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低****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5.50KB
约11页
文档ID:294778569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_第1页
1/11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2016年县医院版)一、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S06.501)行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ICD-9-CM-3:01.310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2):100-101)、《神经外科学高级教程》(张XX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等1.临床表现:(1)病史:一般都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其间呕吐和躁动比较多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5)局灶性神经损伤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合并脑挫(裂)伤或/和脑内血肿压迫而引起肢体偏瘫、癫痫、失语。

2.辅助检查:头颅CT扫描(带骨窗像)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2):100-101)、《神经外科学高级教程》(张XX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等1.手术治疗: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明确,有以下情况者应行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1)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伤后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GCS评分下降>2分,和/或出现新的阳性体征(如瞳孔不等大或一侧瞳孔固定散大)、再次出现昏迷;(2)CT扫描提示脑实质受压明显,一侧或双侧环池受压变形,大脑中线移位>5mm;(3)幕上血肿量>30m(颞部血肿>20ml)、或(和)血肿厚度>10mm,或幕下血肿量>10ml4)GCS评分≤8分或虽GCS较高,但年龄大于40岁,动脉收缩压小于90mmHg者,在具有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医院,均应行颅内压监测2.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以及长期口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者),需向患者或家属充分交待病情,告知手术的获益、风险及并发症等;如拒绝手术,应当充分告知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后果,包括延误诊治及突发死亡等,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501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此路径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不稳定、自主呼吸消失,或开放性颅脑损伤,和/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骨折,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4.对于合并严重颌面部损伤,和/或严重胸肺创伤、大骨干骨折的,在保障患者呼吸道通畅和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可推荐患者急转诊至具备多发伤救治条件的医院诊治,并向患者或家属交待转诊过程出现的相关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必要时需由专业医护人员陪同,不进入此路径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3)胸部X线平片,有条件应行胸部CT检查、心电图;(4)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颈部CT扫描,必要时三维重建、X线平片;(2)腹部B超,必要时全腹CT扫描,心肺功能评估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XX等;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②儿童:平均一日剂量为60mg/kg,严重感染可用到100 mg/kg,分3-4次给予;③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20ml/min者,每日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2次;肌酐清除率<1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1次;④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⑤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3)推荐头孢XX钠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①成人:1g/次,一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②儿童:儿童用量一般按成人量的1/2给予;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XX至48小时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2.手术方式: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3.手术内置物:止血材料、颅骨固定材料、引流系统等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脱水降颅压药、止血药,酌情应用抗癫痫药、激素5.输血:根据手术失血量、术中血红蛋白(Hb)测定及血压情况决定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24小时之内及出院前建议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情况;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2.根据患者病情,可考虑选择的检查项目:胸腹部X线平片或CT,腹部B超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脱水降颅压药、改善脑神经功能药物(神经保护),酌情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存在危重症应激不良( corticosteroid insufficiency in critically ill, CIRCI)的患者,应给予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如琥珀酸氢化考的松200mg, 静脉用,q12h或者24小时泵入;杜绝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预防应激性溃疡(保护胃粘膜药物、H2受体抑制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首选肠内营养,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时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药物。

4. 手术切口需每2-3天换药1次5.术后7天拆除手术切口缝线,或根据病情酌情XX拆线时间十)出院标准1.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并发症2.体温正常,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切口愈合良好3.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如生命体征平稳,无需要住院处理,可考虑康复治疗或出院修养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1.术后继发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并发症,严重者需要再次开颅手术,导致住院时间XX,费用增加2.手术切口、颅内感染、内置耗材排异反应,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XX,费用增加3.伴发其他系统器官疾病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XX,费用增加4.术后仍需长期人工气道维持和/或需要辅助呼吸、肺部感染未控制,未达到出院标准,其住院时间XX,费用增加二、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S06.501)行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ICD-9-CM-3:01.3101)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4天时间住院第1日(手术日)住院第2日(术后第1天)住院第3日(术后第2天)主要诊疗工作o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o 术前相关检查o 上级医师查看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完善术前准备o 向患者和/或家属交代病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o 全麻下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o 完成手术记录及术后记录o 临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情况o 术后观察引流液性状及记录引流量(有引流管者)o 术者术后查房o 完成病程记录o 复查头颅CT,评价颅内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o 临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情况o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o 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量(有引流管者)o 完成病程记录o 根据病情停用抗菌药物重点医嘱长期医嘱:o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o 特级护理o 告病危o 禁食水临时医嘱:o 通知手术室o 备皮(剃头)o 抗菌药物皮试o 急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o 头颅CT扫描o 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o 备血o 术前导尿长期医嘱:o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o 特级护理o 告病危o 禁食水o 抗菌药物o 脱水降颅压药o 输液治疗临时医嘱:o 头颅CTo 查肝肾功、电解质o 复查血常规长期医嘱:o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o 一级护理o 术后流食/鼻饲o 抗菌药物(酌情停用)o 脱水降颅压药o 输液治疗o 肠内营养支持临时医嘱:o 留置胃管主要护理工作o 入院护理评估及宣教o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状况o 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o 完成术前准备o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状况o 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切口敷料情况o 观察引流液性状及记量(有引流管者)o 遵医嘱给药,观察用药后反应o 预防并发症护理o 进行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o 完成术后指导及用药宣教o 完成护理记录o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o 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切口敷料情况o 观察引流液性状及记量(有引流管者)o 遵医嘱给药,观察用药后反应o 遵医嘱完成化验检查o 进行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o 预防并发症护理o 完成护理记录病情变异记录o无 o有,原因:1. 2.o无 o有,原因:1. 2.o无 o有,原因:1. 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住院第4日(术后第3天)住院第5~7日(术后第4~6天)住院第8日(术后第7天)住院第9~14日(术后第8~13天)主要诊疗工作o 临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情况o 切口换药、观察切口情况o 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量(有引流管者)o 有引流管者复查头颅CT,根据结果决定是否拔除引流管o 完成病程记录o 临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o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o 完成病程记录o 查看化验结果o 根据病情改脱水药物o 临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o 观察切口,根据情况予以拆线或延期拆线o 完成病程记录o 复查头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