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9 9章章 教育投资教育投资1本章内容框架本章内容框架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问题与对策含义属性特征指标分析合理比例相关理论主体分析2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一、教育投资的含义1.投资原是经济学概念投资是“将资源用于获取所得或其他有价目的的行为” 诺曼.D.摩尔投资、财政与商业辞典投资三要素:投资收益、投资成本和对未来的预期(即投资风险的承担)20世纪30年代,投资的概念被引入到教育领域3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2.教育投资(Education Investment)更为广义的投资范畴,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多元教育投资主体,根据各自发展需要,以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和智力水平为主要目的,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总和两层含义两层含义:一是投入到教育领域的各类型资源的货币表现;二是教育投资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和智力水平4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二、教育投资的属性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年代,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投入是纯消纯消费性支出费性支出,也很少使用教育投资这一概念。
到7070年代末年代末人们逐渐发现教育也具有生产性生产性,于是“教育投资”的说法也随之产生并日益获得认可投资与消费区别: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收益;而消费的目的则是为了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如主体表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欲望、需求、享受、爱好等效用5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1. 观点一:消费性支出两个理由两个理由:一是教育经费是来自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消费资金部分,投入的是非物质生产部门,也得不到补偿二是教育费用在教育领域消耗以后得不到补偿教育过程中却不能直接生产出任何物质财富教育的所有经济效益都产生于教育过程之外6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2. 观点二:生产性投资这种观点在西方国家较为盛行,尤其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倡导者更是坚持这一观点主要依据主要依据:一是教育可以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二是教育可以生产科学技术,科学发明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在东亚,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会导致真实的GDP增加3%7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3. 观点三:消费兼生产的双重属性范先佐(2014)等认为:如果教育投资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劳动技能与劳动生产率,体现在提高整个社会的产量或个人的货币收入,则该项支出就是生产投资性支出;如果教育投资主要是增加受教育者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满足,则该项支出就是消费性支出。
而事实上,一项具体的教育投资可能既给受教育者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也带来心理享受,即教育投资同时具备生产性和消费性的特点8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4. 观点四:性质复杂,具有相对性,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其性质具有相对性,不同情境和视角下教育投资会表现为消费性、生产性或两者兼具的双重性: 图9-1 教育投资属性9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大学教育是消费服务还是投资服务的问题,简单地取决于相对需求而言的供给在那些每年都有大量无法就业的文科大学毕业生的国家里,大学教育主要是一种消费服务教育投资用于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上层建筑领域的人才时就属于非生产性开支;投入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费用是具有生产性的投资,而投入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费用则是非生产性开支另图9-1中教育投资的双重性可结合观点三的概述理解10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三、教育投资的特征1. 教育投资主体: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家庭,还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力量、各类学校、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面政府政府进行教育投资是为了提高社会总体效益水平和人口的总体素质;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进行教育投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单位的经济效益;个人个人教育投资的目标则是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与素质,获得更多个人发展的机会,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等。
11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2.教育投资目的:非营利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才培养,教育投资自然不同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物质生产部门,教育投资具有非营利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12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3.教育投资成本:递增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英国经济学家希恩曾经分别对美英两国教育成本进行研究,竟得出一致的结论:教育成本在不断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物力资本资源总成本增长速度,即其增长速度高于物价水平增长速度其增长速度高于物价水平增长速度13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4.教育投资对象:附着性教育投资对象直接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素质等,而劳动能力和素质等又是依附于人身上的,与人体联系在一起,不能随着产品的出卖而转移在教育领域或教育过程中,劳动能力和素质等是潜伏于劳动者身体之中的,是潜在的潜在的;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能力和素质等又通过劳动者的劳动物化于物质产品之中,是无形的无形的149. 1 9. 1 教育投资概述教育投资概述 5.教育投资收益:间接性、多效性和长期性间接性间接性:教育不能直接同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教育投资也不能直接产生出物质产品。
