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物生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1)

天****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03KB
约11页
文档ID:298963809
动物生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1)_第1页
1/11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动物生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1) 动物生理学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和环境水对等 3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理方式包括神经调理、体液调理、和自身调理 4 受控片面回送的信息加强操纵片面对受控片面的调理,该调控模式称为反应,它是机体较多(多/少)的调控形式 5 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理方式是负反应调理 6 神经调理的特点是急速、切实、局限和短暂 7 体液调理的特点是缓慢、耐久和较广泛 8 自身调理的特点是范围局限、调理幅度小、灵敏度低、效应切实及对维持稳态具有确定意义 9 生命现象至少应包括三种表现,即新陈代谢、兴奋性与适应性 二、简答题 2 举例解释正反应与负反应 当输出变量或生理效应发生偏差,反应信息使操纵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时,即反应信息抑制或减弱操纵片面的活动,称为负反应负反应具有双向性调理的特点,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体温调理) 从受控片面发出的反应信息促进与加强操纵片面的活动,称为正反应。

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3 什么叫稳态?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稳态是指在正常的生理处境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1,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 ○ 2,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正确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举行 ○ 三、论试题 1 试述机体机能活动的调理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理方式主要有神经调理、体液调理和自身调理 1神经调理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 ○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理作用神经调理的根本过程(方式)是反射神经调理的特点是回响急速、切实、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 2体液调理是指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 ○ 织、细胞,调理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体液调理的特点是回响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耐久 3自身调理是指某些细胞、 ○组织和器官并不凭借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边环境变 化产生适应性回响这种回响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 第一章 细胞的根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单纯分散: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单纯分散。

2 易化分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布局中的一些特殊蛋白的“扶助”下也能从高浓度一侧分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过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分散3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4入胞作用:是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5 出胞作用:是细胞分泌的一种机制,见于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外分泌腺分泌酶原颗粒或黏液,神经细胞分泌、释放神经递质 6 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7 环腺苷酸信号转导系统; 8细胞凋亡; 9 细胞养护; 10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11动作电位: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根基上会发生一次急速而短暂、可向周边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二、填空题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单纯分散,易化分散,主动转运和胞吞和胞吐 2 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才能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3 生命活动中展现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现象 4 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体验十足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四个阶段的变化,然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5 动作电位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三个过程 6 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的亲水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两侧,其疏水非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中间 7. 易化分散主要是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它受物质的布局特点、结合的位点数目的影响,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扶助, 是被动转动的一种形式 8 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是确定的刺激强度、确定的刺激时间和确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9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动作电位 10 易化分散是指水溶性物质通过细胞膜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移动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 11 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为根基的传导过程不易展现传导阻滞是由于局部电流的强度常 可超过引起兴奋所必需的阈强度数倍以上 12 沿着整个神经细胞膜的不衰减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 13 在刺激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阈刺激越小,说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越高 14 在静息电位形成中,K+的外流属于细胞膜的易化分散转运方式,由于K+是经蛋白载体顺浓度差转运的。

15 机体的可兴奋组织通常是指神经、肌肉和腺体,这些组织受到有效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 三、单项选择题 1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E) A.收缩回响 B.分泌 C.神经 D.反射活动 E.电位变化 2 兴奋性是指机体的以下何种才能?(A ) A.对刺激产生回响 B.作功 C.动作灵敏 D.能量代谢率增高 E.运动 3 抉择单纯分散方向和通量的驱动力是:(C) A.通道特性 B.溶解度 C.化学梯度 D.分子热运动 E.膜蛋白质运动 4 氨基酸跨膜转运进入一般细胞的形式为:(C) A.单纯分散 B.通道转运 C.泵转运 D.载体转运 E.吞饮 5 组织处于十足不应期,其兴奋性:(A) A.为零 B.较高 C.正常 D.无限大 6 氧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是通过:(C ) A.易化分散 B.主动转运 C.单纯分散 D.继发性主动转运 E.通道中介易化分散 7 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葡萄糖是通过:(C) A.吞饮 B.载体中介易化分散 C.泵转运 D.继发性主动转运 E.通道中介易化分散 8 判断组织兴奋性上下最常用的指标是:(B) A.刺激的频率 B.阈强度 C.阈电位 D.基强度 E.强度-时间变化率 9 可兴奋细胞包括: (C) A 神经细胞、肌细胞 B 神经细胞、腺细胞 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D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 E神经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 10 关于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E ) A 它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 B 其大小接近钾平衡电位 C 在不同的细胞,其大小可以不同 D 它是个稳定的电位 E 其大小接近钠平衡电位 11 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 细胞外的K+浓度小于细胞内的浓度 B 细胞膜对Na+有点通透性 C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 加大细胞外K+浓度,会使静息电位值加大 E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细胞外浓度 12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C ) A Na B K C Ca D Cl E Mg13 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 (A ) A 极化 B 超极化 C 反极化 D 复极化 E 去极化 14 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的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D) A 膜宁静时K+通透性大 B 膜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 Na+易化分散的结果 D 膜上Na+ -K+泵的作用 E 膜上Na+ -K+泵和Ca2+泵的共同作用 15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 (C) A K+内流 B Cl-外流 C Na+ 内流 D Na+外流 E K+外流 16 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A 加大细胞外Na+浓度,动作电位会裁减 B 其去极过程是由于Na+内流形成的 C 其复极过程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 D 膜电位去极到阈电位时, Na+通道急速大量开放 E 该动作电位的形成与Ca2+无关 17 宁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 (B) A 单纯分散 B 易化作用 C 主动转运 D 出胞作用 E 被动转运 18 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 (D ) A 肌肉收缩 B 腺体分泌 C 产生神经冲动 D 产生动作电位 E 产生局部电位 19 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B) A 脂质 B 蛋白质 C 糖类 D 核酸 20 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蛋白质的位置是: (E) A 仅在内外观 B 仅在外外观 C 仅在两层之间 D 仅在外外观和内外观 E 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脂质双分子层三种都有 21 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通过: (C) A 单纯分散 B 易化分散 C 主动转运 D 入胞 E 出胞 22 运动神经纤维末稍释放Ach属于: (D) A 单纯分散 B 易化作用 C 主动转运 D出胞 E入胞 23 当达成K+平衡电位时: (E) A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 B 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 C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D 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E 膜内外K+的净外流为零 24 以下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B) A 钠泵能逆着浓度差将进入细胞内的Na+移出胞外 B 钠泵能顺着浓度差使细胞外的K+ 移入胞内 C 由于从膜内移出Na+,可防止水分进入细胞内 D 钠泵的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使大量反 + + 2+ -2+ 应得以举行 E 钠泵的活动可造成膜两侧的离子势能储蓄 25 按照现代生理学观点,兴奋性为: (E) A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回响的才能 B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回响的过程 C 动作电位就是兴奋性 D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E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才能 26 神经细胞在采纳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周期变化的依次是: (D) A 相对不应期—十足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 十足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 十足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