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3《论语》八则

种****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KB
约5页
文档ID:297873830
23《论语》八则_第1页
1/5

二十三 《论语》八则【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这八则语录的意思2、理解这八则语录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见解3、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4、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在端正学习态度、增进学业及人格道德修养等方面给学生以教育和启示教学重点】通过这八则语录理解孔子的思想,并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这八则语录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见解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其祖先是宋国贵族孔子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曾做过管理牛羊和仓库的小吏,他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通过勤学好问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34岁起,授徒讲学次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他问政,深表赏识后来他回到鲁国,先后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司冠等职55岁时,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率弟子离开鲁国,先后到过卫、宋、陈、郑、蔡等国,历经磨难,一直未能施展抱负68岁时又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典籍数年后,在潦倒中溘然离世,终年73岁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孔子的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奋斗目标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他主张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礼,主张以礼治国,以礼维护国君的权威孔子提倡统治者治国必须为政以德,正身律己,提出“泛爱而亲民”“以邦为本”“仁者爱人”的仁政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孔子是位同情人民、关心下层社会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具有人民性,是值得肯定的孔子特别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提倡“闻道”“学道”他主张的重义轻利、宽恕忠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敬老爱幼、乐于进取等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态和理想人格,他的这种道德观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使学移民间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对教学原则和规律有着深刻的见解,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学习上,孔子要求人们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这些都成为中国几千年教育思想的精华,是教育学的宝贵财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二、文学常识《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进取功名的必读书《论语》包括《学而》《为政》《里仁》等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文字简短,含义深刻。

内容涉及面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艺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几乎无所不谈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当是孔子弟子(包括再传弟子)记述编辑而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我国散文最初的一种形态,但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历来为文人所诵习,所以对文学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汉武帝以后,儒家被定为一尊,孔子的地位提高,从元仁宗起直到明清,《论语》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科书士人为求取功名,必须旦夕习诵,熟记于心一般平民也把它当作启蒙读物教授子孙所以,两千多年来,《论语》一书影响着人民的道德素质、心理结构以及风俗习惯,对中华民族起着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论语》虽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不仅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引起中国和世界文化人士的广泛重视和潜心研究三、写作背景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四、文本研习第一则是说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只是思考,也毫无收益,还不如老老实实学习来得好这是孔子根据某些学生多思少学的偏向,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努力向学,学思结合由此,我们很自然会联系到荀子《劝学》中的一段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以及孔子的另外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凭空思索,没有学问功底,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哪会有什么收获呢?真不如老老实实去读几本书,反而受益不浅第二则是要求人们立志学习,不要贪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要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并要求人们做事要勤快,要有责任心,说话要谨慎;而且要不断地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孔子认为,做到这些才算是真正的爱好学习宋代朱熹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例如颜渊(孔子的弟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于学习的态度,这种精神境界为孔子所赞许,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敏于事而慎于言”是说在工作上、道德上对自己要有很高的要求,工作要勤快,且慎于言语,不去讲空话、大话,要多做少说就有道而正”是说自己有未明之处,应向有道之人请教以定其是非第三则是强调学以致用,要把学习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诵习了《诗》三百,让你处理政事不能通达,出使四方又不能作主应对,那读了那么多又有何用?学《诗》是孔子教育的基本内容他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学《诗》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说话能力但学贵能用,孔子固然提倡博学,但他更注重学以致用读书要能举一反三,经世致用,否则书读得再多,遇到具体问题依然束手无策,这样死读书又能为国家挑起多少担子呢?第四则是孔子用比喻来说“信”的重要性孔子教人要讲信用,失去信用,就如同车子失去重要的部件不能行走一样做人、处世、为政,信是最重要的清代刘宝楠说:“人有五常,仁、义、礼、智皆须心成之若人而无信,其余四德终无可行讲信用,才能立身处世,才能取信于别人所以,不管是从政、从商,还是朋友间交往,信誉总是放在第一位的至关重要的事人无信不立,如果在重大问题上失信于人,那今后谁还会跟你打交道呢?第五则论述了君子追求仁义的自我修养的重要性首先论述具有仁心的人是如何对待富贵贫贱的。

功名富贵和地位都是人们所喜欢的,但不以正当途径取得,君子是不要的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即使有仁德修养的人也是不喜欢的可是人们应以正当的手段致富或取得功名地位,慢慢地摆脱贫贱,决不可以走歪门邪道其次论述仁是人的主宰,君子失去了仁的主宰,又怎么能成就他的名声呢?所以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人生最高的境界最后强调人们应以仁为终身操守,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应泰然处之,失意时也不应颓丧怨叹,不为环境所左右也就是说顺利时要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靠仁来安定第六则以松柏凌寒不谢为喻,赞扬在严酷环境中坚定不屈的人格精神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君子的节操犹如松柏,必定经过寒冬的考验,待到百花凋落,方能显示其苍翠常青正所谓“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士穷见节义,世乱识英雄”真正的君子,贵在处于任何险恶环境中都能够经受住风霜雨雪的严峻考验,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松柏精神第七则是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号施令老百姓也会遵照去做;统治者自身不端 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孔子一贯主张统治者以身作则,身先百姓,身教重于 言教这也是自古以来统治者必须做到的一个治国的原则。

自己行为不端正,上梁不正下梁歪,君将不君,国将不国,这种历史教训还少吗?第八则是教导人们要有求仁的牺牲精神有志之士和仁德之人,决不会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有牺牲自己而成全仁德杀身成仁”当然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自觉的行为孔子的这种思想影响深远,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英雄儿女为正义的事业而勇于献身,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宋代文天祥临刑时留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的遗言,以死实践了孔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五、写作特点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许多精彩的语言经长期沿用已成为今天习见习用的成语流畅通达,语气词、叠词、排比、对偶大量运用,感情色彩很浓浅近易懂,接近口语,擅长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六、课文小结本文所选《论语》八则,内容主要侧重于增进学业和人格道德修养两个方面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教导弟子读书和学习上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的两相结合、相辅相成他鼓励人们立志学习,不要一味追求物质享受他要人们勤于工作,慎于说话,做到学以致用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十分注重人格道德修养,在这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他提倡从善如流,言而有信,取之有道,以身作则;他要人们经得住艰难困苦的考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和现实意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