多效性多效性:知识性效应(知识、技能、素质)和非知识性效应(积极价值观,纪律性、责任感等形成)长期性长期性:表现在周期长和长效性两方面要经过较长时期的连续的学校教育过程才能成为专门人才;要经过知识转化过程才能获得教育投资收益教育投资收益能长期存在,甚至伴随劳动力的终身159.2 9.2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是教育投资的核心内容之一指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指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有内部比例和外部比例之分内部比例内部比例是指教育投资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比例,主要反映的是教育投资结构;外部比例外部比例是指一国或地区教育投资所占国民经济有关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财政预算支出等)的比例,反映的是国家教育投资规模、教育与国民经济关系以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169.2 9.2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一、教育投资比例的指标分析 表9-1 教育投资比例类型静态指静态指标类型标类型教育投资/国民生产总值教育投资/国民收入教育投资/财政支出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总投资人均教育投资动态指动态指标类型标类型教育投资增长比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例教育投资增长比例/国民收入增长比例教育投资增长比例/财政支出增长比例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比例/基本建设总投资增长比例人均教育投资增长比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例或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比例179.2 9.2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 1.国民生产总值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主要反映国民经费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国民生产总值(静态)=教育投资增长比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动态) 均标志着国家教育投资的实际水平局限性局限性: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因为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所包括的范围必须明确;且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不能用于投资189.2 9.2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 2. 国民收入指标 教育投资最终来源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量和增长速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速度,是反映一国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基本指标基本指标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国民收入(静态)=教育投资增长比例/国民收入增长比例(动态)具有实际价值和直接意义具有实际价值和直接意义,但是在具体使用时需考虑国民收入分配在不同时期的结构变化和调整199.2 9.2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 3. 财政支出指标 财政支出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投资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可以作为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比例的重要指标但因为财政资金是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中的部分,属于派生收入属于派生收入,而且财政收支及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受财政体制和财政体制变动的影响,在不同时期难以比较在不同时期难以比较。
因此,教育投资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能确切地反映不能确切地反映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要排除财政体制变化等干扰因素要排除财政体制变化等干扰因素才能使这一指标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209.2 9.2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以上各项指标在反映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年鉴中,将各国的教育支出(分为经常支出和资本支出)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相比作为教育投资比例,为进行国际比较,可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大体比较但基本指标是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基本指标是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或者是教育投资增长比例与国民收入增长比例的比较219.2 9.2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二、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 1984年黄山会议之后,教育经济学理论界一致认为: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意义意义:是防止和解决教育投资短缺的重要措施;是保证教育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协调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的必要条件但但由于科技、经济和教育本身等都在发展变化中,一个固定不变、固定不变、绝对合理的教育投资比例是不存在的绝对合理的教育投资比例是不存在的 229.2 9.2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王善迈教授、厉以宁教授一致认为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合理比例的客观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1.从近期看,教育投资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否相适应从近期看,教育投资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否相适应 使用这一标志进行检验的前提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必须是适度的,即教育须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须以经济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可能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为依据。
合理的教育投资比例至少使受教育者人均教育费用不合理的教育投资比例至少使受教育者人均教育费用不低于前一个时期已到达的水平低于前一个时期已到达的水平239.2 9.2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2.2.从远期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从远期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否相适应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合理与否,最终表现在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的最低界限应是教育投资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最低界限应是教育投资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最低需要量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最低需要量需注意的需注意的是:首先应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和规划,因为教育过程周期较长,当前教育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适应,是前一个周期教育投资比例合理与否的结果249.2 9.2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3. 国民经济比例、尤其是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协调教育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一部分,国民经济总投资比例决定着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总投资比例。
因此,教育投资比例合理与否,可以在国教育投资比例合理与否,可以在国民经济总投资比例是否协调上得到综合印证民经济总投资比例是否协调上得到综合印证国民经济比例中,对教育投资比例影响最大和最直接的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比例积累与消费比例259.2 9.2 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在国民收入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以及积累基金内部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投资量和比例积累与消费基金比例协调与否,是判断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合理与否的又一重积累与消费基金比例协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