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培训课件(PPT 107页)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297352855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PPTX 页数:107 大小:63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化培训课件(PPT 10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标准化培训课件(PPT 10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标准化培训课件(PPT 10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标准化培训课件(PPT 10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标准化培训课件(PPT 10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标准化培训课件(PPT 10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化培训课件(PPT 107页)(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标准化基础知识 山东标准化协会 1标准化基础知识 1、标准化概述 2、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3、采用国际标准4、企业标准化5、服务标准化6、农业标准化7、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及电磁兼容标准化8、信息技术标准化9、标准信息及检索 2第一章、 标准化概述 第一节 标准化发展概况 第二节 标准化的概念及标准分类 第三节 标准的性质 第四节 我国标准分级 第五节 标准化的方法原理3第一节 标准化发展概况一、标准化发展阶段 1、原始标准化阶段 有史以来,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抵御不良环境因素和野兽的袭扰,逐步形成了构筑方法、形式和用材以及工具的相似和统一要求,从而形成了最原始的标准化建筑方法。 为了生活的多样

2、化,需要进行物质的交换和分配,需要表述定量的概念和事物,如工具的尺寸和数量,狩猎物的大小和多少,开始用自己的手足来表达计量单位,逐渐发展到用比较稳定而统一的物质作为计量参考单位。 4 原始标准化阶段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和有效性,从开始使用简单的石、木、骨器,到使用较复杂而更有效的加工工具,通过在劳动生产中实践、改进、推广,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工艺标准化的特征和方法。 以上这些无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中逐步形成了带有标准化色彩的工具和原始语言基础上的符号、记号,已经成为标准化活动的雏形,也就是我们说的原始标准化阶段。52、古代标准化阶段 古代人类历史上进行了两次社会大分工,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

3、一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促进人们有意识的去制定标准,以规范人类生产和交换活动。 如:春秋战国时期伯乐就著了相马论;北魏贾思勰编著了齐民要术;唐陆羽撰写了茶经;元代的农桑辑要;明代编撰的救荒本草;杨时乔的新刻马术;清代方观承撰写的棉花图以及陈琮(cong)编辑的烟草谱待等都是我国古代农牧业标准化经典集要。6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由于手工业的分工细化, 要求工艺技术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必然对生产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就是一部手工业的技术标准总汇,书中记述了30项手工生产品的设计规范及制造工艺等要求,总结了当时 手工业生产

4、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成果。 又如 李诚的 营造法式 中对建筑设计、建筑材料 和建筑结构的方面的规定。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关于药用动植物 的特性、制备方法、方剂 的记载,更是极为规范的标准文件。 7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是用诏书这一法律形式对计量器具、文字、货币、道路、车辆、兵器等进行了全国性统一,在工律中规定:“与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必等”。特别是到了北宋时期,毕升首创活字印刷术,成功的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系列化、通用化等标准化基本原则和方法,孕育了现代标准化的原理,堪称我国乃至世界标准化发展史的里程碑。 在古代标准化中,标准化已呈现出以统一化、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及互换性为内容

5、的形式,而且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标准化理论和方法。8古代标准化主要表现为: 1、语言、文字和符号的标准化; 2、度量衡具的标准化,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政令统一中国的度量衡; 3、石器和青铜器的标准化:兵器的铁器、铜器制造工艺、材料 4、建筑业标准化:如木制砖模生产砖坯 5、交通运输标准化:各种马车、战车制造工艺、材料93、近代标准化 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由此产生了近代标准化。 出现了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研究,标准化领域不断扩大。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也是当今标准化的基础。近代标准化是以工业标准化为代表的标准化。n1906年成立国际电工委员会(IEC);n1947年

6、成立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104、现代标准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现代管理的新阶段。标准化也随着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现了新的特点:l标准化领域不断扩大:通信、生物科技等。l系统理论成为现代标准化的基础。l国际标准化迅速发展。l新技术不断涌现。11二、标准化法规发展历程n标准化法规发展历程n1962年,国务院颁布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n1979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n1988年12月29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9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12二、标准化法规发展历程n我国标准化

7、法律法规体系:n标准化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n标准化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n标准化地方法规山东省实施标准化法办法n部门规章 国家标准管理办法n政府规章n规范性文件 山东省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办法13二、标准化法规发展历程标准化法n工作内容 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n管理体制 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与有关主管部门分工管理 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14二、标准化法规发展历程 标准化法n我国标准分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 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n标准的性质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15二、标准化法规发展历程 山东省实施标准化法办法

