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可编辑)

上传人:柏** 文档编号:298855166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可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可编辑)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可编辑)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可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可编辑)(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课改因学生而异-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熊际友 一、 背景 授课时间:2022年4月 授课内容:生物(必修)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人教版) 课改理念: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的实施改变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做法,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学习方式不仅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而且是学生的本身的投入程度和认知方式。 二、 主题 思考: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三、 教学方式:本课用“传授启发式”、“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三种教学方式 四、 四、教与学过程 (一)提问: (二)学生带

2、着问题阅读; (三)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讨论 1、基因 基因是什么物质?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DNA分子上也有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信息。) 2、转录 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信使RNA)。 信使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密码)。 3、翻译 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 碱基与氨基酸如何对应? (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 (四)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的图与文字说明,寻找“可疑”的地方,提问,解答。 (五)学生的提问 (六)某

3、个基因含有6000个碱基,由它控制合成的一条肽链所含的肽键数应是( ) A.999个 B.1000个 C.1999个 D.2000个 师答:6000除2 生(摇摇头):不懂。 师(指导学生翻开课本P64图)问: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他马上(指着课本的转录图)问:什么意思? 师(指着课本基因的概念)问:什么是基因? 生答:这些我都懂了,基因是遗传的单位。 师再问:基因是什么物质?生:略 师: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意思是什么? 生:略 五、 教学反思: 2班偏重于“传授启发式”教学,师生轻松地进入教室,上课语调放缓,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适当提问让学生回答,促使学生多思考、肯回

4、答。 2班注重于“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增多,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增多,对重要知识点深入讲解,并增加前后知识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2班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然他们不主动阅读,那我就只好给予明确的学习目标, “不厌其烦”地反复讲,典型例题课堂练习、讲解。 三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 “传授启发式”“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 优点:教学效率高,通过必要的点拨,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时进行测试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反复进行矫正,最后达到掌握的目的。重视对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提倡在过程中学习;充分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

5、 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足:被动学习以接受、理解所传授的知识为主要目标,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提出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办法。 基本上只注意知识的掌握,没有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过多的测验,带来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 耗费时间,难以覆盖学生全部需要;学生缺乏真正的研究所需要知识基础和经验,困难较大;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 第二篇: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梁开玉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

6、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计划在此安排角色扮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创新的发言。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请扮演“生产者”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动物就会没有有机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话反过来说

7、了一次,于是我追问:“没有有机物又会怎样呢?”他答不出来,也没有其他同学要补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样启发,学生还是不可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基础,还不知道教材所说的有机物为何物。我只好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的食物,没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就会饿死。”接着,我又请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我们是真菌、细菌,我们把没有用的东西分解成有用的东西,给予动植物的需要,没有了我们就不能使动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着教材的那句话,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启发他们:“如果没有了你们,动植物的尸体会怎样?”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会腐烂”“会很臭”。学生的答

8、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只好耐着性子说:“是什么东西让尸体腐烂、发臭的?”大多同学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终于,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说:“动植物的尸体是被分解者分解的,没有了我们尸体会堆积如山,越来越多。”虽然,终于有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准确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狭窄,还没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教材的知识。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不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得法,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猜想是有条件的,当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时,猜想就变得无从想起或者成了瞎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为

9、学生的猜想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学生适当的指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猜想更有价值。 最后,我请扮演“消费者”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植物就会不断地制造有机物,生态就不能平衡。” 哦,一个可笑的答案,但我不敢解释,我担心越说他们越不明白,唯有不作评价。我问全班还有不同意见吗,又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世界就没有了二氧化碳的保护,温度就很低,生产者也不能很好地生存。”啊,好聪明的学生,他不象其他同学只会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找现成的答案,他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知识,而是凭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决新

