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长学校活动教案及记录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294953569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家长学校活动教案及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小学家长学校活动教案及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小学家长学校活动教案及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小学家长学校活动教案及记录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小学家长学校活动教案及记录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家长学校活动教案及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家长学校活动教案及记录(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掌上明珠,千金小姐”在当今社会是一个非常时髦的用语,因为对孩子的溺爱、娇惯在众多的家庭中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越来越突出,在大人的眼里他(她)们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颇受宠爱,“包办、代替” 成了孩子们的“护身符”,从而降低甚至丧失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研究课题:如何培养小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成为真正的人。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促进自我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自理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因

2、此,激发、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动机,保护学生自理能力的愿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认真地上好生活与劳动这门课,让学生在游戏中,实践中把书本中的一个个生活习惯的训练做到,做好。例生活与劳动第二册的第3课,第5课是学习穿裤子,衣服和叠被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在班队活动中进行“生活自理大比赛”中队活动,让学生通过竞赛增加了信心,并付诸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师还要在课余中,发现学生的细微的变化和微小的细节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他们能够自立地完成,如戴红领巾、系鞋带,翻正领子等。其次,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3、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在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地阵”。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有这么一个笑话,值得我们深思:一个研究生从小到大除了学习竟从未做过家务,不知道饭怎么煮,衣服怎么洗;一次,面对烧好的蛋,竟不知该如何去壳吃,拿在手里无从下手。从而,告诉我们,家长们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发掘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的自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提供仿效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利用广播、

4、电视、报刊、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采取专题课、讲座、故事会、主题会等多种形式 ,尤其是再现那些自幼失去亲人或致残而又自强不息的人和事(如汶川地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社会生活,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情操,使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巩固和升华。 在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中也可以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充分相信孩子,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看见大人在做事会要求试做,如洗碗,擦桌等。这时候,一定要给他们机会,并鼓励孩子要好好做,干得好。让他们感觉到劳动的乐趣。这样,孩子们才会乐于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二是多表扬,少指责。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有时做的事不能像大人所预料的

5、一样,这时,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而应该给予表扬,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在多次的实践中掌握方法。三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做事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与老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帮助,让他们及时改正,而不要为此把事包揽过来,让孩子失去信心,从而滋生依赖心理,反正有人会帮我做的,我不会干不要紧。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很大的阻碍。总之,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达到“生活育德,生活育人”的教育目的。小学家长学校活动情况记录表主讲内容浅谈如

6、何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时间地点主讲人主要内容首先,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其次,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在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地阵”。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第三,提供仿效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采取专题课、讲座、故事会、主题会等多种形式 ,尤其是再现那些自幼失去亲人或致残而又自强不息的人和事(如汶川地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社会生活,追求真善美,培

7、养高尚情操,使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巩固和升华。 在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中也可以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充分相信孩子,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二是多表扬,少指责。三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备注教会学生说“真好”一、 为什么要教会孩子说“真好”? (一) 健康的心理深刻地影响着和制约着孩子诸方面素质地发展,渗透到了他们的一切言行和生活中。 1 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会说“真好”的孩子才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产生积极乐观的道德情感,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心,才会不断做得更好。 2 孩子心理健康也是其学习知识,发展智能的心理基础。 积极乐观的情感能让儿童情绪稳定,愉快地、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8、,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积极乐观的情感能让儿童情绪稳定,愉快地、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3心理健康也影响身体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充分证明,有很多疾病的起因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才能不断对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不至于导致心里健康出现问题而产生疾病。(二)会说“真好”是孩子交往的需要。1是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的需要。 会说“真好”的孩子才善于去发现朋友的长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善于帮助对方克服缺点,共同进步,去获得真正的友谊。 2是孩子与父母、老师交往的需要。 会说“真好”的孩子才会懂得父母、老师给予的爱,从而会去珍惜爱、回报爱。 3是孩子与社会交往的需要。 会说“

9、真好”的孩子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社会活动,认识社会。 二、怎样教会孩子说“真好”? 1培养孩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会孩子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让他们学会去感受,去体会,去实践,去创造,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 2教会孩子保持自己的“好”,学习别人的“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会对自己说“真好”,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保持自己的“好”,同时,教孩子去善于寻找别人的闪光点,及时用自己的行动向别人学习,是自己能进步得更快,更好! 3教会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生活中,肯定有一些

