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师用)导学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298853705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师用)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师用)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师用)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师用)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师用)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师用)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师用)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0诗四首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掌握积累生字词。2、了解背景常识,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美的语言。3、体会诗人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又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等。王维(701761),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原籍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画家。著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秦安县),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荒秽( )草木长( ) 荷锄( )燕然( ) 鸡豚( ) 徙倚(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晨兴理荒秽: (2)荷锄: (3)长河落日圆: (4)仍怜故乡水: (5)徙倚湖山欲暮时: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4)登临吴蜀横分地,

3、徙倚湖山欲暮时。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B、征蓬出版塞,归雁入胡天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D、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常识填空5、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近体诗又名今体诗,它包含 、排律、 等几个部分。所谓近体诗,它是和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整体感知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完成下面的填空6、(1)归园田居以平淡自然的诗句描绘醇美的诗意,抒发了“ ”的情怀。(2)使至塞上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 的内心情感。(3)渡荆门送别作者通过描绘了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深沉的乡情之叹,流露出了深深的 之情。(4)登岳

4、阳楼(其一)诗人通过写自己登楼观感,抒发了自己颠沛流离之苦,对国家的 ,以及自己 的落寞情怀。【合作研讨】 思路梳理1、归园田居(其三)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使至塞上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渡荆门送别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登岳阳楼(其一)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文本探究2、“草盛豆苗稀”,说明诗人不善种田,这样写不影响他自己的形象吗? 3、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5、使至塞上一诗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6、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入”二字的

5、表现力。 7、如何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最后两句? 8、如何理解“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中的诗人之悲? 拓展延伸9、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你再摘录几句含有哲理的诗句。_ _ 【当堂检测】一、基础题、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荒秽()无违()候骑()叩门() 征 png()jng()门 帘shng() yn()然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但使愿无违( )(2)江入大荒流( ) (3)云生结海楼( )(4)三年多难更凭危( )、填空:归园田居是陶渊明_时所写的诗。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_的作品,他与_合称“王孟”,是唐代_诗派的代表。渡荆门送别是唐代_主义大诗人_所作,人称他为“_”。(4)登岳阳楼(其一)是_代的爱国主义诗人_所作。4、背诵诗文,根据要求默写填空。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壮观景色的名句是 归园田居中写作者对田间劳动感到惬意,认为符合自己心愿的句子是_,_。渡荆门送别中从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 登岳阳楼(其一)中流传最广的两句诗是_ _ 二、阅读题背诵渡荆门送别,回答下列问题。5、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6、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