)进展支付的合同,则属于权益;假如将来用非固定数量的自身股票(权益工具)进展支付的合同,则属于负债 上面所说的利用将来用于支付的股票是否是“固定数量”的推断标准只适用于合同是非衍生工具的状况假如合同是衍生金融工具,推断是否为权益工具时,则需要有两个固定,即所谓的“固定对固定(fixed to fixed)”原则可转换优先股就相当于给优先股嵌入了一个看涨期权,当一般股价格上涨或是看好公司前景时,投资者行使转换权,而一般股价格下跌或不看好公司进展时,则可以不行使转换权。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将同时包含权益成分和债务成分的金融工具称为复合金融工具(Compound financial instrument) 在现实情景中,通常需要对复合金融工具中的债务成分和权益成分进展拆分,把更像是“债”的局部放到金融负债的篮子里,把更像是“股”的局部放到权益的篮子里,分别根据各自的会计处理方法进展会计处理 固然,有时候即使有像“股”的条款却也拆不出来一个单独的权益局部,这时候就需要整体根据金融负债进展计量或者假如企业认为拆分计量过于繁琐或是将优先股整体金额安排到债务和权益局部存在困难,也可以直接整体根据金融负债计量 通过上文的分析已知其中的“可转换权”满意“固定对固定”原则,应当划分成权益工具,但同时,优先股中还包括定期支付利息等债务性的条款 可转换优先股本质上是一项债务+可转换的看涨期权所以,可以通过将可转换优先股的股息和到期本金进展折现,得到的价值就是债务成分本身的价值所以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应当属于负债还是权益呢?这需要依据详细的合同条款来进展详细确定 指导对象分析2 一、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固然不情愿了.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需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正确的利益平衡点. 效劳产品的开发和治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根底设施的建立和业务的快速进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意共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治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治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很多业务领域的治理和掌握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立速度缓慢.目前中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许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立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耽耽,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中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那么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金融. 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冲突.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治理,削减重复建立,数据集中以后,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的治理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淌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金融企业的治理机制.而且,数据集中是实现各种新业务和新效劳的前提根底.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讲增加了系统的担心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统出了问题,那全国的系统都将受到影响. 二、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进展思路 中国的金融行业信息化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起步晚,却进展迅猛”.但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相比,我们还停留在金融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供应信息查询而已,供应理财、询问效劳的不多.国外的阅历告知我们,金融信息化不是为了向客户供应一批简洁的海量信息,而是要向客户供应共性化的金融效劳,成为客户的投资理财专家,为客户整合加工全部的信息,分析投资动态,推举投资产品等. 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美妙的,但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 1、数据大集中.自90年月以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今,这种系统已经成为国外金融企业经营治理和务运作的核心根底和最重要的竞争武器.国内的金融企业目前虽还未实现集中式治理,但中国已经拥有比拟完善的计算机通信网络,金融企业主机和效劳器的处理容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数据大集中的实现供应了有力的物质根底. 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正以大机集中工程为龙头,提高技术的集成程度,完善工商银行的技术支撑体系,把目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36个计算中心合并为南北两大数据中心,集中处理全行的各项业务.同时完成海外分行集中式数据中心的建立,实行海外分行业务的集约化处理,充分发挥全行国内外业务的整体优势. 2、建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大集中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就自然提上日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仓库建成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掌握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能够形成以客户治理为框架的本钱掌握体系,从而实现金融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数据仓库可以为各级金融企业经营决策供应强大的可信任的支持,削减决策的盲目性. 为金融业搭建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为 3、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金融业务多元化,效劳功能综合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进展将转变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综合经营.现在商业银行领域,如投资、证券、代理保险、信用卡、询问效劳、信息效劳、保险箱效劳等等,都已在金融市场上乐观推动,中间业务的进展令人看好金融业的进展. 指导对象分析3 2022年漆桥中心卫生院效劳质量分析报告 综合全年医疗统计数字,比照去年同期,对期内统计数据做以分析,为医院综合工作供应参考,进一步提高医疗效劳质量和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分析,即运用统计指标来分析和评定医院工作效率,可以了解医院科室人员、设施、设备、技术、物资的利用状况反映医院治理方面的成效和问题,对改良医院治理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对一级甲等医院临床医疗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指标,实际床位使用率应≥85%,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不低于 12 人次从今数据表示年末人员状况表,效劳量状况表,床位使用状况表,平均每天使用床位与实有床位的比例状况:平均住院日≤12天,超过则说明病床负担过重 我们通过分析认为,我院2022全年床位使用率还是没到达范围值,平均住院日及术前住院日都在允许范围内乐观深入查找缘由,准时反应有关部门,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床位使用率,不仅能节约床位投资,使现有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也使我们医院的技术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效劳量状况表,床位使用状况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病案统计2022年与2022年统计数据汇总 2、 结果 表一: 3、分析 由表一可以看出:我院2022年总体床位使用率为69.40%, 比2022年同期下降5.5%,离国家卫生主管部门规定≥85%的标准差距太大,依旧处于低效率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