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第七章-品德心理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99KB
约6页
文档ID:295143069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第七章-品德心理_第1页
1/6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第七章品德心理    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和习惯并无区别,只是在用来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三、品德发展理论在品德发展研究中,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人有关品德发展的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他认为,发展心理学应着重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他和他的合作者研究了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和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也研究了儿童公正观念以及对成人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从这些方面的实证研究中,他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并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在皮亚杰的研究中,贯穿着几个基本观点:①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②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③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⑤从他律到自律皮亚杰在1930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作中,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在自我中心阶段,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没有约束力,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还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2.权威阶段(6-7、8岁),又称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

他们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误的,是坏孩子另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可逆性阶段(8-l0岁),又称自律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达到了基于遵从的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此时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并且可以修改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意识到同伴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即意识到应当相互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定,规则对儿童来说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性,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的形成4.公正阶段(10-12岁)10岁左右的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性的自律阶段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互敬互惠的产物儿童的公正感往往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而获得的,因此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从权威性过渡到了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儿童体验到公正和平等应当符合各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感成为情感领域的核心、规范皮亚杰认为,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

是:和善作风有利于儿童的良好品德发展,过于严厉的作风则会使儿童产生敌对和反抗行为;和睦、平常和紧张三种不同的家庭气氛条件下,孩子购品德发展情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一般来说,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的行为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由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而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依从阶段的特征是: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阶段态度与品德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二)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认同阶段的特征是:认同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影响认同的因素: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

认同的类型:偶像认同,指出于对某人或某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遵从现象;价值认同,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三)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内化阶段的特征: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