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与就业 吴昊 李萌摘 要:基于1995-2015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短期的技术引进促进了就业增长,但其对就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长期的技术引进并不能持续地带来就业增加,反而会对就业造成破坏效应自主创新对就业短期以破坏效应为主,但长期的自主创新促进了就业的增加,并且从经济距离权重下的就业效应来看,自主创新吸纳了相近经济水平区域的劳动力,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现阶段我国自主创新的就业效应不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技术引进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弱Key: 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就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F201: A:1003-7217(2020)01-0109-08一、引 言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一直都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从广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到不同方向性、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差异化作用,学者们从各角度对此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创造效应也有破坏效应,这一观点最早可追溯到以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对于工业革命时期技术替代劳动的认识: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1]。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提出了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认为资本的不断积累导致失业增加[2]熊彼得认为技术创新导致经济结构变动,导致周期性失业[3]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理论不断被补充和完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重”作用普遍被学者们接受和证实对于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相反的作用,Morthensen和Pissarides(1998)指出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变革导致其就业效应不统一[4]按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划分,Hicks将技术进步分为劳动偏向性、资本偏向性和中性型技术进步[5]王静(2016)从第三产业入手,指出中性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作用不显著,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又进一步阻碍了就业水平提升,两者综合作用表现出技术进步挤出就业的特征[6]王林辉和董直庆(2011)也指出,中性技术进步对就业既存在创造效应,也存在破坏效应,而非中性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主要体现为破坏效应,且我国技术进步主要为资本增进型[7]有学者从企业层面将技术进步划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8];宁光杰(2008)利用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得出过程创新促进就业量的增加,而产品创新对就业量的效应为负或不显著[9]方建国(2012)指出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制造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升级导致技术替代劳动,从而增加了失业[10]。
按技术进步来源可将技术进步分为自主创新型和技术引进型,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当投入条件既定,产出的增加是由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决定的[11]自主创新型技术进步主要依靠自主力量研发,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产生新科技或新产品而自主创新带来的新科技或新产品一方面会带来新兴的产业链和新的产品需求,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会对旧产业和低技能劳动力产生挤出作用但方建国和尹丽波(2012)在研究中指出,只有技术创新带来大规模技术变革而引起产业结构变动时,才会在短期内导致技术替代劳动力而抑制就业[12]新增长理论指出在技术创新带来变革后,当就业的劳动力拥有社会需求的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时,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能够达到良性的循环技术引进型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外资资本和优化的管理方式技术引进对就业的短期创造效应较为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外商投资建厂以及新技术带来的生产规模扩大直接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技术引进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和机械化生产也会对劳动力产生挤出和替代效应胡鞍钢和盛欣(2011)指出自主创新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大于破坏效应,而技术引进会造成失业增加,但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带来的技术进步都会增加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13]。
王光栋和胡珊珊(2012)赞同自主创新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但认为技术引进对就业的作用不显著[14]因此,综合现有文献,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就业的关系还没有确定性结论,对这个问题应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同属于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在经历了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复苏和高速发展后,技术进步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并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不均等化,我国技术进步模式存在显著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有学者从时间上考虑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Micheiacci(2004)从短期角度考虑技术进步会造成落后部门退化,技能差的劳动力将会失业[15]Senker(1981)认为随着时间的变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会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短期效应为负,而长期效应为正,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是维持就业长期稳定增长的源泉[16]有学者进一步从空间角度分析,认为技术进步存在空间扩散效应,并证实了我国存在从北京、上海和广东向其他省区的技术扩散,并且这种溢出效应依赖于空间距离[17];技术进步方向性也会从发达经济体向欠发达经济体扩散[18]当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研发创新而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那么,该地区的技术进步不仅会影响当地的就业水平,也会对周边及其他地区的劳动力产生吸引或者排斥作用。
