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论为官之道,五勤曾国藩,论为官之道,五勤(一)论曾国藩的“五到五勤”说与洋务实践 论曾国藩的“五到五勤”说与洋务实践 周秉心 发表于 2022-10-27 2022年海峡两岸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现场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出过一个闻名的“五到”理论,又被称为是“五勤”理论他在谈到人才造就时说:“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这里虽然说的是“四到”,但在同时与友人的书信中他又说:“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这里已明确提出了“五到”论曾国藩在论为官之道时又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辛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具体观察;接一文,必反复查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顺手整理;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那么相互奉劝;待下属,那么一再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五到”虽然就人才造就而言,“五勤”虽然就官员造就而言,但它们俱出于《曾国藩家书》,可见他所主见的“五到五勤”说也是对家人子弟提出的一种修身乃至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的要求事实上,曾国藩不仅以此作为家训教育中的一种要求,他自己也是“五到五勤”说的忠实实践者。
曾国藩是湘学名宿、实学大家,所谓湘学,所谓实学,所谓《挺经》,最讲究知行合一,曾国藩一生的功夫即在“知行合一”四字所以,看一下曾国藩自身的实践,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五到五勤”说事实上,最能表达曾国藩“五到五勤”实践的就是他开拓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假设从他开拓洋务运动的实践来看,我们有必要打破他家书中“身、心、手、口、眼”的“五到五勤”依次,进展一个重新的编排,这个编排的依据就是洋务运动这场改革的时间逻辑 第一,眼到与眼勤 在这一点上,与曾国藩最有可比性的就是他的前辈林那么徐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经对林那么徐有一个闻名的论断,他称林那么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后来这个论断家喻户晓,在闭关锁国的落后时代“睁眼看世界”,也成为林那么徐这位民族英雄为后人、尤其是被有识之士称道的重要缘由之一 事实上,范文澜的评价也的确不过分,林那么徐在到广州主持禁烟运动之前,举朝上下,包括他林那么徐在内,对西方世界都可以说是茫然无知的林那么徐本人也和大多数国人一样,以为西方人的膝盖是不能弯曲的,以为西方人之所以喜爱中国的茶叶,是因为他们平常吃得全部是牛羊肉磨成的粉,不喝茶就会便秘而死。
再加上中国传统学问分子与生俱来的华夏乃天朝大国的唯我独尊的思想,要想让一个儒家学问分子睁开眼来看世 界,这在当时是难比登天的这只要看一看始终到洋务运动中后期,还有许多学问分子墨守陈规,夜郎自大,死抱住“我为天朝、尔乃蛮夷”的心态不放,就知道在当时即使只是“睁开眼”也已经是一件极不简单的事 可林那么徐的确是一个有志气的人,他的志气就在于他敢于跨越儒家学问分子固有的自信与自大,成认缺乏与差距这种志气的来源,就是曾国藩所说的“眼到”与“眼勤”的功夫 林那么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主持禁烟,他渐渐意识到那些洋商的身后有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世界,或者说有一个被自己、被国人误会了的世界所以他虽然不懂外语,却马上想尽方法招收虽然出身低下但却懂外语的人来帮自己翻译西方的报刊,这在当时的环境里根本上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也素来是被士大夫阶层所不齿的 可没有“眼到”与“眼勤”的实践工夫,又怎么真正做到“睁开眼”呢?所以林那么徐不顾顽固派的非议,组织大量人手搜集、翻译与西方有关的情报他先是派人把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澳门月报》译成中文,并编辑成册,然后还派人翻译了英国人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并译名为《四洲志》,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与人文社会状况的重要译著。
