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资本论》吴半农译本考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46.90KB
约19页
文档ID:295603591
《资本论》吴半农译本考_第1页
1/19

《资本论》吴半农译本考1934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吴半农译、千 家驹校的《资本论》第1卷第1分册,内容包括《资 本论》德文第1、2版的序言和第1卷的第1、2篇该译本是吴半农根据1928年伊登•保罗和塞达尔・保 罗夫妇(Eden & Cedar Paul)的英译本翻译的,由千 家驹对照1928年考茨基德文普及版第8版进行了校 对这个译本发行量不大,并未产生较大影响,但它 是民国时期唯一由机构组织翻译的《资本论》,也是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本中文版《资本论》,因此具 有特殊意义翻译缘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以下简称“中基会”)成 立于1924年,是北洋政府负责保管、分配和监督使 用美国“退还”庚子踣款的机构,主要致力于开展中国 的科学、教育及文化事业中基会下设编译委员会和 北平社会调查所等机构胡适曾任中基会董事,并主 持中基会编译委员会工作,而北平社会调查所是在中 基会资助下成立的一个调查研究机构,是如今中国社 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我们把稿交了许久之后,始终没有出书的消息,我 去问胡适,胡适答复说:稿子是早已送给商务印书馆 印刷了,但商务老板王云五说,要向国民党当局疏通 一下才能发行,否那么怕被查禁。

这倒也是在情理之中 的,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不仅禁止一切马列主义著 作的传播,甚至有人携带《马氏文通》(清末马建中 著的一部研究中国语文的专书)也被抓去坐监但是 王云五这一疏通便再也没有下文了千家驹在致唐德刚的信中也提到此事:因编译委员会与商务印书馆订有统一合同,所有译 书均归商务印书馆出版,我们拟分卷出版哪知译稿 交去后,商务印书馆老板王云五怕国民政府禁止,吴 译稿已印就而不敢出售,我的译稿已校对清样而未予 付印由此可见,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商务印书馆 出版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受迫于国 民政府的疯狂查禁,商务印书馆在出版吴半农翻译的 《资本论》第1卷第1分册后,终止了后续卷次的出 版,这也是《资本论》吴半农译本最终没能出全的另 一个重要原因后来,千家驹一直不知道他和吴半农 的《资本论》译稿命运如何,直到1982年,为纪念 马克思逝世100周年,中央编译局邀请其撰写回忆文 章时,他才意外获知自己校对的《资本论》第1卷第 1分册已于1934年出版吴半农对《资本论》中“Wan-Mao-In”译法的考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3章中曾提到 一个中国人,名叫“Wan-Mao-ln”。

陈启修在1930年 3月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第1分册中将其译成了“万 卯寅”,由于他对此译法并不确定,所在注释中写明: “我曾经托友人到清史馆查此人的原名,现在还无结 果,这里姑译为'万卯寅,等将来查明时再改正罢千家驹在回忆中提到,吴半农在翻译《资本论》中 关于“Wan-Mao-ln”的译法时十分严谨,“这一,王茂荫 的正确译名,吴半农是托吴哈查《清史稿》及《部院 大臣年表》得到答案的这一点在《资本论》吴半农 译本的前言中亦有记述:”……吴春啥先生替我在《清 史稿》及《部院大臣年表》中找出了原文脚注,清户 部右侍郎王茂荫奏请试行钞法的记载……”此前,侯外 庐在翻译《资本论》时也曾委托财政史专家崔敬伯查 核了《清史稿》吴半农和侯外庐通过不同途径,均 确认了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Wan-Mao-ln”是指曾任清朝户部右侍郎的“王茂荫”,并做出了准 确的翻译,表达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奉派赴欧美考察畿湃中央社云•中央研究院社畲科擘研究所• 因窑於欧美瑕湃情形、畤有敏遽•扁明瞭 现状及趣势起见•特派所研究ftSK半 度•前赴英美解俄等阈考察、或研究各^ «之褪湃iB湃垣状■解湃政策~及 较湃趣梦、又阴太平洋阜<•以吴氏前在 北平社#^查所研究工槊趣湃有至年 之久•著作亦甚登富、故趁其赴歆美之便 、特聘扁^畲秘鲁、以便他日驻#^»1. SS於中阈pil题之研究、吴氏已於十二日由平央混、於昨晨乘胡佛^航虢邺船•先行赴美•再曲美赴英、然彼取道解俄西伯利克返国•在欧畤、她堤便道考察.意•法・瑞士 •・比•德•之畿湃状况、®^行 期、富在二年以上、《申报》1934年8月15日发布的吴半农出国考 察消息无独有偶,郭沫假设也注意到陈启修翻译的《资本论》 中提到的“万卯寅”,并在清代编年史《东华续录》中 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奏:钞法未 善,酌拟章程四条。

