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300字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295177195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3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3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3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3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3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300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300字 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

2、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

4、寂。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

5、。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

6、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过”、“尽

7、”、“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点。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8、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

9、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选自宋词鉴赏大辞典)“箫”与“桥”余秋雨在他的千禧日记(九月二十九日)中谈到:“对苏曼殊的诗我有点偏爱。记得有一年在日本福冈,日本作家协会会长水上勉先生记起苏曼殊的母亲是日本人,问我有没有听说过踏过樱花第几桥的诗,我立即背了出来,使水上勉先生有点吃惊。”近代文学家苏曼殊名玄瑛,曾出家、法号曼殊,是南社社员与章炳麟

10、、柳亚子等人交游。他的诗常能表现出幽怨凄婉的感情,少数也反映对国家安危的忧虑。苏曼殊的这首诗于19xx年作于日本。初题为有赠,后来收入有名的本事诗十章,原题则少为人知。诗的全文是: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这首诗也是一首涉及尺八的重要作品。尺八是洞箫一类的竖吹管乐器,因长度而得名。公元8世纪由中国流传到日本。苏曼殊自注:“日本尺八与汉土洞箫少异,其曲有名春雨,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楼上的尺八吹出的阴深凄惘的春雨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反映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生活现状的无奈。第三句“芒鞋”、“破钵”之说点明了作者的僧人身份。末句“踏过樱花第几桥?”

11、用数不清的“桥”来提示这种无为无奈的生活之长久。涉及箫的诗本来不多,由“箫”而联系到“桥”的就更少,但是我却在看到余秋雨日记时马上联想到另外两首非常有名的诗。一首是姜夔的过垂虹:自作新词曲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原来“垂虹”是一座桥,位于江苏最南端的吴江县松陵镇。始建于北宋,桥上有亭名“钓雪”,是江南水乡少见的长桥。船过垂虹也就是驶过了松陵镇。与苏曼殊的诗对照同样是七言绝句,同样有箫,同样有桥,南宋词人白石道人姜夔抒发的却是一种自愉自乐的惬意心情。一叶扁舟美人轻启樱唇,在洞箫伴奏下婉转低唱词人自己的绝妙新作。曲子唱毕小船已飘然穿过松陵镇。回首远眺,但见刚刚经过的座

12、座画桥时隐时现,漂浮在浩渺的烟波之中。此景恍如仙境,使人平添无限快意。对箫音的描写最有名和最传神的当数苏轼的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就说箫只适合表现哀伤的情绪,但是可以断言在涉及箫的诗词中如过垂虹这样渲染快意情绪的是极为罕见的。还要说明的是过垂虹诗中小红低唱的新词指的是暗香和疏影这两首传世的咏梅佳作。这两首词是姜夔在过垂虹之前刚刚应范成大之约写成的,并且专门为词配了曲。词、曲珠联璧合,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就,向来被后人推崇,收入白石道人歌曲集至今演唱不衰。有由中国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单秀

13、荣演唱的录音。词人当然没有自谦的必要,完全有理由陶醉于自己的佳作。这也是快意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另一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隐隐青山迢迢绿水不但画出了山青水秀的江南风景,也表现出诗人与扬州与友人在空间上的距离。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却仍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正因为诗人远离扬州不堪晚秋的萧条才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二十四桥明月依旧,亲爱的朋友你在哪里教人吹箫呢。这里“玉人”既可以形容美丽的女子,又可以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此处的玉人当是指诗的接受者韩绰。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在文汇报著文考证“二十四桥”。茅先生首先

14、提出:“这到底是一座桥的专名呢,还是说有二十四座这么多的桥。”然后他又说只有以往事的繁华才能衬托出杜牧眼中的萧瑟,一座桥怎么能表现出繁华呢?扬州的桥自隋朝起就已分布在全城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已经考订出二十四桥的名字,并且指出在那时(约1064年)二十四桥已仅存八座了。茅先生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是感叹繁华消逝,人去楼空。二十四桥和未凋的草一样,依然存在,但江南秋尽,那在桥上吹箫的玉人却不知那里去了。使这月明之夜更显得凄凉。这三首同样以箫、桥入诗的七绝,或闻箫而生悲;或吹箫以自娱;或因箫而思人。或以桥为计量,言时间之久远;或置桥入图画,造烟波之飘渺;或因桥生感慨,问故人之行踪。手段不同,情景各异,诗人们

15、的艺术表现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也增进了人们对“箫”及“桥”文化的认识。第二篇:论文修改中。 4400字依托诗歌特点,联系生活品味诗的醇香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殷商到清末,三千多年的历史,给后代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诗歌遗产,这些宝贵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陶治人的思想情操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语言最精华的体现,最能体现中国文学中的“文学性”。所以,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众多名家名教在诗歌教学方面也做了诸多指导,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各有特色,下面,我自己就多年诗歌教学的一点心得就教于大方之家。一:教学中,教师应有大语文观意识大语文观具体结合到诗歌教学

16、就是诗即生活,生活即诗。在生活中,诸多情感都付诸于诗歌,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所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诗歌方面都应有大语文观意识,用诗去表达生活,从生活中感受诗意。1 教师应博学广识,方能随心应手。教师应擅长于从语文中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做到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华,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诗歌博大精深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广泛阅读,打开眼界,特别是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是文学中的瑰宝,更应多看多理解,只有见得多了,识得多了,理解方能更深,才能达到熟练运用,教学中也才能更深入浅出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要广泛的阅读诗歌典籍,教师应多备一些有关诗歌鉴赏的工具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