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98853697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文化与主流文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概念: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而这些价值观是散布在种种主导文化之间的。 亚文化的产生过程其实质就是享乐型个人主义最终战胜“英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过程。 产生这个过程的理由:托

2、克维尔认为是一种不成阻挡的历史趋势、人性的趋势,即人心要求“对等”(“条件均等”)。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 文化等。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分辩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两者关系: 陈霖 笔名林舟,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新闻传播系主任。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新闻传播与群众文化的研究。出版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 等专著,近年发表微视频的青年亚文化

3、论析、 黑客亚文化的媒介镜像、青年亚文化的跨文化解读、没有立场的立场等论文与评论三十余万字。 马中红(简称“马”):CCCS认为最重要的亚文化特征,我觉得照旧被今天的亚文化传承着,譬如“抗争”的特性,只不过,抗争的对象和抗争的方式已经变更了。再譬如“风格”,今天网络世界盛行的亚文化有没有“风格”化的东西?我觉得有,但是,这种“风格”呈现的状态和表征的意义有了不同。语言文字就是一个典型的方面。不同的亚文化类型有它们自己的语言风格,有一些特意的用词,譬如同人文、火星文等等,以此同其他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相识别,确立自己的亚文化身份。所以,我觉得CCCS有关亚文化的理论照旧可以用来考察今天中国的亚文化,

4、但务必根据实际处境创造性地去理解这些理论内涵。 陈:对亚文化的研究或可透露我们当下的文化窘境。我觉着,一方面,可以重视亚文化具有 活力和创造性的文化实践,挖掘其意义,丰富我们社会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亚文化作为次文化,依附于主流文化而存在。亚文化通常是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文化形态,它的兴盛,也昭示着一种总体文化的分崩离析。当主流文化不再能操纵其他文化类型,当主流文化对异文化怀有宽容和开放的容貌,或者是当主流文化本身千疮百孔时,亚文化更加轻易展现井喷,在侧面将主流文化需要遮掩的东西,被压抑的种种生存状态,撕破并呈现了。 马:确实如此!另外,我们关注亚文化的立场和角度,还可以和媒介结合起来。我们

5、生活在媒介化的社会中,也就是说,我们离不开媒介,媒介彻底地形塑了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就亚文化而言,一方面,亚文化离不开媒介这个传播载体;另外一方面,媒介也在塑造、再现、建构,甚至是刺激和催生亚文化的诞生。这与CCCS时期情形有所不同,那时媒介与亚文化的关系,更多表达在单纯的再现层面上,并且有意地将亚文化污名化,视亚文化为引发社会“道德恐慌”的诱因。而新媒介语境下的媒介与亚文化的关系鲜明要繁杂多了,媒介气力不容忽略,从媒介技术和媒介文化的立场对付今天的亚文化,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立场和视角。 亚文化在确定条件下会向主流文化转化。 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

6、学博士。主要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今日先锋丛书主编、媒介批评集刊主编。研究领域:文艺理论和当代文学。代表著作:文学批评学、历史描述与规律演绎-批评文体论、90年头批评。 从功能主义社会学立场启程,社会主义文化是各种文化在同一个大的系统内发挥各自的作用、承受不同的社会功能,使得社会能够协调运行。除了在社会大混乱、大分化的时期,一般而言,各种文化都是相互对立也是彼此协调的。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也不是像人们想象那样,是不同质的、截然分开和清晰的。 以火车站为例,原来我们认为,相对于北京站、南京站,北京南站、南京南站都是“亚”的。但高铁展现后,作为一种媒介,变更了社会的交通布局,一路上经过的都是各地

7、的东站、南站、北站和西站,它们在高铁时代成了“主流”站。 再说年轻人,在由成年人管理的社会里,年轻人犹如自然是“亚”的。但回想100多年前的洋务运动或者五四运动,以及推而广之几乎全体新思潮、新文化,都是年轻人引入的。年轻人创造了新文化的媒介,相对于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他们引进的文化就是亚文化。这些亚文化,有的失败了,有的那么在后来变成了主流文化。 今天的电子文化和网络文化也是由年轻人带头引入的。总体来看,相对于印刷文化等既定的主流文化,我们依旧要把电子文化和网络文化看成是亚文化。而网络文化中最有影响力或者说对社会舆情构成冲击力最大的,目前是微博。微博的展现引发了一个不太被人留神的文化现象,就是

8、微博在静静变更社会的人际交流文化,开启了个人公关的新时代。公共关系学本来指的是研究组织和公众之间沟通行为规律方法的学科,但是,有了微博,公共关系学有了变化,微博文化是个人处理和一片面公众之间如何传播和沟通的文化,是一个个人自我形象塑造的文化。每一位博主都拥有若干粉丝,在这些粉丝面前,他要好好打理微博,保持某种形象,保证粉丝的数量,并扩大粉丝的队伍。这些现象其实已经变更了今天的社会文化。 在外国的历史上,出名的爵士乐与摇滚乐都曾经是亚文化,但随着专业人士与文化学者的不断介入,它们到后来都成了正规文化的一片面。这也说明,所谓正规文化总是在吸收亚文化的过程中进展起来的。近年来,在世界的范围内,已经展

9、现了研究都市亚文化热的趋势。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前不久日本一家美术馆不惜花巨资筹办了一个介绍日本都市亚文化的当代艺术展览,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有冲击(两者经常会有相互排斥的状况)。 这里可以参与伯明翰等的抗争观点?blablabla 主流文化对待亚文化的态度:短期内|长期内 两者都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伴随着亚文化进展导出的新问题而来的是新的技术和新的思想,由于亚文化的进展带动着社会的向前进展,可以这样说,主流文化的进展过程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所以亚文化将会促进社会的进展。 抗争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 关键词解读 内容提要 亚文化(Subculture)是通过风格对

10、主文化 举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特殊文化方式,往往涉及边缘文化、弱势群体对主文化和权力的抗争,一向以来都是文化研究的重点所在。如何对付亚文化的抗争?亚文化以何种方式对社会产生影响?亚文化的风格到底该如何估量?亚文化如何被主文化收编?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国内学术界目前研究亚文化大都误用或滥用某些概念,致使一些相关研究每每带有“失语”和“错位”之感。因此,梳理、考察并剖析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关键词就显得不成或缺。 关键词 亚文化理论 抗争 风格 收编 伯明翰学派(Birmingham School)指聚集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为CCCS)周边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如霍加特、霍尔、赫伯迪格、威利斯、费斯克等。伯明翰学派高度重视亚文化研究,“流行音乐及青春文化”位列CCCS1964年成立后的首批研究工程。1CCCS的主干课程“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5个研究方向,亚文化研究占据了两项:“文化、亚文化和阶级”和“支配文化、附属文化和独特文化和反文化”。2伯明翰学派崇尚小组探究和集体合作,重视个案研究、民族志调查和文本分析,多方借鉴西马、符号学、布局主义、后布局主义、人类学、女性主义等理论,研究了欧美自1950年头以来几乎全体的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