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经典”阅读对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作用 喻莹摘 要: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首要内容和重要基础大学生爱国观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红色经典”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革命和建设的苦难辉煌历史,彰显了伟大的“红色精神”,是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鲜活教材红色经典”中的爱国题材为培育大学生爱国观提供了内容来源;“红色经典”中的爱国榜样为培育大学生爱国观树立了方向标杆;“红色经典”阅读实践活动为培育大学生爱国观提供了良好范式选择此外,文学阅读的方式弥补了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人文美感探索以“红色经典”阅读为载体的大学生爱国观培育途径,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阅读平台、校园文化环境、社会实践和大众传媒等平台的作用Key:“红色经典”阅读;爱国观;大学生“红色经典”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投身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事迹和伟大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初心使命,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红色经典”对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掀起了研究“红色经典”的热潮,“红色经典”的相关概念和学理机制日渐明晰但是,关于“红色经典”强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尤其是爱国观教育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实践上看,高校“红色经典”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高校大学生“红色经典”阅讀现况不佳;其次,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爱国情感淡漠、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淡薄、爱国行为欠缺理性等问题事实上,爱国理念贯穿于“红色经典”始终,它蕴含了能够获得大众文化与精神双重认同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爱国主义使得“红色经典”在时代的发展中永葆生命力深入探究“红色经典”阅读对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作用和途径,对于更好倡导“红色经典”阅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红色经典”阅读与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内在契合性经典读物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历史筛选出来的最具学术价值和精神厚度的传世之作经典读物具有历史性、精神性和精品性特征,对社会人文精神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红色经典”是中国性的经典,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融合了政治和艺术两种概念,记录了中国现代历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历史红色经典”曾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融入到国人的情感结构和社会心理之中,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目前,学界对“红色经典”没有达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来说,狭义的 “红色经典”,是指20世纪50至60年代创作出版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革命历史小说,其中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主要代表,还包括《苦菜花》《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等“次典”[1]这种界定不仅把“红色经典”创作出版的时间局限在20世纪50至60年代,而且还把其艺术形式局限为小说类型广义的“红色经典”指1942年以来,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包括文学、影视、音乐、戏曲等[2]本文基于狭义的“红色经典”角度进行论述红色经典”是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爱国观培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自然与“红色经典”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二者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红色经典”阅读与爱国观培育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首先,“红色经典”积淀着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和精神基因。
作为文化传承与创造的典型教育范式,“红色经典”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价值理想,深刻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追求阅读“红色经典”,可以重温奋斗岁月,深刻体会先辈们崇高的革命信仰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这种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初心使命在“红色经典”中随处可见,可不断夯实大学生爱国观培育的基础其次,“红色经典”阅读在根源上显示出与培育爱国观相契合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关切从某种意义上说,“红色经典”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叙事,它们“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革命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中国人的大希望和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3]红色经典”的这种历史使命,与培育爱国观的价值目标一致爱国观来源于人们对国家的朴素情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以及对国家共同体生活的依赖培育大学生爱国观,是为了强化大学生对民族国家合理性的认知认同,树立基于政治体制、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更好担当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
二)二者内容具有贯通性首先,“红色经典”蕴含红色初心和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是其生存的重要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它以构建民族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为基本诉求,毛泽东思想为“红色经典”的创作提供了最适宜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黄曼君先生认为:“论及共和国50年文学,乃至整个中国20世纪文学,怎么也离不开毛泽东文艺思想以及以它为指导的文艺话语[4]马克思主义是“红色经典”创作的理论基石,规约着“红色经典”作家的创作方向和意识形态选择红色经典”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方法指导下,以再现历史和颂扬历史为使命进行的文学创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当代诠释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凝练表达其次,爱国主义是“红色经典”的重要主题,贯穿“红色经典”的始终爱国观是爱国主义在价值观层面的重要内容红色经典”生动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人们誓死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观本身是爱国主义文化的高度凝练,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新时代特色,指引着爱国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着中华儿女忠诚于国家和民族,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红色经典”中的爱国主义滋养和承载着新时代爱国观。
