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及其风格特征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制造的文化精华,是舞蹈文化的珍贵财宝,要使它适应社会济经不断进展的需求,使它在弘扬中国文化中更能起到乐观作用,就心须对它进展新的讨论,总结出一些理论特征,风格特征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进展本文以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体态特征及审美为讨论对象,探究高原上这种特别环境下的舞蹈根本要求的及形成的因素,本人在撰写过程中,融入自己在舞蹈学习中的体会,以实事情例逐层逐点的阐述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一、藏族民间舞蹈的种类 藏族人民擅长以歌抒怀、以舞抒情他们的歌曲旋律美丽宽阔、动听悦耳,民间舞蹈的种类也许多、内容极其丰富、刚柔相济由于藏族分布宽阔,生活的地域和生产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以及与不同地区相邻的其他民族之间,在文化习俗上的沟通与融合,渐渐形成了各地区的藏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特色 (一)“谐” 藏族民间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形式:《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谐》。
1.《果谐》即圆圈舞蹈,是自娱性的群众舞蹈,亦称“戈谐”“果日谐”等谐是藏语不同的汉字记音,意为“围成圆圈跳舞”,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圆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动作形式与农业生产劳动严密相联,所以也称之为“农夫舞蹈”假如谐中“三步一提”的舞步是来自跺麦的动作双甩手”动作来自筛麦子的动作双晃手”的动作来自一手抱着筐,一手在播洒种子的动作这些舞蹈动作都具有浓郁的劳动生活气息流传在西藏的阿里、日喀则、山南、江孜以及拉萨四周“果谐”属于农区古老的歌舞形式可在野外村头或室内进展,人数不限,男女老幼皆可参与《果谐》表演的时间、地点没有严格规定,但多数在民间节日,宗教祭日和亲朋好友聚会时表演,尤其在七月“望果节”即青稞收获的季节表演,表演“果谐”时几乎没有乐器伴奏,间或用鼓打击简洁的节奏,人们围圈歌舞有时用串铃为舞蹈伴奏其舞蹈动作主要是脚的跺、踢、踏、撩和膝盖抖动为主,再加上双手臂的自然甩动,舞蹈动作有快有慢收放之分舞步刚健有力,气氛热闹活泼,舞蹈布满农业生产气息,深受藏区农夫的宠爱 2.《果卓》流行地域宽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如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部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而藏北牧区称之为“卓”或“锅庄”。
《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或锅台而舞的圆圈形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由于藏族同胞分布的区域宽阔,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舞蹈风格大有不同,各具特色比方在农区,藏族人民跳的《锅庄》分为缓慢唱歌和急速作舞两局部,速度由慢到快开头时,男女各分站半圆,互拉手或搭肩,在轮番伴唱中甩脚踏步绕圈行走,当歌曲完毕时,大家齐声高呼”呀-呀!”之后,马上在甩动长袖的同时,以快速的身前摆手,转胯、蹲步、转身等舞步进展舞蹈当舞蹈进入高潮,还可参加呼号来激发人们的心情,最终完毕于无法再快的舞蹈节奏中 3.《堆谐》的历史非常长远,至少在公元10世纪时,建于西藏阿里地区古格王朝宫堡集会议事大厅的壁画绘有身着长裙,体前穿插连手,右脚在前左脚略后,面对左转的10名少女的《堆谐》舞姿,其情状与仍盛行于当地被称为“旋”的《堆谐》舞蹈姿势几乎不差分毫在藏族全部自娱性圆圈舞中,男女体前或体后穿插拉手,是《堆谐》所独有的形式《堆谐》,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消失的由于弦琴乐器舞蹈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渐渐演化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的《踢踏舞》。
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蹈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穿插拉手区分于其他圆圈舞形式 4.《谐》是为人们熟识的藏族民间舞蹈,一千多年来有文字记载可考的藏族历史中,它是最普遍、最繁盛的艺术形式敦煌莫高窟壁画〈〈张仪潮出巡图〉〉的仪仗中,拂动长袖翩翩起舞的形象,记录了当时“谐”的舞姿谐又称“弦子”,它以美丽柔颤富有唱歌性著称,其参与表演的人数不限,男女分别列队,由一名操弦乐器“必班”(藏式二弦琴)边奏边舞为先导众人和着琴声歌舞所以也因此而俗称“弦子”它是典型农业区的歌舞,曲调悦耳、歌词秀丽、舞蹈美丽,富有高原河谷区农耕文化的特色《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曾盛行于现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区,但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的还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会想到参加了地名的《巴塘弦子》 “弦子”曲调丰富,表演多样,每个曲调都有标题内容和一组相应的舞蹈动作由于区域差异,其特点也有所不同如青海玉树表演“弦子”中、轻踏、甩舞长袖、扭胯、轉动腰胸等为特点高潮时形成“日月同辉”的图案也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二)“卓”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民间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性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1.