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各章习题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98852265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各章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济学基础》各章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济学基础》各章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济学基础》各章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济学基础》各章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各章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各章习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经济学基础各章习题 经济学根基习题及参考答案 经济学根基第一章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D )。 A、资源的十足有限性; B、资源的充沛性;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 )。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调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 )。 A、国民收入抉择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理应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 C)。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

2、实证经济学; D、模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D )。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模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A)。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模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B )。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模范经济学; 二、判断题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根基。( T ) 6、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 T ) 7、“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F) 9、实证经

3、济学要解决“理应是什么”的问题,模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F) 10、“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F ) 1 经济学根基其次章均衡价格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下降( A ) A、鸡蛋价格上升 B、良好的天气处境 C、牛奶价格上升 D、收入上升 2、以下因素中除哪一项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C ) A、添置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消费者偏好变化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变化 D、商品价格变化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的价格上升,将导致( D ) A、汽车需求量的增加 B、汽车供应量的增加 C、汽车

4、需求的增加 D、汽车供应的裁减 4、在需求和供应同时裁减的处境下( A )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 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裁减 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5、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苦难而裁减时( A) A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裁减,因粮食产量下降 B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 C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裁减,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裁减 D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裁减的比率一致 6、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B ) A、买者按低价买到了梦想添置的商品

5、数量 B、大量积压 C、黑市交易 D、A和C 7、假设价格下降10%能使消费者的添置量增加1%,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B)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弹性不能确定 8以下哪种处境将导致商品需求量的变动而不是需求的变化( D)。 A、消费者收入的变化;B、技术水平变动;C、消费者预期该商品的价格上升;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2 9、均衡价格确定随着( D )。 A、需求与供应的增加而下降;B、需求的增加和供应的裁减而下降; C、需求的裁减和供应的增加而下降;D、需求和供应的裁减而下降。 10、假使生产某种商品所需原材料的价格上升,那么这种商品( B)。 A、需求曲

6、线向左方移动 B、供应曲线向左方移动 C、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D、供应曲线向右方移动 二、判断题 1、需求就是消费者在确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日容许添置的商品量。T 2、生产技术提高所引起的某种商品产量的增加称为供应的增加。T 3、两种互补品之间,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T 4、支持价格是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F 5、直线型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变,因此其价格弹性也不变。F 6、限制价格应高于市场价格,支持价格应低于市场价格。T 7、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将导致它的供应量变化,但不会引起供应的变化。F 8、在商品过剩的条件下,卖者之间的竞争会压低价格;

7、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买者之间的竞争会抬高价格。T 9、商品短缺所带来的价格变化,会进一步导致短缺数量的增加。T 10、假定需求不变,供应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和均衡交易量的裁减F。 三、计算题 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100-5P,供应函数为Qs=-50+5p,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2、某商品的价格由20元上升到30元后,需求量相应裁减10%,问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是多少?该商品价格变化对总收益有何影响? 3、已知某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值Ed=0.5,该产品原销售量为Qd =800件,单位产品价格P =10元,若该产品价格上调10%。计算该产品提价后销售收入变动多少元

8、? 四、问答题 1、支持价格运用有何作用?政府应如何处理过剩产品? 2、试运用供求定理分析我国粮价走势(设币值稳定)? 3、利用需求弹性理论对“薄利多销”举行分析。 4、利用需求弹性理论对“谷贱伤农”举行分析。 3 参考答案 三、计算题 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100-5P,供应函数为Qs=-50+5p,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Qd?100?5P?Pe?15解:由均衡条件有:? ?Q?50?5PQ?25?s?e2、某商品的价格由20元上升到30元后,需求量相应裁减10%,问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是多少?该商品价格变化对总收益有何影响? ?Q?10%Q解:需求弹性ed?0.

9、2, ?P30?20P20由上式可知其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为缺乏弹性,所以期价格与总收益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 3、已知某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值Ed=0.5,该产品原销售量为Qd =800件,单位产品价格P =10元,若该产品价格上调10%。计算该产品提价后销售收入变动多少元? ?解:设提价后价格为P?11,销售量为Qd ?Qd?Qd?d?800d?由需求价格弹性Ed?d?800?0.5?Qd?760 ?P?P10%PP那么:提价前总销售收入为:TR?Qd?P?800?10?8000 ? 提价后总销售收入为:TR?Qd?P?760?11?8360 所以:?TR?360 四、问

10、答题 1、支持价格运用有何作用?政府应如何处理过剩产品? 答:支持价格运用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积极作用。从长期限来看,支持价格政策有利于农业的进展。由于:稳定了农业生产,减缓了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冲击;通过不同农产品实施不同的支持价格,可以调理农业生产布局;保障了农业利益,有利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消极作用。支持价格的运用,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 4 要维持支持价格,政府务必收购过剩产品。政府将过剩产品收购后,应如何处理?一是出口。出口可缓解供过于求,又可增加外汇收入。这是最好的处理手段。但这要求产品质优,同时他国对该产品不设进口限制。在不影响正常出

11、口的情形下,也可考虑无偿接济他国。二是库存。通过库存调济市场余缺,丰年存入,歉收投放。但这务必符合两个条件:产品是可以库存的和产品库存费用较低,否那么库存会得不偿失。三是销毁。销毁商品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是资源的滥用,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在确定条件下,也是必要的、有益的。 2、试运用供求定理分析我国粮价走势(设币值稳定)? 答:粮价呈上升趋势。 从需求方面分析:对粮食的需求将会较大幅度地增加。理由:一是人口增长。人口总量会缓慢增长;二是生活水平提高。经济进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大幅度地提高,对粮食的直接需求裁减,但对粮食的间接需求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从供应方面分析:对粮食的供应会有所增加,但

12、幅度有限。理由:一是可耕地裁减。城市的扩展,马路、铁路的兴建,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二是农业政策效应发挥殆尽;三是农业对比利益偏低;四是农业生产技术作用的有限性。 总之,粮食需求增加幅度大于粮食供应增加幅度,其结果必然是粮食的上升。 3、利用需求弹性理论对“薄利多销”举行分析。 答:(1)厂商的收益与其销售价格和销售量相关,并且都有是正相关,然而,一般情形下,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却是反向变动的。 (2)销售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幅度取决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3)当商品富有价格弹性时,降价会带来销售量增加且销售量增幅大于价格降幅,其结果是总收益增加,对厂商有利,这就是“薄利多销”的实质。 P P1 P2 D 0 Q1 Q2 Q 4、利用需求弹性理论对“谷贱伤农”举行分析。 答:(1)厂商的收益与其销售价格和销售量相关,并且都有是正相关,然而,一般情形下,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却是反向变动的。 5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