三)二者方法具有互补性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是其基本属性对于小说作品,应该“关注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具体、细致而生动地揭示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活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探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探索生活的各种可能性”[5]红色经典”阅读实质上是一项审美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艺术美感的享受,满足美好愿望,排遣不良情绪,也能在感受中国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中获得精神震撼、提升心灵境界、构建理想人格,实现精神愉悦、心灵净化和人格自由,这是“红色经典”的审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环体,思想政治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各要素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同时在要素系统中互相配合、有效互动以“红色经典”阅读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爱国观培育活动,能有效发挥教育者的组织、教育、调控功能,引导教育对象自主阅读,以自己的认知图式诠释、选择、内化“红色经典”传授的爱国观内容,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红色经典”内容的行为指令意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同时,在方法上采取“情理并重”的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让学生在普遍的红色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红色经典”中的历史情节、鲜活人物,为爱国观培育提供了有效教学情境,领悟到中国的强大成就了岁月静好,从而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环境和一代代中国人的积累,把爱国当作本分和职责传承下去二、“红色经典”阅读对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作用爱国观是当代爱国主义在价值观层面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观的培育在投射对象上要注重培育对祖国山河、人民同胞、历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性认同和情感热爱;在个体意志和信念上要注重培育和坚定“四个自信”;在行动上则要注重锻炼促进其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和报效祖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忘我精神和能力;在价值取向上要注重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坐标爱国观是历史延续性和永恒发展性的统一,优秀的历史传统是培育爱国观的根和魂红色经典”记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前进中的艰难曲折,蕴含着伟大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和文化认同的基因,是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活水源泉同时,“红色经典”是以审美的方式把握客观世界的,它借鉴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传奇以及欧俄的写实主义样式,以理想色彩、英雄主义基调、稍有曲折但明快笔直的艺术线条以及形式的均衡感、对称感,带给读者强烈的阅读快感,使读者在“家仇国恨”、“正邪斗争”和“生死悲欢”等情节中联系自身日常经验,以此构建自己的爱国主义意识。
红色经典”阅读对培育大学生爱国观具有独特作用一)“红色经典”中的爱国题材为培育大学生爱国观提供内容来源“红色经典”所展现的“红色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体现,蕴含着契合那个时代的很多主题,爱国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一种先进理念,爱国观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和土壤,红色革命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滋养和承载着爱国观,是爱国观的源头活水红色经典”丰富的爱国题材为爱国观的培育提供了丰富内容如:《青春之歌》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的故事,以主人公林道静的视角描写了知识分子投身革命“脱胎换骨”的历程《青春之歌》蕴含的青年奋斗精神是永恒不变的,它激励当下青年要始终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投身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浪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保卫延安》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保卫战,真实描绘了一幅壮丽的人民战争历史画卷,塑造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爱国英雄形象,其中包括彭德怀将军、李诚、卫毅等军官,还有王老虎、周大勇基层指挥员等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虽然现在展现出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过去岁月里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会成为激励后来者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
时代可以变,但爱国精神是可以超越时代的,“红色经典”中的爱国主义永不过时在社会发展浪潮中,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扎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红色经典”是最好的素材二)“红色经典”中的爱国模范为大学生爱国观的培育树立了榜样标杆“榜样是指在特定社会时期,被大众公认的思想行为先进、道德品质高尚、在某行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群体,通过培育、选树、传播凝练成一种精神形象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学习效仿的楷模[6]榜样的事迹和品格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更容易使人们理解和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榜样示范法以其独特的引导示范和情感育人方式,将枯燥抽象的说理教育代之于真实生动的典型人物或事迹,具有示范性、生动性、引导性和激励性等特点,使爱国观温和而又深刻地融入学生的内心爱国是历史性概念,但其永恒不变的核心是对国家的忠诚、对政治体制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对公民道德品质的持守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红色经典”产生于20世纪50至60年代,记录的是那个时代的爱国榜样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爱国榜样的遴选也应根据时代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的爱国榜样应该是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爱国热情与爱国理性相统一、坚持爱国信念與报国行动相统一,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将毕生所学投入祖国建设伟业,以身许国,努力奋斗的时代楷模。
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红色经典”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爱国模范身上永恒不变的爱国品质和与时俱进的新品质在榜样学习中,个体从自身需要和榜样先进性的特点出发,完成了对自身现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