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检索 2022年第一期 篇名 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 项阳; 页码 3-12+50 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上)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在新时期进展的回想与展望 洛秦; 戴嘉枋;张娟; 13-24 25-34+40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小提琴艺术理论研究综论 中国传统音乐布局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及其特点 武慧; 王耀华; 35-40 41-45+24 传统的延续或摒弃?——关于台湾原住民的流行音乐 福建南音“滚门”模式特征研究 吕钰秀; 陈瑜; 46-50 51-61 民族性与文化身份认同——当今中国作曲家思想焦点研究之二 音乐作品“真理”的“澄明”——读《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 宋瑾; 毕琨; 62-68 69-76+87 循大家踪迹,拓研究视野——“《悲情肖邦》并肖邦专题研讨会”评述 是对位法还是复调——有关作曲系本科复调改名及其他相关问题的探讨 高拂晓; 杨勇; 77-81 82-87 施尼特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技法分析 阿伦·福特截段取样观念与方法的合理性 杜咏; 王中余; 88-97+105 98-105 贾达群《融》系列作品的创作思维与技法研究 对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听知觉才能差异的研究——与二声片面辨有关的“听觉格式塔”组织才能和留神调配才能的测验研究 许琛; 王樱朴; 106-116+138 117-127 16世纪晚期宫廷的赏赐制度和宫廷乐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 彼得·奇穆克; 128-138 李小兵; 红梅; 139-141+144 突出艺术特色 推动远程音乐教导创新——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导学院十袁静芳;苗建 142-144 年回眸 华; 2022年其次期 篇名 音响与织体的运作作为音乐布局的组织手段——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三 郭新; 页码 3-16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入选第三批“教导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多重布局”思维及其分析理论——陈怡《其次交响乐》布局分析 李涛; 16 17-29 诗词布局·戏剧布局·意境布局——陈怡混合室内乐的的布局分析 传承·传人·传谱——《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的学术传承与选择 龚晓婷; 修海林; 30-43+62 44-52 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及其历史地位 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下) 程兴旺; 洛秦; 53-62 63-70 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诸民族的萨满铃 鲁西南鼓吹乐曲牌《开门》及其调名溯源 刘桂腾; 荣蕙荞; 71-80 81-90 钱德明、朱载堉与中国礼仪乐舞之西渐 泛音歌咏研究在西方 宫宏宇; 徐欣; 91-97 98-106 音乐及其可持续性 “2022·广州·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通知 杰夫·泰顿;张 107-114 伯瑜;王先艳; 114 20世纪80年头以来英美“新音乐学”进展综论 音乐与空间推理才能——莫扎特效应的测验研究 贾抒冰; 黄君; 115-123 124-129 南音洞箫是尺八吗?——为南音洞箫正名 书评 王金旋; 黄妙秋; 130-140 141-144+123 2022年第三期 篇名 论南宋产生的两首道教经韵:【五厨经】 【丰都咒】 蒲亨强; 页码 3-12 《碎金词谱》选译及其研究 程午加年谱(1902—1985) 代媛媛; 贾怡; 13-27+48 28-35 繁简相映 继往开来——赖克《为十八位演奏家而作的音乐》分析研究 关于《京剧印象》的形式分析及其“立意”解读 杨婷; 董蓉; 36-48 49-57 传统意蕴与现代气息的交汇——叶小纲古筝独奏曲《林泉》分析 林德伯格“踏板旋律”技法研究——以两部管弦乐作品《坎蒂加》《湿壁画》为例 沈云芳; 郑刚; 58-68 69-76 梗叶相交,错落有致——穿号子的布局形式 区域音乐文化的主体——乐人个案研究——以庆阳唢呐艺人马自刚为例 褚历; 77-80+86 板俊荣;伍国栋; 81-86 云南石屏花腰彝民歌“阿哩”的田野调查与斟酌 加入生田流日本筝暑期学习后的斟酌 苏毅苗; 张玉雯; 87-100+136 101-107+125 在钢琴的颗粒性和歌咏性表达方式中探讨音乐艺术的感性规律——兼论黄金分割 秦川; 