10、问题。虽然,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他对知识的猜想和整合仍显得有点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比起正确的知识更有价值,但是,遗憾的是我当时“忘记”了表扬他,其实,与其说是忘记,还不如说是我潜意识里传统教学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我头脑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或书本上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过分地考虑怎样一步一步地、小心谨慎地去教会学生,而忽视了激励思考的职责,以至对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所闪出的火花还不敏感,假如我利用好这个契机,给予激励、鼓舞,无疑将会促进全班学生从传统单一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的学习方式转变。很显然,今后的教学,我最需要的是转变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学习

11、方式。的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组织者。 第三篇: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物设计性试验 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书本 教学过程: 1、 老师首先提问: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什么?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细胞中的水“这一重要内容。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那么细胞中水的含量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含量特征”这一知识点。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4页第二段文字,总结水的含量特征。一是不同种类生物,水的含量差别很大。要求同学划下34

12、页的关键句:“一般的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引导学生通过课本上的例子加以理解。水母的含水量达到97%,通过课本的例子,学生总结出“水生生物含水量较多,而陆生生物含水量较少”。 二是生物体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含水量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图2-15和图2-17,通过比较幼儿和老年人加深理解,并进一步推测动物一生中含水量会有什么变化?而植物呢?并且以种子为例指出,刚播种时,干种子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吸水涨破,这个时候含水量由少逐渐增多,到成熟的时候到达最大值,而进入衰老期,含水量又不断减少。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通过描述“有一种自由自在可以流动的水叫自由水”直接介绍引入“

13、自由水”的概念。自由水占全部水分的95.5%,可以自由流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5页的第二段文字,总结自由水的作用:良好溶剂,参与代谢,提供液体环境,运输物质。 引导学生在自由水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结合水,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被束缚的状态。进一步提问,被什么束缚呢?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水是有极性的,带正电荷,有机分子带负电荷,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成了结合水,因此所谓“结合水”是指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吸附和结合在有机物上。结合水是生物体的构成物质。 4、在学生初步掌握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基础上,老师补充“水形式的转化及影响”这个知识点。 首先是转化条件,也就是什么样的条件能让结合水逃逸?引导学生思考

14、,认识到只要提供更多热量就能逃逸束缚,也就是可以通过加热的方法。即自由水在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结合水;而结合水在升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自由水。 其次是比例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当自由水的比例升高时会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例,干种子不活跃,处于休眠中,当处于潮湿环境中时,吸水,种皮涨破,开始萌发。干种子的好处就是代谢缓慢,有机物的分解减慢,因此,可以得出:当自由水的比例升高时,代谢变活跃;当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时,代谢变缓慢,但抗逆性增强。老师在这里要向学生解释下,抗逆性是指抗逆境(寒,旱,酸碱等)。 第三是动物器官形态与两种水的比例有关。以心脏和血液为例,二者含水量总体差不多,但是形态差别

15、很大。在心脏和血液中,自由水的含量都高于结合水,而且相对心肌的自由水比例高于血液的自由水比例。 5、老师引导学生阅读3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并要求学生划线。首先是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比如阴阳离子。老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本上所举的几种阴阳离子。少数与化合物结合。通过思考与讨论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缺镁,叶绿素分子的形成会受阻,从而影响到光合作用。这里,老师将叶绿素和叶绿体进行概念辨析。叶绿素是指色素分子,而叶绿体是指细胞器,就像一艘船,而叶绿素就是船上的人。因为铁和血红蛋白分子结合,缺铁时,血红蛋白不能合成,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补铁?学生根据常识回答,使用铁锅,或者食用含铁的食物。老师补充课外知识,除了缺铁性贫血之外,还有地中海式贫血和再生障碍式贫血。 老师提出问题: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很少,在细胞中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根据课本36页的文字归纳总结无机盐的功能。一是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的例子,并向学生说明钙离子可以减少肌肉的紧张度,相当于肌肉的心理辅导师,当钙离子的含量过低时,就会发生抽搐。老师向学生说明日常生活可以通过晒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