后来,第一次鸦片斗争失败,林那么徐在流放途中遇到了好友魏源,林那么徐以书相赠,魏源就是在这本《四洲志》的根底上才编撰出闻名的《海国图志》,并在其中提出了闻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见 之所以评价说林那么徐是一个有大勇的学问分子,就是因为他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学问分子群体只知道目空一切,只习惯目中无人他能眼勤,能眼到,究其本质,这不过是一种行为习惯,但却是大多数人或缺的一种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在晚清自鸦片斗争起先以后的数十年内,就政府官员而言,做得最好的当数林那么徐与曾国藩假如说林那么徐上是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曾国藩就是近代史政坛上“睁眼看世界的其次人” 曾国藩论“眼勤”时说:“遇一人,必具体观察;接一文,必反复查阅说明他说的就是一种行为习惯哪怕只是看一个人,也不急着下判定,而是细致详尽地视察;哪怕只是读一篇文章,也不急着树自己的观点,而是反复阅读,细审详辨许多人以为这种细致视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西方科技文明环境下所特有的,其实这种相识大谬不然宋明理学讲究“格物致知”,细致视察就是“格物”必备的一种行为习惯曾国藩号称晚清理学大师,他在“格物致知”这一点上自然下足了功夫。
但理学所强调的“格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了追求事物背后的规律性真理,许多儒家学问分子在实践中跳动了“格物”一层,干脆想当然地去“致知”了,这也是理学为什么既强调科学视察却又未能衍生出现代科技文明的关键 曾国藩算是看到了理学家的这个通病,所以他特殊强调视察、了解与认知,这也就是他所说的“眼到”与“眼勤”比方他被当时及后人津津乐道为晚清相面大师,甚至连《清史稿》里也信誓旦旦地说他“每对客,凝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那么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如此夸大地说他相人、相面的功夫,因此彻底造就了曾国藩晚清相面大师的称号其实,哪有什么相面大师,其本质不过就是曾国藩所说的“遇一人,必具体观察”,其本质不过就是“眼到”与“眼勤”,其本质不过就是细致视察、深化了解的行为习惯 所以曾国藩看人如此,看书如此,看事物如此,看世界更是如此假如说,林那么徐首开中国近代史翻译西方资料的先河,那么曾国藩那么是把这种翻译提升到了一个宏大事业的高度他在建立中国第一个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的同时,命人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的旁边特地建立翻译局,然后组织大量专业人才特地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乃至社会学名著这种针对性与学术性就比林那么徐翻译《澳门月报》与《世界地理大全》要高出许多。
后来,上海翻译局翻译的西方科技名著大多成为翻译史上的经典,日本名治维新之后,把上海翻译局的大量译作转译成日文,这样,日本明治维新才有了大量西方科技学问的奠基与储藏 其次,心到与心勤 在这一点上,曾国藩与林那么徐那么更具可比性范文澜说林那么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我们说曾国藩可以算是近代政坛上“睁眼看世界的其次人”,这个“睁眼”只是一种纯客观的描述然细细想来,假设论真正的“睁眼”,也就是通过视察、探究和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相识、意识和思想,唯恐在近代政坛上,曾国藩还是要远远超越林那么徐的 眼,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称其“从目从艮”,艮起到声旁的作用,但艮字在这里多少也有会意的功能艮是八卦里的一卦,它的卦象是山,它对应的方位在东北方,而它对应的时间是丑时到寅时,也就是夜里三点到五点之前,这个时间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正是一天里最黑暗的时间段按道理“眼”是用来看的,而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正是最看不清、看不明、看不见的时候,为什么“眼”这个字倒偏偏从“艮”呢? 此正见汉字宏大之处我们的祖先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维的族群,这从易经的阴阳学说里就可以看得出来。
