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297355796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d感染与免疫》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dd感染与免疫》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dd感染与免疫》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dd感染与免疫》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dd感染与免疫》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d感染与免疫》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d感染与免疫》PPT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 七七 节:节: 感染与免疫感染与免疫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体征体征 诊断诊断 治疗治疗 预防预防三个概念:三个概念: 传染病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s) (communicable diseases) 传染病学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的基础学科传染病学的基础学科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 病毒病毒 立克次体立克次体 传染病传染病 细菌细菌 螺旋体螺旋体 有传染性的疾病有传染性的疾病 寄寄 生生 虫虫 原虫原虫 蠕虫蠕虫 传染病传染病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学:研究 发生发生 发展发展 传播传播 防治规律防治规律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 的

2、科学的科学感染人体感染人体产生的产生的在人体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内外环境中传染病的基础学科传染病的基础学科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免疫学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儿科学儿科学内科学内科学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1个概念:感染1个表现: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2个作用: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感染过程免疫应答的作用 共生状态(相对平衡)共生状态(相对平衡)病原体病原体人人 体体 免疫功能低免疫功能低 机械损伤机械损伤 机会感染机会感染 病原体移位病原体移位 之间相之间相互作用互作用进化过程中达到进化过程中达到互相适应互不损害的互相适应互不损害的平衡打破平衡打破一、感染(infection) :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5种

3、表现):特点:表现取决于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5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病原体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状态病原体被病原体被清除清除(一)病原体被清除(一)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被动:母体/人工注射抗体主动:接种疫苗/感染后获得免疫中和中和(二)隐性感染(二)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仅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无轻免疫病理损伤临床无任何症状、体征、生化变化免疫学检查可发现转归 病原被清除:获巩固/部分免疫力 病原携带状态(健康携带者)(三)显性感染(三)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4、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引起免疫应答/变态反应:组织病理损伤。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改变明显。少数传染病(麻疹)大多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转归: 病原被清除:巩固(伤寒);部分(菌痢) 病原携带(四)病原携带状态(四)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carrier state):):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带病毒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 带菌者 带虫者按携带病原体时间分 急性携带者(三个月以下) 慢性携带者(三个月以上)按发生显性/隐性感染之后分 恢复期携带者(显性感染后) 健康携带者(隐性感染后)四个特点四个特点 与病原携带状态不

5、同,病原体不排出体外 病原感染人体 免疫功能使其局限但又 病原体长期 /寄生某些部位 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 潜伏起来当免疫功能低下时 显性感染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不是每种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期感染(五)潜伏性感染(五)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latent infection):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体的致病力)毒力(virulence)数量变异(一)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扩散的能力(一)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扩散的能力 直接侵入人体直接侵入人体(钩端螺旋体、钩虫丝状蚴)(钩端螺旋体、钩虫丝状蚴) 侵入形式侵入

6、形式 黏附黏附 定植(霍乱弧菌)定植(霍乱弧菌) 抑制吞噬作用抑制吞噬作用 病原扩散(伤寒病原扩散(伤寒ViVi抗原)抗原) 定植因子:细菌表达受体(大肠杆菌)定植因子:细菌表达受体(大肠杆菌) 与细胞表面结合与细胞表面结合(二)毒力:(二)毒力: 毒毒 素素 内毒素(内毒素(GG- -杆菌的脂多糖)杆菌的脂多糖) 组成组成 外毒素外毒素 (白喉、破伤风、肠毒素)(白喉、破伤风、肠毒素) 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 毒力因子毒力因子 侵袭能力(痢疾杆菌)侵袭能力(痢疾杆菌) 溶组织能力(阿米巴)溶组织能力(阿米巴) (三)数量:(三)数量: 2 2个特性个特性 同一种传染

7、病,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成正比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成正比 不同传染病中,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差别很大不同传染病中,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差别很大(四)变异性:(四)变异性: 人工培养:多次传代致病力减弱人工培养:多次传代致病力减弱 3 3个特点个特点 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多次传代致病力增强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多次传代致病力增强 变异结果:可逃避机体特异性免疫。变异结果:可逃避机体特异性免疫。特点:特点:1、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重要作用2、分两类 保护性免疫应答 特 异 性 非特异性 变态反应: 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 (属特异性免疫应答)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

8、性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nonspecific immunity):1、天然屏障: 皮肤、黏膜、分泌物、各种屏障(血脑/胎盘)2、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系统 非特异性吞噬系统 清除体液中颗粒状病原体3、体液因子: 补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IL、-IFN、TNF等)(二)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specific immunity): 通常只针对一种传染病3个特点 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主动) 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介导A、细胞免疫: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起作用 (针对细胞内寄生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

