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教学设计_1(可编辑)

上传人:柏** 文档编号:298849378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_1(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_1(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_1(可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_1(可编辑)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_1(可编辑)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_1(可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平衡教学设计_1(可编辑)(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平衡教学设计第一篇: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彭红霞 一、 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但是,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能否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1)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

2、一)讨论请同学们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在饱和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还会溶解吗?是不是溶解停止了?并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使学生明确:(1)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和结晶仍在进行,但蔗糖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相等,处于溶解平衡状态。(2)溶解平衡状态是在该条件下蔗糖的溶解量达到最大值)动画模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当水箱进水的速度与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水箱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强化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 2.这个溶解平衡状态是如何逐渐建立的?引导学生分析:蔗糖从溶解开始到平衡状态的过程中蔗糖浓度的变化情况,并要求学生画出v-t图。(帮助学生从化学反应角度建立和理解溶解平衡状态的概念) 3.

3、当蔗糖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如果改变外界条件(如加入水或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理解动态平衡是相对的) (二)提出学习的课题化学平衡 讨论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SO2和1mol18O2,加入V2O5并加热。若隔一段时间后做同位素示踪检测,在哪些物质中存在18O原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最终能否得到2molSO3?为什么?(从定量的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1)在正反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讲解因此,对一个可逆反应来说,不仅涉及反应进行的快慢问题,还涉及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是化学平衡问题。 (三)学生讨

4、论 1.反应开始时,反应物CO、H2O(g)的浓度和生成物CO 2、H2的浓度如何?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如何?(v、v都用同一物质来表示)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怎样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怎样变化?画出正、逆反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图形(v-t图),如图2的示。 3.当v正=v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讲解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平衡状态也就是该可逆反应在该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最大程度。 (四)剖析和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与溶解平衡比较 思考结合上述分析,请你给化学平衡状态

5、下一个定义,并分析化学平衡状态具有哪些特征?(启发学生剖析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谁?化学平衡状态的前提、核心、结果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1)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这时反应是否停止了?(强调v正=v逆0,平衡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2)为什么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强调动和静以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化学平衡状态是不是永恒不变的?(强调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强调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板书化学平衡状态特征 (1)动:动态平衡;(2)等:v正=v逆;(3)定: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4)变:如果外界条件

6、发生改变,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将被破坏。 比较溶解平衡与化学平衡的建立有何异同?(增强学生的认知结构) 讨论小结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正、逆两个方向建立,只要在相同条件下,按照一定的量配比,不管可逆反应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 (五)思考练习巩固和深化化学平衡概念 讨论 1.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的可逆反应: 请判断下列各情况是否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反应物浓度等于生成物浓度。 (2)容器中N 2、H 2、NH3的浓度之比为132。 (3)单位时间生成nmolN2,同时生成3nmolH2。 (4)反应混合体系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

7、)H2的生成速率等于NH3的生成速率。 (6)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2.若将0.008molCO、0.008molH2O(g)、xmolCO2和xmolH2通入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到800达到的化学平衡状态,与在相同条件下通入0.01molCO和0.01molH2O(g)达到的化学平衡状态相同。则x等于多少? 四、 课后记载 1.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还是比较好,但是对概念的理解运用解答题目就比较吃力,还待进一步理解巩固练习。 2.除了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二篇: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

8、想 药物制剂专业课程标准提出:“无机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今后从事药物制剂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中“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无机化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我号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很重要,教材精心设计知识台阶,结合生产实际、通过举例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化学平衡是化

9、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今后学习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及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可。化学平衡特点及平多重平衡规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及多重平衡规则,教师需要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 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方法、及课时分配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表示及多重平衡规则 能力目标:(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知识

10、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考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教学内容 (1)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 (3)平衡常数及多重平衡 3. 教学重点、难点 (1)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点 (2)化学平衡常数的表示及多重平衡规则 4. 教学方法 在讲授法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并进行归纳。 5. 课时分配 15-20分钟 五、 教学过程 第三篇: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课题:化学平衡常数 获嘉县第一中学 徐倩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选修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

11、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化学反应的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等相关知识,只从定性角度研究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定量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个数据最终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规律和概念。 三、设计思路:“化学平衡常数”是纯理论课,比较抽象, 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平衡常数,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诱思

12、探究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法,对每一知识点,按照“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 一、整体感知概念,通过学生计算交流研讨及思考和老师的点拨先对化学平衡常数有个整体的认识,得出任意反应的化学平衡表达式; 二、深入理解概念,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及巩固练习的分析强化化学平衡常数的注意事项; 三、迁移应用概念,会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然后让学生对本节课做个小结,做训练题来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四、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2.会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

13、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讨论,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并最终了解热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什么是可逆反应?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有哪些?我们经常根据哪些特征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小结。 1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为新授课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 【投影】联想质疑:在19世纪的英国,炼铁工业快速发展,但

14、是化学家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刚开始他们认为是因为铁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反应时间不够长,导致反应不完全,于是他们把高炉建的非常高,以增加反应时间,后来发现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气体并没有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FeO(s)+CO(g) = Fe(s)+CO2(g) 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自由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引出新课。 (三)、具体学习化学平衡常数 环节一:整体感知概念-从具体反应入手,让学生感性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存在。 交流研讨:P42表格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计算数据,课堂上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在表格中逐一填入答案,要求学生记录,分析。 师生互动:上述五种情况的平衡状态是否相同?平衡常数是否相同? 概括总结: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平衡状态有多种而平衡常数只有一个。 【设计意图】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合作意识。 环节二:深入理解概念-全面认识化学平衡常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2最后两段,P43资料在线以及表2-2-1。然后回答问题: 1、如何书写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2、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应注意什么? 3、平衡常数(K)的大小与反应限度间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 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及平衡常数的简单应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