并且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不尽相同虽然众多学者从理论上揭示了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机理,但是促进就业水平均衡发展的技术进步路径并没有得到清晰的阐述,实证研究成果局限于考察全要素生產率对就业影响、不同技术类型对就业的影响、技术进步对不同区域就业的影响差异等等很少有学者从技术进步投入角度考察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对就业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并区分长短期进行实证分析 为此,本文将基于这一视角展开研究二、研究设计(一)计量方法与模型设定考察自主创新型和技术引进型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除此两项重要的解释变量外,产业结构作为就业的载体,直接受技术进步水平的影响[19];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区域就业也受房价和收入水平的影响[20];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水平和政策原因也会对就业者的选择造成显著的影响[21]当然,影响就业水平的因素还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综合考虑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的可得性,实证模型设定如下:Employmenti,t= αi+ βTeci,t-1+ηControli,t+εi,t (1)其中,下標i表示第i个地区(i=1,…,N);t表示第t年(t=1,…,T)。
Employment为被解释变量,即就业量W为空间权重矩阵;Teti,t-1为解释变量i地区滞后一期的技术进步 Control为控制变量集,其中包含名义工资、政府支出、劳动产出率、房价及GDP;α为常数项;γ、ρ、β、θ、η分别为对应的空间自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为考察技术溢出效应,将式(1)扩展如下:Employmenti,t= αi+ βTeci,t-1+θW×Teci,t-1+η Controli,t+εi,t (2)就业水平依存于上一期就业水平以及邻近地区的就业水平,将式(2)扩展为:Employmenti,t= αi+γ×WEmploymenti,t+ρEmploymenti,t-1+ βTeci,t-1+θW×Teci,t-1+η Controli,t+εi,t (3)空间动态杜宾模型的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它不仅包含外生变量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内生变量的空间滞后效应,还包含时间和个体的固定效应、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动态效应[22]不论是空间误差模型还是空间滞后模型,在数据生成过程中都能得到系数的无偏估计,并且空间杜宾模型具有不限制潜在空间溢出效应规模的优点,这也使得模型估计出的溢出效应结果更具一般性[23]。
根据研究要求,需要考虑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对本地就业的影响,因此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将动态分析引入研究中二)空间权重设置空间结构相关性的设定是空间计量模型的关键因素,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是解决模型估计中空间结构相关性问题的主要方法,本文考虑设定地理权重矩阵和经济权重矩阵分别对模型进行描述1.地理权重矩阵根据Moran(1948)的Rook相邻规则,相邻的两个地区存在共同边界地理权重矩阵设定方式为:wij=1,当区域i与区域j相邻0,当区域i与区域j不相邻 (i≠j)2.经济权重矩阵地理权重矩阵没有考虑到区域间经济水平不同造成的差异,发达地区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可能会大于落后地区参考王立平(2010)[24]的方法,将经济权重矩阵和二元权重矩阵结合,并假定经济水平高的省份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空间影响力强于经济水平低的省份采用1995-2015年各省份实际GDP占全国实际GDP之和比重的均值作为量化地区经济水平程度的指标表达式为W=w×Ew为地理权重矩阵,E为量化区域间经济差异的权重矩阵经济空间权重矩阵W是地理空间权重w与各省份GDP所占比重均值为对角元的对角矩阵的乘积,表达式为:W=w×diag1,2,…,n(4)其中,i=1t1-t0+1∑t1t=t0yit,=1n(t1-t0+1)×∑t1t=t0∑ni=1yit,t为考察时间期数,n为考察地区个数,y为考察地区GDP。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1.被解释变量:L表示就业,采用就业人员年末数来衡量2.核心解释变量:(1)TC表示自主创新投入水平度量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R&D投资的增长,R&D投资增长显著地促进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促进企业生产率随时间变迁的主要动力[25-27]从技术进步投入角度考虑自主创新对就业影响,采用R&D投入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指标用研发支出占GDP得比例衡量自主创新,研发投资采用财政中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这一衡量标准为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承认且通用的方法,用于量化一个地区或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投入量及强度2)FTC表示技术引进技术引进包括技术贸易、进口和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简称为外资)三条途径技术出让国会控制先进技术的贸易,专利转让多数为产品已经标准化生产的成熟技术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原则和目前我国技术水平限制,我们无法通过“逆向工程”获得进口产品所包含的先进技术,因此,通过进口从而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引进这条途径并不现实先进技术转移最显著的途径是国际直接投资,而不是专利转让和进口[28]利用跨国投资是引进技术的重要途径,外资技术溢出通常采用外资参与度衡量,采用当年实际FDI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比率度量技术引进。
3.控制变量:(1)STR表示产业结构指数,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值,并进行差分处理,考虑其变化率2)PRICE表示房价,采用各地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与工资的比值,用于考虑各地区生活及居住成本概念3)PI表示生产率水平,采用劳动产出率减去工资,考虑剩余价值及企业利润概念4)FE表示财政支出,采用中央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GDP比值,用于考虑政策支出和导向对就业的影响5)WAGE表示居民收入水平,采用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6)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即GDP,并进行差分处理,考虑GDP增长率本文所选样本区间为1995—201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数据,重庆的数据并入四川计算,因此界面样本数为30个劳动力就业量来自于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FDI、R&D、产业产值比重数据、工资水平、商品房销售价格、各地区生产总值、劳动产出率、财政支出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或国家统计局为保证数据平稳性,对就业、FDI、R&D、名义工资、房价和GDP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见表1)四)空间自相关检验用Moran I检测各区域就业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计算公式如下:Moran=n∑ni=1∑nj=1Wij(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