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导学案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97505928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导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四章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2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一、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 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 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 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曾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 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不

2、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 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开展具有深刻影响。1 .老子的思想精髓: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 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 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作为一个 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 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 不从细小的东西开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 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3) “知

3、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 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 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到达长久之道的,他 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 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 本体的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

4、事物均具有正 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 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二、预习检测.老子,姓李名耳,字,一字伯阳,或日谥伯阳,末期人。中国古代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 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二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集中 表现了老子的思想。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1 .字词注音毂蜒埴牖矜赘泮.词语释意毂:

5、蜒埴:器:牖:企:彰:伐:矜:长:物:处:泮:累:几:复:过:三、文本探究.阅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将不明白的和你认为重 要的字词标注并整理。1 .翻译,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6、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那么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2 .这四章各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后回答。第十一章主要讲。第二十四章阐述了的道理。第三十三章强调。第六十四章谈.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3 .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 .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5 .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6 .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

7、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学习过的荀子劝学 中有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讲的道理有什么不同?7 .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导学案答案:二、预习检测.聃春秋道道 道德经.毂 gfi 蜒埴 shGn zhi 牖 ybu 矜 jin 赘 zhui 泮 pdn.毂:车轮的中心部位。蜒埴:和泥。蜒,揉和。埴,黏土。器:器皿。牖:窗户。企:踮起脚跟。彰:表扬,表彰;明显,显著。此处意为明辨是非。伐:夸耀矜:怜悯,怜惜;自尊,自大,自夸;庄重,拘谨。此处为第二个意 思。长:长久。一说读zhing,意思是

8、得到尊重。物:人们处:为,做。泮:同“判”,别离。累:同“第”,土筐。几:接近。复:弥补。过:过错。三、文本研习.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 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局部,才具备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第二十四章: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 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 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

9、决不这样做。第三十三章: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仍存,这就 是长寿。第六十四章:事物安稳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 易别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要在它尚未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没有陷入混乱时治理混乱。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 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人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人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

10、着,所以也不遭受 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让事情失败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东西,学习 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 性而不会妄加干预。2 .这四章各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后回答。第十一章主要讲“有” “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来说 明“有” “无”是互相依存的。第二十四章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的 道理。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要加强自我修养。第六十四章谈事物开展变化的辩证法,任务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 成、变化和开展

11、的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在可能发生祸患的环 节给予注意,杜绝它的出现。3 .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 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 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局部, 才有了房屋的作用。4 .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 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 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 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鹫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 面对,方可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轻浮、

12、急躁 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一个人有了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5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 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假设能 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 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 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 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6 .这一章是谈事物开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 小的东西而开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

13、、“千里之行”的 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 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开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 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 成就大事业。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 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 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 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 到“慎终如始,那么无败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 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7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 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金”;提出 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那么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 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 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簧的结局。8 .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那么无败事”, 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