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范文推荐)

上传人:wd****9 文档编号:295384112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范文推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范文推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范文推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范文推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范文推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范文推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范文推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范文推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一、“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一)“十三五”总体发展情况“十三五”时期是银川经开区积极适应新常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攻坚期。根据国家、自治区、银川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银川经开区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促进银川经开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模式转变、发展新动能、

2、开放绿色发展。1.经济实力呈稳步增长态势“十三五”以来,银川经开区紧紧围绕“高端定位、绿色发展、合作创新、提升水平、提质增效、示范引领”的发展要求,以打造千亿级升级版经开区为目标,主攻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向好态势。2019年,银川经开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1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第二产业产值110.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60.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08.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324.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3.6亿元,同比增长32;财政收入41.1亿元,同比增长7。预计2020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0

3、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同比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1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亿元以上。2.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银川经开区立足技术和产业比较优势,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发挥骨干企业创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创新,形成了以战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在战略新材料产业领域,围绕打造世界知名的战略新材料产业目标,全力推进“光伏、石墨烯、锂电池、半导体、蓝宝石”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以单晶硅、工业蓝宝石、半导体级大硅片等晶体材料为主,银川隆基硅公司建成世界最大的单晶硅棒生产基地,天通银厦公

4、司建成国内最大的工业蓝宝石晶棒生产基地,工业蓝宝石切、磨、抛等加工配套企业和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正在向银川聚集,银和新能源公司半导体级大硅片填补了国内空白。石墨烯系列产业化项目正在集中落地。在现代装备制造业领域,坚持制造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全力推进“智能终端、精密轴承、智能铸造、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电器仪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小巨人、共享集团、西北轴承、舍弗勒、隆基宁光等龙头企业的创新带动与优势,围绕“打造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高地”的目标,借助“两化融合”和“产业创新”平台,上马共享增材制造、3d打印和创新中心建设等优势项目,引进无锡轴承小镇、浙江精工装配式建筑、智

5、能终端等能够衍生一大批引发产业体系重大革命的高新产业,实现高新产业的颠覆式、爆发式增长的新目标。特别是在抓装备制造业转型提升上,着力打造轴承和终端智造小镇双驱动。坚持“奥特莱斯式”轴承智造小镇规划理念,建设以轴承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小镇,创新产业、金融、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等12个智能化平台设置,建设65万平米200个产权独立可以单独售卖的“智造单元”,打造企业“拎包入驻”模式,实现从原材料、加工、组装直至成品销售,全产业链“量身定制”生产管理目标。在大健康产业领域,坚持飞地带动的发展模式,借助“首都带首府”战略,依托北京银川“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创业产业园等平台,全力推进“生物医药、健康食品”

6、为支撑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集聚了沃福百瑞、蒙牛、张裕、顶津、草原阿妈等健康食品龙头企业,启元国药、康亚、沙赛制药等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利用北京经开区医药产业方面的优势资源,全力推进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宁夏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培育转化的发展路径,做大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围绕成功创建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目标,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以育成中心为核心的生产服务业区域,聚集了一批软件研发、物联网、大数据、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智慧政务等龙头企业,成为宁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产服务业聚集区。目前园区共聚集数字经济企业452家,实现就业9000余人,累计获得知识产权2100余项

7、。3.科技创新成果显著银川经开区大力支持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实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改造提升工艺设备、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引进高端科技创新团队,提高企业持续创新发展能力,以此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向更高价值链攀升,银川经开区7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与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引导企业用足用活各类科技优惠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积极争取实施一批自治区科技研发项目,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发展活力;筛选产业高端、发展后

8、劲足、潜力大的中小科技企业,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有针对性地辅导企业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率,鼓励建设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转型成为大中型科技企业。全力推进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组建研发团队,开展自主创新,加快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占自治区总数的35;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及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243家;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4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

9、创新示范基地3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9家、自治区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7家。2019年,企业rd经费投入9.1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3.07。4.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时期,银川经开区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项目建设的“发动机”,把要素保障作为支撑项目建设的“助燃剂”,多措并举提升服务项目水平。一是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完善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项目调度力度和频次,一线协调服务,一线排忧解难,一线解决问题,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快速、有效推进。二是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土地专项债和重

