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4KB
约8页
文档ID:295771230
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_第1页
1/8

          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正如鲁迅在《友邦惊诧论》中提到:“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一、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筑就了爱国爱校的东大之魂九一八事变后,东大师生纷纷投笔从戎东北流亡学生,是最早打起抗日救亡大旗的一支革命力量[1]3流亡到北平的师生始终怀牢记:读书不忘救国,收复破碎的东北锦绣河山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强占了冯庸大学,冯庸大学的许多师生都逃到北平1932年2月东北大学在北平复校后,冯庸大学、东北交通大学先后并入东北大学,与东北大学的师生共赴抗日的前线1931年9月27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正式成立,冯庸大学教师霍维周等27人被选为救国会执行委员10月末,决定组织民众去南京请愿620多人的请愿队伍中成员主要是东北大学、冯庸大学学生和民众团体的代表,公推冯庸大学校长冯庸为总指挥。

11月1日,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誓师成立义勇军中有女兵,女兵龙文彬的头像登在画报上,传遍了全国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冯大义勇军选出100余名勇士奔赴上海配合作战冯大义勇军与驻防浏河的第5军并肩战斗1932年冬,日军进攻热河省,冯大学生赴承德参加抗日这一次,冯大抗日学生义勇军牺牲了一名教师,学生负伤一名,被俘两名,付出了血的代价正如冯庸大学校歌中所唱“誓扬民族光,慷慨赴国残,志悲壮!”冯大师生参加了长城抗战、淞沪抗战七七”事变前后,冯大学生为挽救国家危亡,多人先后考入空军和陆军军官学校,以后均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作出巨大的牺牲冯大师生的抗日活动,成为青年学生武装抗战的先驱,为冯大的历史谱下了光辉的篇章1929年考上东北大学预科的宋黎,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开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1932年5月,宋黎和戴吴、那拯彬、江涛等人辗转回到辽西地区的新民县,经过艰苦的工作,使辽宁省西部地区几支分散活动的抗日武装力量联合起来,成立辽西“东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共计800多人、几百条枪,宋黎任总指挥,在辽西的法库、新民一带活动他们确立的斗争原则是:青纱帐起进行军事活动;青纱帐倒了进城搞群众运动。

这支义勇军队伍给日军多次沉重打击,如秀水河阻击战,打死日军20多人[2]115苗可秀是东北大学学生在战场上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血洒疆场的优秀代表他是东北大学文学院的高材生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打破了他的幻想,他决定返回东北,组织民众武装抗日1931年11月,由“苗可秀、宋黎在东北大学学生中成立‘东北抗日学生救国军’,最初只有几十个学员,很快便增加到二三百人,宗旨是培养有组织、有纪律,懂得近现代军队作战技术的人才然后派往东北,改造抗日义勇军,领导抗日东北抗日学生救国军”得到救国会的领导与支持学员肩负着“杀敌报仇、收复失地”的重任,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吃粗粮、睡地板,但他们的抗日热情依然高涨,每天早起跑步,出席军操”,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2年春,苗可秀只身从北平回到东北参加了以邓铁梅为总司令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自卫军”,加入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斗行列,他先后任邓铁梅部教育长、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议、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等职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凤城、岫岩、海城三县交界处开展游击战,人数最多时达六万人,多次与日军拼杀,并生俘敌少将成泽直亮1936年2月,苗可秀在岫岩县组织少年铁血军,并拟定《少年铁血团入团须知》。

5月10日少年铁血军由苗可秀及刘壮飞、白君实等率领在凤城县大岔沟袭击日军,打死日军中队长等30余人1935年6月5日中国少年铁血军与日伪军发生战斗铁血军300多人由苗可秀、赵同率领,在岫岩任家堡、凤城一带多次与日伪军激战,打击了日伪军,并且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邓铁梅以身殉国后,苗可秀挺身而出,整顿东北民众自卫军,继续坚持抗日斗争1935年6月13日,苗可秀在战斗中被炮弹击伤臂部被日军逮捕,苗可秀在狱中先后给东北大学秘书长、代校长王卓然等写信,表示了视死如归的精神,并书写“正气千秋”、“誓扫楼奴不顾身”之句以自铭日军对他说:“不降即焚”,他坚定地回答:“但愿一死高呼:“中华民族千秋正气!”英勇就义,时年29岁,为抗日事业献出宝贵生命苗可秀牺牲后,不少战士后来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同是东北大学学生的王墉、穆岳、谢东屏、胡乃超、马文良等英勇杀敌,先后血洒抗日战场王允中、吴万萃、张鼎等人在太行山区与日寇生死战中壮烈牺牲这充分表现了东大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有血洒疆场的苗可秀,还有传播抗日文化的冯庸大学的学生雷加雷加1929年在冯庸大学中学部读书九一八事变后,随学校流亡关内,和广大爱国青年一起到南京请愿。