10、看似不好的人、事、物,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换个角度想,说不定“不好”变“真好”,从而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三、提醒家长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像人际关系不良,和同学不能很好相处,自卑、扭捏、担心、任性、虚荣、孤独、嫉妒等这些心理问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比较严峻,必须尽快走出重知识传授,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误区。作为父母切不可仅仅满足于孩子考个好成绩和听大人的话,一定要注意维护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幸福快乐地生活。小学家长学校活动情况记录表主讲内容教会学生说“真好”时间地点主讲人主要内容一、 为什么要教会孩子说“真好”?1.健康的心

11、理深刻地影响着和制约着孩子诸方面素质地发展,渗透到了他们的一切言行和生活中。2.会说“真好”是孩子交往的需要。二、怎样教会孩子说“真好”?1.培养孩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2.教会孩子保持自己的“好”,学习别人的“好”。3.教会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三、提醒家长注意的一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像人际关系不良,和同学不能很好相处,自卑、扭捏、担心、任性、虚荣、孤独、嫉妒等这些心理问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比较严峻,必须尽快走出重知识传授,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误区。备注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能够说出孩子十个优点的家长是优秀家长,能够说出孩子三个优点的家长是合格家长,说不出

12、孩子一个优点的家长是不合格家长。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孩子非常喜欢家里的一只小羊。每天放学后,他总是牵着羊到山坡上玩耍。每当他看到心爱的小羊有滋有味地吃着山上的嫩草,就感到无比快乐。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只小羊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把自己听来的和从书上看来的故事讲给小羊听,觉得和小羊在山坡上晒太阳是最幸福的事情。可是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疲劳过度,孩子躺在山坡的阳光下睡着了。当他一觉醒来,发现羊不见了。孩子焦虑地走遍了整个山坡,仍然没有见到羊的影子。他哭了,因为他害怕永远也见不到这个最心爱的伙伴。天快黑了,他赶紧跑回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希望他帮助尽快找回羊。没想到是,父亲听说

13、小羊不见之后,不由分说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我只有这只羊,不把它找回来,你就别进家门。”说完,父亲就把他推到门外。孩子难过极了。他独自在山坡上奔跑,边跑边想,越想越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打他,他又不是故意把羊弄丢了。“如果找不到羊,父亲叫我永不回家,难道我还不如一只羊吗?”不久,孩子看到远处有一个小白点。当他走近时,看见了那只羊,它正悠闲自得地吃着青草呢。这时,受到粗暴对待的孩子一反常态,他没有像往常那样抱起这只羊,而是举起了一块大石头。“就因为你,父亲才会这样粗暴地对待我”孩子一边哭,一边发泄般地将石头向羊砸去。第二天,人们在山坡的一块岩石旁发现了那只已经死去的羊。而那孩子一气之下再也没有回家。

14、我们可以想像,那个孩子心里当时有多么的痛苦,是他亲手杀死了最心爱的朋友和伙伴。羊和孩子的故事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一位哲人说过:尊重是教育的最高原则,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在现实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和家长往往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对孩子或教育对象缺乏民主平等的态度,稍有过失或错误,就采用打骂甚至侮辱人格的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学生或孩子不管年龄大小,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不是泯灭。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所以

15、,教师、家长千万不要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一个人的成长可以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是绝不能没有自尊心,否则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与发展,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其次,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不是教育,而是对孩子的摧残。在当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等错误教育观念仍然存在。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孩子有了缺点或不顺其心,动辄打骂体罚,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有位小学生在校做了好事,老师让该生回家告诉父母,说最近要去家访。家长以为孩子在校又犯了错误,就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揍了一顿。第二天,家长让孩子捎信儿告诉老师,你不用家访了,我已经替你把他狠狠揍了一顿。孔子家里不知骂,老子家里不知怒。其实,打骂只能伤害孩子的肉体和自尊心。教育只能靠说服、启发和循循善诱的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罚打骂是无能和无知的表现。因此,家长、老师教育孩子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疏导孩子。前面故事中的那个孩子绝对是个善良的孩子,但父亲粗暴野蛮的“棍棒教育”,竟使他变成了一个残暴的孩子,由爱羊的天使变成杀羊的凶手。第三,教育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教育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