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中作用的担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上传人:浮**** 文档编号:295196669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中作用的担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息技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中作用的担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息技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中作用的担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息技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中作用的担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息技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中作用的担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中作用的担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中作用的担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名称: 信息技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中作用的担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课题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阶段目标和预期成果。(限3000字内)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理论和实践依据、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和教育者的研究。对于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原因、危害和对策我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2)当今,中小学信息化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技术利用与互动不足,校园网和教育网利用不足, 教师、 学生信息素养的匮乏等,这些不足的改进将能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

2、担方面的作用。理论依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其全面素质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是人的先天秉赋和后天社会诸因素影响相结合,促进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经过分析,我们认为,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师生过重的负担和全面教学质量很难上长,学生个性不能得到健康主动发展,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又不得其法,存在伴读、帮读现象,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无形中转嫁在家长身上。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大胆尝试,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实践依据: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师生家长中深得人心,尤其,全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高

3、效课堂”政策,全面推进高效教学模式以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靠延长教学时间已不可能了,只能依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师的整体素质。信息技术在提高课堂效益和提升师资素质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思考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减负增效。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是学生的迫切需要,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大局。然而,学生抱怨作业负担太重的不和谐的音符还夹杂其中。现如今,国家重视教育发展,为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班级配备班班通,并开通网路,为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摆到我们面前。二、本课题的概念

4、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概念界定:1、信息技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即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是枯燥、抽象的学科中试转化为形象、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2、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学生因为“题海战术”和“满堂灌”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心理和生理的负担,如对学习乏味、学习压力过大、重复训练过多等。“减负”就是要减轻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避免过多的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学生以宽松、自由、自主的学习,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高效,从而还

5、学生以健康全面的发展。3、和谐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和谐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动态发展的机制和状态。是学生乐学,精神愉悦,快乐成长,是教师乐教,欣赏学生,自我完成的一种教与学的关系。研究目标:1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及资源,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能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3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4. 采用科研与教研相结合,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网络下载与自

6、制课件相结合,课件辅助与网络互动相结合等方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研究内容:1、通过实验,使教学的方式由单一、被动向多样化、主动化转变,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学习的能力。2、通过实验,让更多的老师提高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新教育理念,减轻学生负担。3、通过实验,促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的充分、合理、科学的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机械的、重复的作业。4、通过实验,运用网络,实现家校师生互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法指导,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为

7、学生减负。5、通过实验,探索总结获得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转变教师教学模式的探究。主要观点和创新点:1示范性:本课题能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创新性:以从教的改革向学的改革深化,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切入点,使学生既学会学习,又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信息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效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减负形势下学生学习负担状况的调查,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其学习效果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及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进

8、行理论推导和论证,探究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方式和途径;通过课堂调查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初步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的教学模式;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验证,提出具有推广价值和实际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根据学校现有的设备及信息化环境,结合我校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做好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对减负形势下学生学习负担状况,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其学习效果,采用调查研究法;对于较大规模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

9、方法;对于其中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内容,则进行小范围教学研究,通过建立科学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分析、评价,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在方案的设计上我们明确了以下方法:第一层面的研究是进行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优势研究;第二层面的研究是进行学校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研究;第三层面是进行“减负提质”的研究实践;第四层面是运用网络,实现家校师生互通的研究;最后得出农村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益的教学方法。实施步骤:一阶段(准备阶段)201

10、5年10月2016年1月:1、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研究任务;2、组织课题组成员广泛、深入地学习,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信息技术、 “减负提质”和构建和谐教育的内涵,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研究的实践。3、进行减负形势下学生学习负担状况的调查,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其学习效果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及归因分析。第二阶段(实验一阶段)2016年2月2016年6月: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2、深入学习,了解农村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并进行比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教学中进行实践。3、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课负担,提高课

11、堂教学效益的新策略、新方法、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4、通过研究,形成部分优秀教学设计、研究论文。第三阶段(实验二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1月:1、继续进行实验研究,制定具体有效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措施,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和操作方法。2、把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3、探索研究农村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并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4、结合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的

12、教师共同开发一些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建立师生互动网站等,提高实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了解网络资源达到师生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提高师生的素质,增强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5、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家长采访,社会调查等形式对课题的研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6、通过研究,形成部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案例、优秀课件,达到网络资源师生共享的目的。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2月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进行理论总结,汇集典型案例,教学资源等,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注:本栏可加页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

13、析主要参与者的学术背景(职务、专业、年龄等);主要参与者的研究经验(近3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的课题研究、论文、校本课程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所在单位具备的研究资料、研究者时间保障等)。 (限1500字内)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目前,学校有标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配有电脑、实物投影仪),各年级各学科配有教材分析或教学软件VCD光碟,教学班开通“班班通“, 2003年,学校建成了广播校园网络系统;雄厚的硬件配备和优化的信息化环境,为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供了硬件保障。2、本课题核心成员中有我校的年级组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并都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具有扎实的理

14、论底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县级以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他们对本课题都有浓厚的兴趣,有时间保证,均能按要求完成研究任务。另外学校图书室将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料,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我校把科研工作作为常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是完成课题的人力资源保证。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分工:课题负责人: 全面负责课题管理与设计核心成员:文献资料查阅、收集问卷调查、理论学习主持。:负责课题资料汇集及整理工作。:对实施效果进行阶段检测,撰写课题的中期报告、会议记录。:负责理论探索、研究和论文、报告撰写。:资料收集、分类和总结。参考文献:1中央电教馆,中央电教馆资

15、源中心农村远程教育IP资源DB/OL.北京: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2005,2006. 2龚道敏,不让大山挡住教师专业发发展的脚步湖北省恩施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 3 王小强;静宁县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海丹;程琴芳;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08期 5 张剑 班班通几种建设形式的探索 2008(03) 6 赵峰 大力实施班班通工程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张店教育现代化 2002(10)7 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 期刊论文 -中国远程教育2006(04) 8 丁兴富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1) 2004(11) 9 李胜利 “班班通”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J 青海教育 2007(Z2) 10 李宏非 开创教育城域网环境下班班通堂堂用新格局 2009(5)注:本栏可加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