随冯庸大学志愿队在上海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1935年赴日本留学,1937年回国后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1938年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四期)学习,后随延安文化协会组织的抗战文艺工作团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做宣传工作1939年回到延安,写出了反映前方战斗生活的短片特写《一只三八枪》、《鸭绿江》、《黄河晚歌》、《躺在睡椅里的人》、《“女儿坟”最后一代》等作品它们是激励人民抗日斗志的呐喊,是战斗的号角二、一二·九运动的先锋和主力彰显了东大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东北大学学生是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主要参加者,他们还勇敢地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成为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在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的‘一二·九’运动中,发挥先锋作用的是东北流亡学生,表现最为积极和勇敢的也是东北大学、东北中山中学的东北流亡学生[1]41935年华北危急11月18日,在北平各校水灾赈济联合会之基础上,成立了北平救国联合会(简称学联)东北大学学生在学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月2日晚,学联在燕京大学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东北大学学生代表是郑洪轩和邹鲁风等各校的代表12月6日,东北大学联合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大学等13所学生自治会发出通电,揭示蒋介石政府的对日妥协、退让政策,提出:誓死反对“防共自治政府”等四点要求。

12月8日北平学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大学学生郑洪轩和邹鲁风返校后,在法学院边政学系俄文组学生宿舍召开会议,向宋黎、关山复、唐杰生、林铎、王一伦、韩永赞等十余人传达了会议精神,为第二天参加游行请愿做准备工作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日爱国学生运动中,东北大学学生首当其冲当时燕京、清华等大举被阻于城外,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只好孤军出动在北平的东北大学学生身受家仇国难之苦,始终走在运动的最前列他们打着大旗,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恢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多次同手持大刀、棍棒、水龙头的反动军警进行英勇的搏斗东大的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曹靖华先生后来回忆说:“当年的东北大学是北平学生运动中反蒋抗日、救亡的堡垒为了坚持斗争,东北大学学生成立了“东北大学学生救国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会),委员有30多人,宋黎、郑洪轩、邹鲁风被选为常委,尽管有人被捕,有人受伤,但学生们仍然顽强斗争,紧接着又举行了“一二·一六”示威游行1935年12月16日,“天桥集会”中各校学生分四路进入会场东北大学学生是第一路的领队,冲破军警的阻拦,准时到达会场,参加大会。

集会后示威游行中,东北大学学生游行队伍行进到骡马市大街时,又遭到事先埋伏的反动军警皮鞭、大刀、棍棒的残酷镇压,许多学生受伤在这次爱国运动中,东北大学的许多学生,如邹鲁凤、王振乾、郑鸿轩、宋黎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述诗也亲身经历了这次斗争,他为光未然的诗作《五月的鲜花》谱曲,将他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真实感受,化作悠远的旋律,“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争不惜……”学生们的抗日救亡爱国运动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残酷镇压,国民政府认为“东北大学学生闹腾得最欢”,下令逮捕了40多名东大学生正在西安主持军务的张学良对参加一二·九运动的东大学生特别的关注,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他亲自写信营救被捕的学生从1936年下半年,在张学良的建议下,东大迁到西安(一部分迁入河南)东大师生的抗日爱国活动更加活跃三、西安事变的直接推动力汇聚了东大人爱国抗日的民族精神1936年12月9日,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师生与西安的学生联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请愿东大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高呼“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打回老家去”等口号,冲出军警戒严,高唱救亡歌曲,向西安临潼出发,向蒋介石请愿。

蒋介石闻讯下令堵截学生,“格杀勿论”张学良得知后,深恐学生遭到伤害,驱车追赶上请愿队伍,冒着凛冽的寒风,劝说学生不要做无谓的流血牺牲站在队伍前面的东北大学师生听到“流血牺牲”的话,高喊:“我们愿意为救国流血,我们愿意为救国而牺牲!打回东北老家去!死在救国的路上是光荣的!”最后张学良向学生们挥泪发誓:“我张学良也不愿意当亡国奴也要抗日”,“我决不辜负你们的救国心愿,决不欺骗大家”,你们的要求,“在一星期内,我用事实作答复”学生们听后深受感动,便整队返回校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果然不到一星期就发生了,它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1938年春,日军轰炸西安,东北大学不得不再度迁校,由陕入川在三台这座川北小城,东北大学度过了八年时光在物力、财力窘迫的岁月里,师生们直面艰苦,坚持学习和研究,采取各种形式传播抗战文化从抗日的前线沈阳,到战火纷飞的北京、西安,再到四川的三台,东北大学师生们传承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赴国难,中华大地上处处都留下了他们抗争的足迹、抗日的呐喊,洒下了他们的青春热血据有关资料统计,有67名师生为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是全民族抗日斗争的缩影,它铸就了东北大学爱国主义之魂,必将永垂中华民族青史。

参考文献[1]齐红深.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2]杨佩珍.东北大学八十年(1923—2002)[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作者李正鸿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