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2PPT课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298852241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2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2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2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2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2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2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2PPT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一帧礼记誉千秋部 编 版 高 中 语 文 选 必 上 册 第 二 单 元大大 学学 之之 道道礼记礼记教 学 目 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3.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作 品 简 介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

2、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文本研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3、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在明明明德明德,在,在亲民亲民,在,在止止于至善。于至善。注释:(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2)明:动词,彰明。(3)明德:美好的德性。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5)止:至,到。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

4、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定而后能静静;静而后能;静而后能安安;安而后能;安而后能虑虑;虑而后能;虑而后能得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则近道矣。注释:(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2)静:心不妄动。(3)安:性情安和。(4)虑:思虑精祥。(5)得:处事合宜。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5、。答案提示: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方法论层面再次强调“三纲领”的重要引领作用,同时提醒读者在具体操作层面也要注意先后顺序,引出下文,即“八条目”。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

6、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探 究 思 考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

7、、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探 究 思 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其家;欲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者,先修其身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致知在;致知在格物格物。物格而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8、平。 自天子以至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壹是壹是皆以修身为皆以修身为本本。注释:(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5)庶人:普通百姓。(6)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第二段第二段 译文:译文: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

9、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第二段重点写了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八目”,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哪些内容?“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 究 思 考“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10、。“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八目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探 究 思 考探 究 思 考三纲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什么止、定、静安

11、、虑、得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内修外修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纲三纲”“”“八目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探 究 思 考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探 究 思 考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小结小结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

12、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拓 展 延 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 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

14、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

15、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

16、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C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D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