8、 1995年12月14日通过,1995年12月14日公布;后经省八届人大常委会30次会议修订,并于1997年10月15日公布。 办法分5个部分: 地方标准制定的范围 企业标准备案的程序16第二节 标准及标准分类一、 标准及相关概念(一) 标准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17标准概念的6项含义:n目的: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大社会效益。n本质属性:对标准对象的统一规定。n标准的对象具有重复性。n标准是协商一致的产物。n标准产生的基础是科技和经验的综合成

9、果。n标准有一套规定的格式和制定颁发程序。18(二)规范性文件:(二)规范性文件: 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导则或规定特性的文件。(三)技术规范: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的文件。(四) 协商一致:普遍同意,表征为对于实质性问题,有关重要方面没有坚持反对意见并按程序对有关各方的观点进行了研究和争议经过了协调。 注:协商一致并不意味着没有异议。19(五) 标准化 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一些国家对标准化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下列三个n桑德斯在1972发表的标准化目的与原理一书中把“标准化”定义为: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产

10、品的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定的过程。n1983年,我国在GB 3935标准化基本术语中定义“标准化”为:“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20(五) 标准化nISO/IEC第2号指南:1996中把“标准化”定义为: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注1.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11、n上述定义,尽管文字表述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即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是一个包括制订标准、实施标准等内容的活动过程。21标准化定义的5个内涵:1、标准化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过程。2、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成果,标准的效能和目的都是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来体现。3、标准化的效果,只有当标准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后才能表现出来,决不是制订一个或一组标准就可以了事的,有再好的标准或标准体系,如果没有共同与重复利用,就不会产生效果。4、标准化的对象和领域,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扩展和深化的。5、标准化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改进活动过程和产品的适用性,提高活动质量、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

12、,同时达到便于交流和协作,消除经济技术壁垒。22二、标准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方法:层级分类法: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对象分类法:如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等。属性分类法: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23第三节 标准的性质 强制性标准:具有法律属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 强制性标准是国家技术法规的重要组成,它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关于“技术法规”的定义,即: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相应加工方法的、包括可适用的行政管理规定再内的文件。24强制性标准的范围:1、有关国家安全的技术要求;2、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

13、全的要求;3、产品及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技术要求;4、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国家需要控制的工程建设的其他要求;5、污染物排放限值和环境质量要求;6、保护动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要求;7、防止欺骗、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要求;8、维护国家经济秩序的重要产品的技术要求。25推荐性标准:又称自愿性标准,或非强制性标准 生产、交换、使用等 方面,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 在我国,推荐性标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一旦被强制性标准引用,或纳入指令性文件便具有了约束力。 企业明示执行的推荐性标准,在企业内部具有强制性或约束力,并应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 26指

14、导性技术文件:n是为仍处于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南或信息,供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有关人员参考使用而制定的标准文件。n指导性技术文件不宜由标准引用使其具有强制性或行政约束力。n指导性技术文件三年复审,以决定是否继续有效,转化为国家标准或撤消。27第四节 我国标准分级n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分为:n国家标准n行业标准n地方标准n企业标准 28n国家标准n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计划、统一审定、统一编号和统一批准发布。n国家标准编号由国家标准代号(GB、 GB/T)、发布顺序号(7718)、发布年代号(1994) 如:GB7718-1

15、994、GB/T1.1-2000等。 那么,我国国家标准的情况如何呢?292006年我国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909项 在 1909项标准中,包括制定标准1080项,比上年增加390项;修订标准829项,比上年增加199项。1909项标准中,包括强制性标准276项;推荐性标准1613项;指导性技术文件20项。 截至2006年底,国家标准总数为21410项。其中,强制性标准3084项,占14.41%;推荐性标准18231项,占85.15%;指导性技术文件95项,占0.44%;此外,2006年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样品共95项。302006年,国家标准委全年共下达13800多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 其中的

16、9500多项为修订项目,目的是实现3年内国家标准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更大程度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资源节约、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要在自主创新和国际突破上下大气力。2007年是完成9500多项国家标准修订任务,解决国家标准老化、制修订周期过长等问题至为关键的一年。可以肯定的是,2007年和2008年完成制修订的国家标准数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另据统计,2006年备案行业标准2204项,地方标准2150项。截至2006年底,累计备案的行业标准共33552项,累计备案的地方标共准10304项。 31n行业标准n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制定行业标准(含标准样品的制作)。n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和发布。n行业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即行作废。n行业标准编号:行业标准代号、标准发布顺序号和发布年代号。如:SH/T16262005,HG/T 435-199732n地方标准n根据标准化法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的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