并以兵民怨恨,自请严议得旨: 王茂荫身任卿贰,顾专为商人指使,且有不便于国而 利于商者,亦周虑而附于条规内,何漠不关心国事, 至如此乎?并自请严议,以谢天下由此,郭沫假设认 定《资本论》中“Wan-Mao-1中的正确译名应为“王茂 荫”1936年,郭沫假设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资 本论〉中的王茂荫》的文章来论述这一译名问题毋庸置疑,吴半农和侯外庐对“王茂荫”译法的考证 都早于1936年郭沫假设发表的《〈资本论〉中的王茂 荫》一文千家驹版本价值早在1934年《资本论》吴半农译本出版之前,已 有陈启修、潘冬舟以及王慎明(王思华)、侯外庐三 种《资本论》中译本出版,这些译本对《资本论》在 中国的传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渴求真理的中国人 学习、研究马克思的这一政治经济学巨著提供了基础文本与前人的中译本相比,吴半农译本的价值主要 表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译文质量有较大改进吴半农和千家驹在翻 译《资本论》的过程中,对陈启修译本和潘冬舟译本 进行了认真研究,指出了这两个译本存在的诸多缺乏, 并一一列出他们认为,陈启修译本的缺乏在于其主 要依据的是河上肇、宫川实的日译本进行翻译,实际 上并未参考德文版(陈启修在陈译本“译者例言”中称 其翻译依据的底本是1928年考茨基德文普及版第8 版,即《资本论》第一卷1872年德文版,见下文的 对照表一作者注),因而日译本中的很多错误都被照 搬到中译本中。

潘冬舟是承继陈启修译本从第1卷第 2分册开始翻译的,该译本没有明确说明所依据的翻 译底本,而且译文'值得商榷的地方实在也不少”,这 一点侯外雇也颇有同感,称“这个译本是最粗制滥造的 东西,错误惊人”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研究,吴半农 和千家驹在翻译过程中吸取了这两个译本的翻译经 验,译文质量较上述两个译本有明显进步,充分表达 了译者娴熟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第二,为《资本论》的中文翻译提供了全新视角 吴半农所依据的翻译底本是1928年出版的伊登•保罗 和塞达尔・保罗夫妇(Eden & Cedar Paul)的英译本, 参照了日文版,并由千家驹对照1928年考茨基的普 及版进行了校对伊登夫妇的译本是根据《资本论》 第1卷德文第4版翻译的,曾有人指出该版的一个重 要缺憾是没有参考考茨基的普及版,但千家驹的校对 工作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吴半农译本与陈启修译本 和侯外庐、王思华译本所依据的翻译底本均不相同, 给《资本论》中文版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第三,首次向国人展示了《资本论》第1卷的总目 录吴半农译本虽然只包括《资本论》第1卷第1、2 篇,但它把第1卷的总目录(共7篇25章)全都翻 译刊印出来了。