《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连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卓谐是一种“鼓舞”,它动作粗暴、刚健这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 2.《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肯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其中含有大量的舞蹈技巧主要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和各种高难度技巧的舞蹈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根本上都是特指铃鼓舞而言铃鼓舞是“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鼓舞,在西藏林芝及四川、云南藏族中较常见的鼓就是今日林芝地区跳神中女巫持的独柄鼓 二、藏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及风格特征 藏族人民生活在布满神奇的青藏高原上,空气淡薄,缺氧、气候温差较大为了适应这种特别的自然环境,藏族同胞爱穿自己用优质绵羊皮逢制的藏袍,宽大肥长、耐磨牢固。
劳动时把两只长袖系于腰后便于劳作,闲暇时可放下来御寒由于藏族同胞常常从事户外放牧运动,人们除了宠爱穿宽大的藏袍外,还穿由羊皮制成的皮裤和厚实的长靴,而又大又重的藏袍增加了人体腰部的负重感,且厚重的长靴相对而言使髋关节的膝关节受动相应的解放,增加了胯部和膝部的运动,从而造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胜利,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由于这因素的制约使藏族舞蹈下身主动,上身被动,形成自上而下,欲动而先屈的特点,在专业的舞蹈训练中,藏族舞蹈的训练都是从颤膝、屈伸等下肢训练开头的,可见屈伸是藏族舞蹈的根本 藏族舞蹈学者阿旺克村用“颤、开、顺、左、饶”这五个字归纳了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颤”指舞蹈时膝关节上下抖动,有大颤、小颤、揉颤、硬颤、扭颤、摆颤等藏族舞蹈的特点是以下肢活动为主,下肢动作又以膝部抖动为核心开”指舞蹈中的根本脚形,藏族舞蹈中落脚和出腿的动作像胯腿、踹腿、踢腿、抬腿、抛腿等均以勾腿外开为美顺”指在舞蹈进展中手和腿向一方向运动,这是藏族舞蹈特有的协调方式有顺摆、顺悠、顺绕、顺甩、顺推等它来自连臂踏歌中“起腿抬手、踏脚、甩手”的运动方式左”指舞蹈一般是从右向左顺时针方向绕圈进展,动作的方向为始,旋转以左转为主。
这与宗教仪轨中“转经”的方向是全都的绕”是指舞蹈中的舞袖,指用手带动长袖绕圈藏族舞蹈中舞袖有甩、摆、撩、绕等多种方式但以“绕”为核心,有大绕、小绕、臂绕、肘绕、腕绕、单手绕、双手绕、内绕、外绕、双手同方向绕与异方向绕等 三、藏族民间舞蹈的根本体态 青藏高原不仅气候温差大,寒冷、广褒且道路坎坷,山坡多而陡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因此藏族人民常以背负来代替肩挑进展搬运物品或劳作然而藏族民间舞蹈中上身松驰并向前前倾、坐胯的根本体态,就是人们在劳动生活当中,为了减轻背负重物的压力而作自我调整的艺术结果,加之寒漠的自然景观,冬季漫长以灰暗,缺少生气,夏季短促却百花争艳,颜色斑斓从而造就了藏族民间舞蹈的服饰具有突出的特点(如哈达、长袖等)此外,在解放前农奴见到领主是不敢抬头说话的,见领主鞠躬时双手向前伸 这些被强制的礼仪习惯久而久之也表达在藏族民间舞蹈弯腰、曲背的根本体态上从而造就了藏族民间舞蹈弯腰、曲背的根本体态事物都是不断进展变化的,随着经济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进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态度,开头变得开朗、豁达一改奴隶社会时期的卑躬屈膝,从舞蹈的根本体态上足可以表达出来,例如:女子群舞《酥油飄香》,十六位舞蹈演员,身体后仰、双手搭扣体前、挺胸抬头,跑上舞台的昂扬体态与藏族传统的俯身颔首动作形成显明的比照,一个是庄重大方,一个是质朴豪放,舞姿和着美丽的女声唱词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胸襟坦荡、乐观豁达的民族心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藏族民间舞蹈不仅是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优秀的“形象语言”,藏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与特征,是藏族人民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和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也是学习和观赏藏族民间舞蹈的根基要学习或更深层的了解藏族民间舞蹈,就应当更多的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这也是学习和继承优秀的藏族民间舞蹈艺术,也是进展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