9、感染)B、 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免疫球蛋白)起作用 (针对细胞外寄生的微生物) 按化学结构分:IgG、IgM、IgA、IgE、IgD 按感染过程出现的顺序: IgM 首先出现 IgG 恢复期出现 按作用分: 抗毒素 抗菌性抗体 中和(病毒)抗体 调理素 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介导: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介导: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三个内容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1、入侵门户: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痢疾/霍乱-经口 破 伤 风-伤口2、机体内定位:每种传染病都各自有其规律性。3、排出途径:是病人/携带者/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 重要因素。 单一途径:痢疾只经粪便排

10、泄 多个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经粪便/飞沫排泄 虫媒叮咬/输血:疟疾、丙肝等。 3 3个个阶阶段段一、传染病的发生发展 即疾病的发展阶段性1 1、直接侵犯:、直接侵犯: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 组织组织 细胞溶解细胞溶解 组织组织 分泌酶分泌酶 细胞细胞 诱发炎症诱发炎症 坏死坏死 2 2、毒素作用、毒素作用 外毒素:选择性损伤靶器官外毒素:选择性损伤靶器官 功能紊乱功能紊乱 内毒素: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毒素:激活单核吞噬细胞 分泌肿瘤坏死因子分泌肿瘤坏死因子3 3、免疫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有关、免疫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有关 免疫抑制(麻疹)免疫抑制(麻疹)/ /直接破坏直接破坏T T细

11、胞(艾滋病)细胞(艾滋病) 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型变态反应(出血热)型变态反应(出血热) 型变态反应(结核等)型变态反应(结核等)病变病变病原体病原体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1 1、发热:、发热:常见于传染病,但并非传染病特有机制 外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发热急性期改变急性期改变2 2、急性期改变:、急性期改变:(4 4种)种) 出现于感染后几小时至几天出现于感染后几小时至几天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 C C反应蛋白升高反应蛋白升高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 血沉加快血沉加快 负氮平衡负氮平衡糖代谢:糖代谢: 血糖血糖:糖耐量:

12、糖耐量,糖异生作用加速,糖异生作用加速 血糖血糖:新生儿、肝衰、糖异生:新生儿、肝衰、糖异生水电解质代谢水电解质代谢内分泌改变:内分泌改变: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 胰岛素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 醛固酮醛固酮 甲状腺素早期甲状腺素早期,后期,后期依据病情发展阶依据病情发展阶段,动态变化段,动态变化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源(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source of infection)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患者1、传染

13、源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2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易感者的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 水、食物、苍蝇:消化道 手、用品、玩具:呼吸道、消化道 吸血节肢动物:虫媒中间宿主 血液/体液/血制品:艾滋病等 土壤:芽孢、虫卵3 3、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 定义:定义: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称易感者。人工自动免疫干预 易感者减少 流行不再发生1 1、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影响、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影响 传染病传染病 季节性:乙脑季节性:乙脑夏秋季发病夏秋季发病 地区性:血吸虫地区性:血吸虫南方发生南方发生2

14、 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 文化水平(受教育背景)文化水平(受教育背景)二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有病原体有病原体 (pathogen) (pathogen)4 4个基本特征个基本特征 有传染性有传染性 (infectivity) (infectivity) 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流行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 feature) (epidemiologic feature) 有感染后免疫有感染后免疫 (postinfection immunity) (postinfection immunity) 病程发展

15、阶段性病程发展阶段性3 3个临床特点个临床特点 常见症状与体征常见症状与体征 临床类型临床类型 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 2、有传染性: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期: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叫传染期。 每种传染病相对固定。做隔离病人的依据。一、基本特征(3个)3、有流行病学特征: (4个)质 外来性 地方性 量 散发性 流 行 大流行 时间爆发流行: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内发病率 在时间上(季节分布) 在空间上(地点分布) 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的分布)的流行病学特征 无论显性隐性感染均产生特异性免疫 保护性免疫 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抗体转移疫苗) 免

16、疫持续时间 病毒性传染病较长(流感除外) 细菌/螺旋体/原虫较短(伤寒除外) 蠕虫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重复感染)4 4、有感染后免疫、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postinfection immunity)二、临床特点1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6 6个阶段)个阶段)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病原进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为 止。即病原体内 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的整个过程)长短与病原体感染量成反比与毒素产生和播散所需时间有关 前驱期(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prodromal period) 起病至症状明显为止起病至症状明显为止 无特异性,头痛、发热、疲乏、食欲不振无特异性,头痛、发热、疲乏、食欲不振 持续持续1313日日症状明显期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特有的症状、体征充分表现特有的症状、体征充分表现 (皮疹(皮疹/ /肝脾大肝脾大/ /脑膜刺激征脑膜刺激征/ /黄疸)黄疸)顿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