10、点项目融资贷等形式募集资金,缓解企业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三是全面落实*和自治区、银川市各项稳企惠企政策措施,紧紧围绕行政审批、用工、税费、生产要素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各级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落地达效。四是千方百计解决企业用工难,组织开展多场次“校企地人才工作对接恳谈会”、网络专场招聘会以及区内外院校师生对接洽谈,畅通企业与求职人员双向选择渠道,开展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和用工需求信息征集、调查工作掌握重点企业中长期人才和用工需求,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五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紧盯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常态化开展危化、火灾隐患、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始终保

11、持了高压严管态势,安全生产平稳可控。(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1.产业结构发展呈现不平衡现象银川经开区主导产业发展呈现两快一慢特征,主要体现在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突出;大健康产业进展略显缓慢;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成效尚未达到预期,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主导产业与培育产业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产业链配套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链需要进步一完善,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主要工业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与产品。2.发展空间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银川经开区在接管金凤工业集中区后,发展空间扩充了11.06平方公里,接管面积空地余量不大。银川经开区建

12、成率较高,通过推出低效土地、“腾笼换鸟”、“旧城改造”、“退二进三”等可置换出的土地面积有限,近两年置换出的土地面积4000余亩,短期内可满足经开区发展空间需要;长期来看,经开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进程较快,发展空间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科学筹划扩区调位是经开区未来发展空间保障的必然要求。3.人才呈现“两头缺”典型特征银川经开区产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头缺”特征。一方面,缺少一线技术工人,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战略新材料产业发达,对一线技术工人需求量较大,与自治区人口密度较低、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足、技能培训不足、技术工种不匹配矛盾突出,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出外求学的重点院校毕业生返回数量

13、较少,人才区位吸引力、城市吸引力不高,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引入数量较低。人才“两头缺”成为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4.城市在区域中竞争压力较大在陕甘宁区域中,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水平优于银川市,四个城市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方面产业结构相近,呈相互竞争关系。特别是西安发展较快,发展环境、条件、区位、人才等方面优势突出,在“一带一路”中地位突出、影响力较大,对国际、国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吸引力较强,对周边地区发展要素具有虹吸效应,对银川经开区招商引资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从规划中提出的四类核心指标完成情况来看,总体上在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

14、、规上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授权专利数量、外资企业总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比重、万元gdp水耗降低率、建成区绿化率等目标指标预计可完成;产业结构、本级财政收入、ibi育成中心主营业务收入、ibi育成中心就业人员、进出口总额、万元gdp能耗降低率等指标距规划目标相差较大,提升水平、进程低于规划水平,规划目标指标难以实现。指标评估总体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存在“分化”现象。一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当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三项指标可实现规划目标,主要体现在工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提升幅度较大、当期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项目的投资

15、占比高;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本级财政收入等指标完成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和增速低于预期、服务业创造的税收总额低于预期。“分化”现象表明经开区工业发展潜力、趋势优于服务业发展。二是育成中心主营业务收入、就业人员指标完成困难,主要原因是两项指标目标值设定预期值过高,远高于育成中心产业发展实际。此外,为加大园区提质增效、腾笼换鸟工作力度,逐步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定位、长期欠费及不能正常经营的企业进行清理,育成中心企业数量增长缓慢。三是创新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良好,部分指标可提前完成。规上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授权专利数量等主要创新指标均

16、可完成或提前实现规划目标,表明经开区在创新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趋势良好,有利于经开区不断培育发展动能、保持和壮大发展优势。四是开放发展指标呈“两面”特征。一方面,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呈下降趋势,难以实现规划目标;另一方面,外资企业总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升,基本可实现规划目标。表明经开区受国际市场增长乏力影响明显,同时国际生产要素在经开区的流动性继续保持平稳水平,国际投资者对经开区的信心指数较稳定。五是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完成较好。万元gdp能耗降低率指标距规划目标相差较大,但万元gdp水耗降低率、建成区绿化率两项指标完成较好,表明经开区“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等产业政策实施良好,经开区绿色集约发展水平提升明显。二、“十四五”工作思路(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精神,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