在此之前,陈启修和潘冬舟翻译的两 个译本内容合起来只包括《资本论》第1卷前4篇, 侯外庐、王思华的译本内容只包括《资本论》第1卷 前3篇,因此吴半农译本最早向中国读者完整呈现了 《资本论》第1卷的目录,这是《资本论》吴半农译 本的另一价值所在吴半农译本的收藏情况商务印书馆1934年5月出版的《资本论》吴半农 译本存世量极少,十分罕见千家驹曾在其回忆文章 中提到过中央编译局图书馆藏的这本《资本论》吴半 农译本,他当时以为是孤本笔者通过查询国家图书馆、全国图书馆参考联盟及社科院经济所图书馆得知, 国内该译本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国 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和武汉 大学图书馆四所机构有藏《资本论》吴半农译此题名页♦ B一三六中#民国二十三年五月初版《一九九二》♦*********今 # # 希和所穗版* *** % <0«| ****"*“****,第一卷第一册定ffl大洋号:元外著 述 旭4 EEKRMft中堂教育文化*金*事frfi狒委口的上« 王上施商»上施 商将的M咨t» wn所袋《资本论》吴半农译本版权页费任者出版时间出版机构卷次内容依据的翻译底本陈启修1930年3月上海昆仑书店第1卷第1分册翳1卷第1篇依据1928年考茨箕德文第 8版普及版翻译,参考了法 文.英文和日文译本潘冬舟1932年8月北平东亚书局第1卷第2分册第1卷第2、3篇未说明依据的底本侯外庐. 王思华1932年9月北平国际学社第1卷 上册第1卷第1一3黛依据恩格斯审定的1890年 德文第4版翻译,以英文、 法文.日文译本为参考潘冬舟1933年1月北平东亚书局第1卷第3分册第1 e第4坛未说明依据的底本吴丰表泽. 千家驹校1934年5月上海面务印书馆第1卷第1分册第1、2篇依据1928年伊登•保罗和 泰达尔•保密夫妇的英译本 翻译,由千家驹对照考茨基 德文第8版杵及版校对《资本论》吴半农译本及其之前出版的各种译本内 容对照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收藏的这一册 《资本论》吴半农译本共198页,包括德文第1版序 言、第2版序言及《资本论》第1卷第1、2篇。

书 前有马克思像、题词以及吴半农撰写的“译者底话”, 书中附注释,书末的'正误表"版权页译述者吴半农, 编辑者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编译委员会,商务 印书馆发行,除封面略有破损外,其余保存完好,无 缺页,印刷精良,用纸考究该书题名页盖有东方图本戏,/弟 小■ 其枣《资本论》吴半农译本封面 书馆重庆分馆的藏书章,应是商务印书馆在重庆设立 的东方图书馆分馆的旧藏《资本论》吴半农译本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一个译本,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全,而且发行量 和影响力都不大,但它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依然在 《资本论》中文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反映了当时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作 的不懈努力,值得我们重视和进一步加强研究中华民国驻日代表团日本赔偿及归还物资接收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委员合影,右三为吴半农吴半农和千家驹都是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吴半 农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曾留学美国并获硕士学位, 在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国民政府驻盟军总部赔偿归还代 表团首席代表,1956年从日本回国后参加中国民主同 盟,并在外交部从事研究工作千家驹毕业于北京大 学经济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 席。

大学毕业后,他们二人于1929年和1932年先后 进入中基会北平社会调查所工作在千家驹到社会调 查所工作之前,中基会编译委员会已经委托吴半农翻 译《资本论》第1卷,而第2、3卷的翻译尚无着落,于是千家驹毛遂自荐,向主持中基会编译委员会工作 的胡适写信要求参加《资本论》的翻译工作他在信 中说:资本论这部书无论如何是经济界划分时代的一部 著作,现在编译委员会能着手做这工作,令我感到雀 跃三百!不过资本论单靠第一卷是不完全的,他必须 有第二及第三两卷,方称完璧不知后两卷已有人译 否?至于别的方面,我自知甚么也不懂得,但于资本 论还稍有心得老实说我在北大的六个年头中,有四 年以上的是化在读资本论及马克思其他著作上的(资 本一、二、三卷看过两遍)我想如果趁此机会能够 把第二、三卷译出来,那我这几年也终不算虚度了胡适欣赏千家驹的才华,千家驹到中基会社会调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