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宋]杨朴未会牵牛意假设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分类标签:七夕节作品赏析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 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 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 趣的哲理诗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 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假设何?须邀织女弄金 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 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 和否认,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 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 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 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 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 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 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明、智巧, 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
诗人在这里并 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 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 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 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 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 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 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 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 当、巧妙、深刻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 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