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家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优比客

上传人:经*** 文档编号:295281758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业家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优比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创业家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优比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创业家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优比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创业家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优比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业家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优比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业家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优比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Web2.0实践者和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交流天地,记录、分享、答疑、普及,让理论和实践水乳交融!创业家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优比客优比客觉得,每个创业家的书架上,都应该有一本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Dr. Carol Dweck的新书思维模式。这本书,从人的认知层面,分析出成功者与平庸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通常具有积极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的转换,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成功的可能。大家想想自己周围的朋友、同学和同事,看大部分人是否可以归于以下两个类别。一类人,惧怕犯错,不愿接受挑战,认为人的能力与生俱来,努力不会有大的提高。另一类人,相信努力和挫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每次挑战都是让自己

2、变得更强大的机会。课堂上害怕问愚蠢问题的同学,公司里按部就班、敬业但绝非投入的同事,很可能属于第一类,在Dr. Dweck的书里,他们被称为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的人。而真正的创业家,无疑是第二类人群的代表,也就是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的人。很多有天赋的人,却因为他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无法将自身潜力发展到最大。在研究中Dr. Dweck观察到,学校里有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会避开那些没有把握做好的活动,或者只回答那些明确知道答案的问题。在这种保护自己正面形象的过程中,这些孩子往往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丧失了成长的机会。但是还

3、有一些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失败,而是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孩子,因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虽然先天能力并不是非常突出,但往往能在后来取得更大的成就。所谓创业家,是那些“见人所皆见,想人之未想,并使之发生(sees everybody has seen, thinks everybody hasnt thought, and makes it happen)”的人。在改变世界、创造新产品和市场的过程中,困难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而面对这些挫折的态度,可以真正体现的创业家精神。认为每次挫折都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是通向最终成功的必经之路的人,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拥有者

4、,也是真正的创业家。而抱怨“弃掉几十万年薪,选择创业, 半年倒闭”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拥有者,充其量只能算是创业投机分子,就算能获得侥幸的成功,也难以重复。不少投资人,明确表示喜欢投资失败过的创业家,因为这些人在之前的创业过程中学到了东西,再次创业成功的几率,要高于那些创业过程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创业家,不怕犯错误。他们认为,没有犯错误,是因为努力的还不够。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无法理解这一点。对失败的恐惧和形象的爱惜,将他们限制在已知的安全世界里,不愿越雷池半步,宁可白白失去挖掘潜力、超越自我的机会。幸运的是,人的思维模式可以改变,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拥有者,可以通过思考和总结,接

5、受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让自身能力获得巨大提高。这是Dr. Dweck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也是本客这篇文章的目的。每一个成功和尚未成功的创业家,都需要认真想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否已经具有了对待创业活动的正确态度。在自我审视的同时,创业家们也要看一下自己的团队成员,是否都能以成长型的思维方式,正确面对创业过程中的挫折,理解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初创公司自身。优秀的初创公司,更愿意去拥抱而不是忽略舆论批评,去接受而不是抵制外界环境的改变。所谓“投诉你是投资你”,正是企业应该具有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体现。Dr. Dweck关于思维模式大部分的研究工作是在

6、学校环境中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为父母提供教育子女的思路。但思维模式这本书对创业家产生的副作用,不可低估。优比客始终认为,运气固然重要,但无法控制,因此创业的成功,最终依靠的应该是正确的态度和系统的方法。这本书,恰恰在不经意中告诉我们,创业家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创业过程,从而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成功率。告诉学生喂养好自己的大脑zhyujiang发布于 Apr 12th, 2007归类为 脑科学与智能 目前 没有评论 发布时间:March 14,2007原文链接:Tell Students to Feed Their Brains原文作者:Milton Chen翻 译:Paula斯坦福大学

7、的Carol Dweck教授论述了她对智力的研究。在我上一篇专栏里,我提到印度教育家对于我们如此着迷于测试感到不屑,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在印度,当我们希望大象成长时,我们就给他们喂吃的。我们不给大象称体重。”我报导过斯坦福大学的Carol Dweck教授和她的同事哥伦比亚大学的Lisa Sorich Blackwell以及斯坦福的Kali Trzesniewski的近期研究,即如何通过理解大脑和智力可以培育来教会儿童“喂养好自己的大脑”,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如何可以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儿童发展上,题为青春期过渡时的智力预言成就的内在原理:纵向研究与干预。Dweck去年还写了本书:

8、思维定式:新的成功心理学。我向Dweck请教其研究的意义比如老师和家长可以应该怎么做。在电子邮件采访中,她推荐了以下几条策略:教学生把他们的大脑看作肌肉,越锻炼越强壮,教他们想象每次学习时,大脑都会形成新的连接。教授学习技巧时,告诉学生们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的大脑更好的学习。不鼓励使用标签(“聪明”,“愚笨”等等),这些标签把智力变成了固定实体。表扬学生的努力,策略和进步,而不是他们的智力。表扬他们的智力会让学生们害怕挑战,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很笨,很灰心。给学生布置有挑战的任务。告诉他们挑战性的活动是为了好玩,而错误则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我也请Dweck谈谈该研究对于那些愿意支

9、持此类教育的政策制订者和教育政策的意义。“应当认为老师们自己也能够成长发展,政策制订者应该支持老师们成长的努力”,她说。 “老师们应该接受其薄弱环节的校内辅导。这个理念是这样:老师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是所有人也都能够在自己的薄弱领域培养技巧。“对那些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成绩,而不只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的老师应该给予奖励,” Dweck补充说道。“在我们工作组里学生进步最快的老师都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付出了额外的时间。老师们需要时间和回旋余地来关注学生。”“最后,” 她说,“这种教育是关于学习的。美国课程总是每年安排过多不同内容。比如说,美国高中每年尝试教授50到60门课程,而

10、日本只教授9门。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了解他们理解力的增长,我们教授的内容应该有更多深度。”我请Dweck评价技术在帮助孩子们表达自己智力中的作用。“由于我们的工作组如此成功,”她说,“我们得到了资金来开发电脑版,项目叫做大脑技术,包括6个模块教授学习技能和大脑相关信息。在关于大脑的模块里,学生们参观大脑实验室和模拟实验。比如学生可以看到在学习的时候大脑如何形成新的关联。功过这些模块,他们可以与其他同龄学生在线接触,写网络日志,建议动画学生人物如何学习,并且在每个模块结束时参加相应掌握考试。“我们在纽约市20所学校尝试了这个项目,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Dweck补充说道。“我们还是在分析成绩数

11、据,不过每个学生都汇报手他们转变了学习思维模式,现在正进行新事物使自己的大脑学习得更好更快,产生新的联系。现在我们正着手修改该项目,更新技术使之能够更广泛地发行。”Dweck的发现和GLEF关于重新设计学校的日程惊人地吻合,我们曾就该日程发表过“建设更好学校的10个大想法”。我们相信这些想法中的第一条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充满挑战又引人入胜的课程的最佳方法。Dweck建议的教师行为可以频繁地在我们的文章,视频和多媒体上看到,老师们为所有学生设定了很高的期望,而所有背景的学生都取得了好成绩。举个例子,在我们近期关于建设SF学院的文章智能设计中,我们看到建筑师和教师促进学生改善他们的建筑设计,这需要更

12、多努力和毅力。我们关于教师发展的工作也强调为教师合作以及关注学生学习提供更多时间以及给予教师辅导更多支持的政策。我们Eudtopia杂志新专栏“Ask Ellen”(问埃伦)由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分校新教师中心的执行董事Ellon Moir执笔。专栏侧重这些作法和政策。同时,Dweck的大脑技术软件阐明了我们的信心,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表明各种关系,并与其他学生相互联合。我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家,家长,还有特别是政策制定者会把Dweck的研究铭记于心。时值美国教育部提倡“以科学为基础的研究”, Dweck的研究正是又科学又意义深远。【作者介绍】Milton Chen是George Lucas 教育基金会的执行董事,Edutopia的主编。Copyright 2007 The George Lucas Educational Foundation www.glef.org 教育的新边疆:Web 3D如何建设主题课程 “益学会教育中文翻译”是中文世界第一个公益性教育翻译在线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健康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