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24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98848171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24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24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24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24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24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24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24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24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1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教学目标: 学识与才能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根本处境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管文章中展现的古汉语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才能。 2理解和掌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熟悉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压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压服秦伯的方法擅长利用冲突,采

2、取分化瓦解的方法,熟悉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学会句读,进一步理解文意。 2合作探究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活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教学安置 两课时 先学指导 1完成高考领航P20“预习助读”,了解简介,写作背景,史书体例及左传相关学识。 2阅读高考领航P21,完成“根基梳理”,掌管本文中展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梳理课文,掌管本文中的文言现象。

3、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导入:“烛之武”是人名,“秦师”指秦国的军队,一个人怎么能击退一支军队?他凭什么?特异功能吗?不,他靠的是口舌。所以我们可以说“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在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有一群辩士,他们穿梭于刀光剑影之间,以卓越的辩才和超人的胆识,游说于各国之间。他们用自己的聪慧和口才,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真可谓是“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今天就来熟悉一位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只 身赴险的孤胆英雄烛之武。 (二)表示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根本处境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

4、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它文言语法现象。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3检查学生课前先学的处境。学生解读左传及其左丘明以及本文的背景。 4.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察觉的文言语法现象,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字词积累:学生根据高考领航P21“根基梳理”,小组内举行交流,教师对学生集中难懂的地方举行指导。 四、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1请以以下加点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也(忠贞不贰)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济) 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

5、厌) 是寡人之过也(闻过那么喜) (积累纵然重要,但整合能收举一反三之效。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通过给加点词组合成语来学习,学生趣味盎然,教师也可借此了解学生掌管成语程度,使学习具有针对性。) 2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课外探究 1完成高考领航p21“根基梳理”。 2课外延迟阅读秦晋崤之战。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1.情节把握。 2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3人物形象。 一、复习稳定,明确目标 (一)检查作业。 (二)明确目标。 1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通过解读烛之武高明的说理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请四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回想情

6、节。依据文章依次斟酌以下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情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处境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害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举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恳切,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压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擅长利用秦晋之间的冲突,言谈中又貌似四处都在为秦国) 2文中哪些词句最能表达烛之武高明的说理艺术?请找出来并加以点。(1)秦、晋围郑,

7、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退步说话,“郑既知亡矣”,以解除其戒心;继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两者距离。可谓出言非凡。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再言亡郑对秦无益 (3)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郑利晋害秦。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另起话头,提出舍郑有益于秦 (5)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反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6)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展望未来,指出晋国扩展侵害秦国野心 (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水到渠成,启发秦伯做出决断,可谓含而

8、不露。 (这种评点式分析,可使学生熟悉到烛之武说理艺术的高妙。一是有理有据,有历史的回想,有现实的分析。二是擅长攻心,以退为进,从反面强调亡郑对秦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正面指出保郑对秦的利益;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但不卑不亢,冷静不迫,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诱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从而化解了一场亡国危机。) 3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本段语气跌宕起伏之美。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让学生再次自由散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师生挑拣紧扣课文并有挑战性的问题共同解决。学生主要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 1烛之武尚未被郑伯重用,怎么能透彻了解掌管秦伯心理? 2这么多繁杂的事,文章只用了三百多字就交

9、代得清领会楚,且刻画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学生议论,教师点拨:1从佚之狐向郑伯推举来看,烛之武年轻时就是个能干的人,而且一向关切着国事,紧密凝望着几个大国、邻国的动向,他深刻理解春秋之争根本在于利益,故能以利益诱之。 2本文事虽错综繁杂,但都围围着一个中心侵郑与护郑。这一利益之争,抉择着各国是仇敌还是盟友;围绕这一事情,各种人物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台好戏,这些人物的性格也在这台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换言之,擅长选取典型事情,供给适合的舞台,让各种人物分别表演。(学生议论时,教师要指点学生要紧密联系课文,不成架空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认同) 四、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1综合全文,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最恰当的字予以评价。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 )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 )矣;烛之武见危受命,其情可谓( )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 )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 )矣;晋文决断撤军,其人可谓( )矣。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 )矣。 参考答案: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2课堂小结 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仆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聪慧。 五、布置作业,安置预习 六、教学反思,自我提升 _ _ _ _ _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