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的明清兵学明清兵学是我国古典兵学开展史的最后一环,担负着继往开 来的历史使命在特殊的内外际遇之下,兵学在明代晚期和清代 晚期都迎来了空前开展的繁荣期不同类型的兵书纷纷诞生,仅 就数量而言,毫无悬念地占据着历史之最著述空前繁荣,是明 清兵学取得快速开展的最正确注脚;新型兵书不断诞生,那么是兵学 尝试完成转型的直接证明多路向的开展历史进入明代之后,兵学研究取得了快速开展,但更有质量 的兵书大多诞生于明代中晚期这一现象的出现,多少与明廷当 时面临的外患有关名将戚继光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等,就是为了探研抗倭御敌之策他对于战术层面的探讨和总结, 尤其值得称道郑假设曾编撰《筹海图编》,也就海防问题进行深 入探讨,结合抗倭战争之需总结海洋战法明代中晚期的兵书, 大多关注海防问题,对海战战术有不同程度的探讨,这对传统兵 学形成了很好的补充茅元仪所撰大型兵书《武备志》,其中也 有不少篇幅论及海防主张海防、江防并重的茅元仪,著述兵书 还有抗击后金的目的,他一度由此而获得了孙承宗的重用军事科技的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兵学的开展在明 代,造船技术、兵器技术,尤其是火器技术,都得到了大幅度提 升。
造船技术的进步,一度给了国人以拥抱海洋的机遇火器技 术的提高,那么推动了兵学理论发生改变随着火器种类的不断增 加,明军开始设立专门的火器部队,战法也围绕火器而制定因 此,军事学术、战术思想及建军思想等,都在快速地发生变化 明代兵书中也有不少围绕火器而展开,如《火龙神器阵法》《火 攻挈要》等,在火器的制造与使用、新兵种的建设与训练、战术 与阵法的设计等方面都有探讨,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传统兵学 发生转型和变革还需要看到的是,军事地理研究也在其时获得重视并取得重 要进展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系统探讨军事地理,通过 对区域地理的研究并结合军事历史的深度分析,揭示了兵要地理 研究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也将军事地理研究推向了高峰这 一论题得到了清代学者的持续重视,就此产生了灿假设群星的地理 学研究专家全祖望、阎假设城、高士奇等一大批学者,都曾对地 理学、军事地理学或沿革地理,有过精深研究,并且不乏独到见 解明清时期,文人论兵的传统得到了延续文人论兵不全是书 生之见和纸上谈兵,未可轻易否认因为文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知 识水准,他们探研兵学和著述兵书的思辨性和思想深度等,都不 容忽视王守仁、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著名学者, 都曾因为各种原因投入地研究兵学,对古典兵学的开展都作出了 独特的贡献。
明清时期较为出色的兵书,如《投笔肤谈》《登坛 必究》《兵经》《运筹纲目》《武备志》等,大多属于文人论兵 之类作品它们的结伴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明清兵学的总体水平传统兵学的被动转型明朝末期,传统兵学不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开展局面, 也一度获得转型的契机遗憾的是,这一开展进程意外地因为封 建王朝的更迭而被瞬间打断迈向近现代的兵学转型再被提起 时,已是两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体系庞大的辑录体或辑评体兵书也在明代晚期陆续诞生,尝 试对古典兵学进行系统梳理和阶段性总结,似乎在暗示着古典兵 学理应就此走向终结,并迎来转型和新生何汝宾的《兵录》、 唐顺之的《武编》以及王鸣鹤的《登坛必究》等,都存在着这一 特点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那么是茅元仪所撰《武备志》这是一 部大型辑评体兵书,在着力于“录”的同时,也致力于“评”, 尝试对古典兵学进行更为系统的总结该书在考镜源流和开掘兵 典要义的同时,也尝试通过研讨兵学来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传统兵学转型良机在明末不幸丧失是因为明帝国的崩溃和 瓦解在经过大大小小的拉锯式战争之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金 军打败了明军和起义军,也随即打断了传统兵学迈向转型的进 程入主中原之后,清统治者对于中原兵学表现出极度的不屑, 也对兵学研究有意进行打压。
康熙本人便屡次摆出胜利者的姿 态,带头贬损中原兵学,斥之为“纸上谈兵,无益于事”(《清 圣祖御制文集》卷二十七,杂著,讲筵绪论)在《四库全书》 中,兵书难得一见种种铁腕政策的推行,加速推动着传统兵学 走向衰落到了晚清时期,随着国运的衰败,西方列强陆续入侵, 已经处于落后局面的清廷依旧以天朝上国自居,致使清军在西方 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丢盔弃甲与此同时、人们也渐渐发现传统 兵学已然落伍并难堪大任,张之洞曾斥之为“诡诞不经”和“多 空谈”(《书目答问•子部•兵家》),徐建寅也痛感其“半多 空谈,不切实用”(《兵学新书•自序》)当时西方列强不仅是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同时也在部队 编成、战争观念和战略战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以“师 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清政府大力建设海军,大量译介和引进 西方兵学著作虽说总体成效不大,但也深刻刺激并强力推动着 中国传统兵学的转型,近代化的军事变革也开始由理论层面逐步 走向实践层面在引进西方战舰和火器技术的同时,清政府也逐 步开始学习新式的养兵练兵之法,探讨和研究新型的战争之法 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传统兵学竟然就此被动地迈入转型期王 尔敏曾经指出:“近世中国之日益讲求兵事,当以西方冲击为原 始动力。
王尔敏:《清季军事史论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年版,第3页)正是西方列强在军事和文化上的全面 入侵,刺激并推动我国传统兵学的转型这是悲哀和无奈,同时 也是鞭策与警示道与术(器)的升降明清兵学一方面需对既往传统军事理论等完成初步的整理 和总结工作,另一方面那么需耍为迈向近现代的兵学转型做好准备 和铺垫特殊的内外部环境和历史际遇等,都使得明清兵学留下 曲折多姿的开展轨迹,其中最明显的特征那么是道与术(器)的升 降众所周知,我国传统兵学长期受到孙子的深刻影响,更重视 “兵权谋”之类的“将帅之学”在明清时期,“言必称孙子” 的现象同样存在,但传统兵学已经更多地由“重道”转向“重术” 和“重器”,也在战术层面获得重要进步戚继光的《纪效新书》 和《练兵实纪》堪称这方面的代表明清兵书结合火器而进行的 战法研究,同样表达出这一特点,《火龙神器阵法》《火攻挈要》 等兵书既“重术”,也“重器”,已不复孙子之类坐而论道抗 倭战争中明军对海战战法的探讨,孙承宗等人对于车战战法的研 究等,也都极大地丰富了战术理论到了晚清时期,兵学转型那么经历了 “由术而道”或“由器而 道”的历程在起初阶段,清廷只成认自己在“器”的层面处于 落后状态,只是暂时屈服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并在很长 时间之内都以“师夷长技”(《海国图志•叙》)作为目标。
随 着时间推移,有识之士开始从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更深层面寻 找败因,洋务运动由此而发起国人在努力开展军工之外,也注 意改变思想观念、军队建制和训练方式等,更充分地吸纳西方近 代军事理论《海权论》等著作得到翻译和引进,西方军事学术 渐对中国军事界产生更深刻影响《兵法新书》等近代化兵学著 作相继诞生,标志着兵学转型由此而迈出实质性步伐从寻找利 器到寻找思想,这正标志着兵学研究发生着“由术而道”或“由 器而道”的转变传统兵学既肯接受西方近现代军事理论的改造, 自身的合理内核也有机会获得新生 熊剑平,系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2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