在音乐艺术中的“美的意味” 从近年来五部歌剧的排演看郭淑珍的教学和艺术成就 吴艳彧; 108-118 119-125 音乐审美期望的心理实质——迈尔期望理论及相关延展研究的心理学解释 《枝繁叶茂——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郑茂平; 海因利希·盖格尔;刘经树; 126-136 137-138 《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 《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 杨曦帆;戎龚 138-141 停; 臧艺兵;赵书峰; 142-144 2022年第一期 篇名 怎样沿着实践观点指引的方向创办音乐学学科 中国音乐学的当下情况与未来愿景 得失有三思 皆可以为鉴——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传承反思录 赵宋光; 杨燕迪; 伍国栋; 页码 3-6 7-10+17 11-17 18-21 以“现代”的名义跨入当代——“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高层论坛之当代音乐研张燚; 究感言 配器新说(上) “单章—套曲”曲式及其根本表现形式 如何历史地评价青主的音乐付出 纪录百年批评 驱动世纪音乐——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史料问题概观 从三本明代太监所辑琴谱集看明代宫廷琴乐的蜕变 古斯塔夫·马勒的歌曲—交响曲《大地之歌》 古典与古典之交汇——拉维·香卡《西塔尔第一协奏曲》音乐学分析 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上)——以家祭仪式“还土王愿”为例 于京君; 杨正君; 冯长春; 明言; 赵春婷; 22-36 37-44 45-49 50-57 58-68+75 苏姗·M.菲勒; 69-75 余志刚; 张玉榛; 刘嵘; 76-83 84-94+120 95-100+144 101-105 106-120 121-126 127-131+137 132-137 坚守中的开放与开放中的坚守——以云南他留人现存的两种民俗文化与民间音乐 张璐; 为中心 关于声乐阶段性教学理念的斟酌 论摘引手法在西方音乐中的美学功能及其意义 音乐心理剧对流浪儿童自尊水平干预的研究 西方音乐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兼与叶松荣商榷 世界音乐最早的呼声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双子星座”——“廖氏两兄弟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广达; 李彦频; 杜丽丽; 钟子林; 刘咏莲; 李雅宁;马盛 138-140+144 楠; 141-144 走创新教导之路 育民族音乐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少 王婷; 数民族音乐创新教导研讨会”综述 2022年其次期 篇名 优良的小提琴教导家林耀基教授 页码 2+145 音乐传统层次论——以中、琉、日三弦蜕变为例 论江南丝竹即兴演奏与乐人社会体验的关系 王耀华; 齐琨; 3-6+16 7-16 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下)——以家祭仪式“还土王愿”为例 写什么·如何写·为谁写——当今中国作曲家思想焦点研究之一 刘嵘; 宋瑾; 17-23 24-31+50 为什么要折返学科原位——关于音乐美学学科创办与音乐学写作问题的议论 “系统就是历史”——音乐布局史导论 韩锺恩; 刘经树; 32-38 39-50 关于“文艺复兴音乐”的历史编纂 我院学者应邀出席其次届世界佛教论坛 周耀群; 51-57 57 中国音乐史学的多层开放研究布局与学科创办 《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校勘 修海林; 李玫; 58-63 64-73 黄梅戏电影在香港及台湾的进展 配器新说(下) 林青华; 于京君; 74-82+120 83-95+103 论钢琴音乐之力度形态与风格的联系 周雪丰; 96-103 语言学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语言音乐学》课程论证 钱茸; 104-112 走中国特色小提琴教导之路——纪念优良的小提琴教导家林耀基 言以忘得 交以淡成——憧憬亡友耀基学长 杨宝智; 方承国; 113-120 121-122 关于“西方音乐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的商讨——答钟子林教授 学风必须提升 治学力求严谨——《百年音乐之声》读书笔记 叶松荣; 黄旭东; 123-127 128-134 关于论辩的公开信 书评 向秦西炫老友及孙东方老师敬礼——孙东方老师学生音乐会听后感 开拓音乐评论空间 共建和谐批评环境——“2022中国音乐评论高层论坛”综述 2022年第三期 篇名 西藏佛教寺院仪式音乐研究 梁茂春; 李亚芳; 茅爱立; 高拂晓; 135-136 137-139 140-141 142-144 格桑曲杰; 页码 3-19+50 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乐谱研究 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