越是黑暗,越须要睁眼去看!而这时睁开的眼,唯恐不是生理器官的眼睛,而是心灵的眼睛!所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背后是心灵,“眼到”的背后是“心到”!所以曾国藩是这样说明“眼到”与“眼勤”的,他说:“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这里提到了两个方法论与两个终极目的,即“心到”与“心勤”的方法是“积苦思”与“至精诚”,而“心到”与“心勤”的目标那么是“开”与“通”积苦思”就是反复思索、思索、思想,“至精诚”那么是全身心地融入与追求,这样对于你要了解的事物与对象才能最终有“开”与“通”的把握开,就是真正了解;通,那么是彻底把握在“睁眼看世界”这一点上,曾国藩与林那么徐的差异也正在这里 林那么徐虽然对西方科技文明做了大量的情报搜集乃至翻译工作,但就实际状况而言,他在探究了这些材料之后,并没能到达“开”与“通”的地步比方他在禁烟过程中还曾信誓旦旦用不供应茶叶让英国人便秘而死来要挟对方;又比方鸦片斗争开战之前,他曾花巨资从美国人那儿买了一艘重达1080吨的大船,名曰“剑桥号”,并加以改装,还配臵了34门大炮这看上去像是装备了一首豪华战舰,倒是可以跟英国人一较高低可林那么徐如此大费周章背后的思路却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他把这条巨资打造的“战舰”横在珠江口,并把它固定住,以此来作为阻拦英舰进出珠江口的障碍物与固定炮台。
结果战事一开,英国人即轻而易举地连船带炮全部抢走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林那么徐,他在他的那时代已经算是宏大的先行者,但通过这些表现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的确做到了“眼到”,但还是没能做到既“开”又“通”的“心到” 曾国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也就是说他是站在林那么徐这些前辈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所以他在“眼到”、“眼勤”之外,特殊强调“心到”与“心勤”而他“心到”与“心勤”的干脆结果,就是其洋务意识的产生曾国藩曾有“平生三耻”之说,第一耻就是说自己不懂天文算术,说明他对自然科学并不甚了解,他的功夫根本上全是传统儒家学问分子的那套文以载道大数学家李善兰来投奔他时唯一的要求是让曾国藩帮他出版自己翻译的西方数学名著《几何原本》,曾国藩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却慨然承诺,自掏官俸600两白银为李善兰出书曾国藩虽然看不懂,却深知这部数学名著的重要,所以他想用自己的声名为李善兰做一些传播,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一代大儒的身份为李善兰此书作序可曾国藩对书里的内容丝毫不懂,又怎么作序呢?曾国藩自有他的方法! 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在老爹的影响下,知道只学习儒家的经史子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慢慢喜爱上西方社会学与语言学,后来甚至为此而冒天下之大不韪,表示要放弃科学考试。
族中长辈对此都甚觉惊异,觉得这孩子疯了,唯有父亲曾国藩对此却表示大力支持此时此刻曾国藩让曾纪泽拜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大科学家为师,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为李善兰这本《几何原本》的译作写一篇序序写出来之后,曾国藩又反复查阅、学习屡次,最终署上自己的大名,为李善兰成就科学家之大名,甘愿做一颗大大的铺路石后来,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容闳这些科学家帮他办兵工厂,整个过程中曾国藩自己也是全身心投入的,他的洋务意识正是在这个“心到”与“心勤”的漫长过程中才渐次形成的 还有一个小例子更能说明他的“心到”与“心勤”李善兰写的《几何原本》是数学译著,他实在是读不懂, 但即使这样,他也试着反复揣摩了许久后来林那么徐的学生冯桂芬将自己所著的《校邠庐抗议》寄给了曾国藩,并乞序文其书放眼世界,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见曾国藩读后像着了迷一样,整日手不释卷,反复揣摩最终他由衷的赞美冯桂芬的观点乃“名儒之论”,不仅欣然为之作序,而且在学习、揣摩、赞美、“眼到”、“心到”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采西学”、“制洋器”、“徐图自强”的洋务思想 第三,身到与身勤 曾国藩的《挺经》中最出名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挺身入局”。
什么叫“挺身入局”?广泛地说当然包括临事、临难时的全身心投入,但狭义地来说,这个“挺身入局”就是自告奋勇,就是行动力与实践精神的一种表现 曾国藩说明“身到”与“身勤”说:“险远之路,身往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