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髻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一【清代】蒲松龄课件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97511601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PPT 页数:8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髻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一【清代】蒲松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髻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一【清代】蒲松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髻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一【清代】蒲松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髻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一【清代】蒲松龄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髻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一【清代】蒲松龄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髻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一【清代】蒲松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髻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一【清代】蒲松龄课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髻小髻 聊斋志异聊斋志异 卷一卷一清代清代 蒲松龄蒲松龄聊斋故事聊斋故事长山居民某1,暇居,辄有短客来2,久与扳谈3。素不识其生平,颇注疑念。客曰:“三数日将使徙居,与君比邻矣。”过四五日,又曰:“今已同里,旦晚可以承教。”问:“乔居何所4?”亦不详告,但以手北指。自是,日辄一来。时向人假器具;或吝不与,则自失之。群疑其狐。村北有古冢,陷不可测,意必居此。共操兵杖往。伏听之,久无少异。一更向尽,闻穴中戢戢然5,似数十百人作耳语。众寂不动。俄而尺许小人,连而出6,至不可数。众噪起,并击之。杖杖皆火,瞬息四散。惟遗一小髻,如胡桃壳然,纱饰而金线。嗅之,骚臭不可言。原文原文1长山:县名,明清时属山

2、东济南府,今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和滨州市邹平县长山镇一带。2短客:矮客人。3扳(pn攀)谈:谓主动找人闲谈。4乔居:迁居。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谓乔迁,迁居的美称。5戢戢(jj及及):低语声;犹言唧唧哝哝、嘁嘁喳喳。6连(lu娄);络绎不绝。见说文段注。注释注释长山县有个居民,在家闲居,常有个矮个子人来,与他长时间闲聊,他一直不知道这个人是哪里人,干什么的,颇为怀疑。一天,客人说:“过上三几天我就搬来住,咱们就成邻居了。”过了四五天,又说:“现在咱们已经同庄住了,早晚可以来讨教。”主人问他:“迁住在什么地方?”那人也不细说,只是用手向北指了指。从此,每天总来一次,时常向邻居借器

3、具用。有的人吝啬不借给他,器具就不翼而飞。众人都怀疑他是狐。村北有一个古墓,非常深,看不见底,众人怀疑他可能住在里边。大家拿着兵器、木棒去围剿他。有人趴在墓口听了听,很久没有动静。一更天将尽的时候,听到墓穴中好像有几百人对着耳朵小声说话。大家都一动不动地等着。一会儿,一尺多长的小人爬了出来,络绎不绝,数也数不过来。大伙一声喊叫,共同出击,每打到他们,杖杖都打出火来。转眼之间,小人四散奔逃。只留下一个小髻,像核桃那样大,上面还扎着纱,镶着金线。用鼻子嗅一嗅,骚臭不可闻。译文译文小髻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赏析赏析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

4、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作者简介作者简介THANK YOU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