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图式视域下《红楼梦》霍译本的中医术语英译策略研究 佘丹 苏咏梅摘 要:古典巨著《红楼梦》中蕴含着广博丰厚的中医文化,包含了大量中医术语,这也为其英译带来了难度本文以享誉高、影响大的《红楼梦》霍译本为基础,从图式理论出发,分析译者面对中医术语文化图式的对应、冲突和缺省类型的不同构建及传递方式,以总结译者在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的有效策略和价值,促进中医文化在海外更好地传播Key:中医术语;认知图式;霍译本;《红楼梦》:H315.9 :A :2095-9052(2021)12-00-03中国古典巨著《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寶,内容涵盖典制礼仪、诗词歌赋、曲乐画术、服饰建筑乃至医药保健等方面,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对中医药文化的描写俯拾皆是,全书花费了约5%的篇幅对中医活动进行描述,其间使用了大量的传统医学术语在翻译《红楼梦》时,如何更好地保留和传播这些体现中华文化的中医学术语,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为中医术语的英译打开了新的视野和研究路径本文以《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为基础,从认知图示理论出发,探讨霍氏面对中医术语文化图式的对应、冲突和缺省类型的不同构建及传递方式,总结其在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的有效策略和价值,以促进中医文化在海外更好地传播。
一、认知图式理论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之后,英国心理学家F·C·Bartlett将其运用于记忆与知识结构研究,在著作Remembering中提出,图式是指人们过往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是学习者储存于记忆中的已知信息对新输入信息发生作用的过程[1]20世纪末,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提出了动态图式观,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得互动的认知通过自我调节,使客体同化于主体的图式之中,借助调和与创新来适应新的客体[2]以上表述都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知识结构,是输入并存储于人脑中对世界的认识人们在理解新输入信息时,需要与已知信息关联起来,对新信息的解码和重新编辑都依赖于人脑中既有的信息图式、知识网络或框架体系新信息必须与已有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接受、解码、重组等一系列过程[3]认知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等领域图式与翻译密切相关,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图式转换的过程译者必须先对源语图式进行解码,然后恰如其分地将其移植到译语中去通过译语图式与源语图式的对等,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递源语文化信息,从而使译文被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由于人类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认知差异,图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相似型图式、冲突型图式和缺省型图式刘明东教授提出了三种图式相应的翻译策略:A-A对应法、A-B对应法、A-Zero对应法[4]即面对相似型图式时,译者可采用译语中能全面准确地表达源语文化信息的既有图式进行建构,以翻译源语图式;面对冲突型图式时,译者可通过建构和激活译语中能表达源语文化信息的新的不同的图式,来翻译源语图式;面对缺省型图式时,译者可帮助读者建构新的文化图式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对中医术语文化图式的对应、冲突和缺省,都做了恰到好处、细致地处理,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准确传递了源语文化内涵二、《红楼梦》霍译本中医术语图式的构建和传递策略(一)相似型文化图式的激活由于生物学的共性,人类在漫长的文化形成过程中会具有相似的背景基础和认知方式,这可以形成文化图式的相似或重合在翻译相似型文化图式时,译者可通过直译或加注的方式,激活读者的既有图式,即可实现两种相似文化语料的转换比如《红楼梦》中药材的英译,由于它们大多源自天然植物,并可在西方世界找到相似或对等物,因此可采用植物学名直译,或用同种、同属的植物名替换,或音译加拉丁语化英译。
在《红楼梦》第十回中,贾蓉之妻秦可卿病重,张太医为其脉诊后开出药方“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由十四种中药组成由于汉英文化中均有类似药材,霍氏对人参、白芍、川芎、归身、炙甘草、柴胡、怀山药七味药材采用了直译,分别为Ginseng、white peony root、Hemlock parsley、Angelica、Roast liquorice、Hare's ear、Huaiqing yam;对于云苓、白术、黄芪、熟地、延胡索、香附米六味药材采用了同属植物英文名替换,分别为Lycoperdon、Atractylis,Yellow vetch root、Nipplewort、Corydalis、Ground root of nutgrass,成功构建和激活了译语读者的既有文化图式,让源语含义得到准确理解对于药引建莲子,其味甘入脾,健腑和胃,可安神养心,又因产于福建建宁而得名霍氏在解码源语中的文化图式后,通过直译加注的方式,译为“Fukien lotus-seeds”,补充了产地及起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理及文化,实现了源语文化的有效传递又如中医的经典术语“损谷”,意指饥饿疗法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损谷则愈”,指通过节制饮食来恢复人体的正气。
它是一种养生方法,也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式中医认为在偶感风寒或积食消化不良后,通过“净饿”,可以让肠道排空,脾胃自我整修调理以恢复健康而饿作为人类基础的感官体察,中西方文化因为生物学的共性,感受是共通的因此对《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数次中医的“净饿”,霍克斯均采用直译方式,可帮助读者关联既有文化图式,让源语信息得到准确传递和展现如第五十三回描述:“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霍克斯对于此处“净饿”直译为:“(the Jias)were put on a starvation diet”接着此回中描述晴雯本感冒未愈,又因连夜替宝玉补孔雀裘导致病势加重,请张太医脉诊后,“于前日一病时,净饿了两三日,又谨慎服药调治,便渐渐的好了此处“净饿”霍克斯也采用直译,表述为“had been fasting for two or three days”第四十二回,王熙凤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巧姐偶感不适,请王太医诊一诊,开出的药方也是“清清静静地饿两顿就好了”此处霍克斯通过直译加注的方式,译为“A good,cleansing hunger is what she needs.Let her miss a couple of meals”。
这三处直译或直译加注成功地激活读者脑海中已有的相似文化图式,让读者顺利理解源语含义同时三处选用不同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也使译文避免单一和重复,富于多样性和变化,充满魅力二)冲突文化图式的重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之间因背景不同,可能会在认知和表达上出现差异,就可能形成文化图式的冲突作为译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读者构建新的文化图式来传递对应的源语信息,如通过意译或变译法,重构译语中能表达源语文化的图式,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信息间的有效传递《红楼梦》第十回,贾蓉之妻秦可卿病重,张太医为其切脉诊疗后说道:“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因此饮食不思,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切脉作为中医望、闻、问、切辩证四法之一,指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来体察脉象变化的方法中医认为脉象与人体脏腑气血运行密切相关,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客观依据之一而脉法术语繁复,言简意深,其脉理奥微对译语读者的理解并非易事比如切脉的位置术语“寸”“关”“尺”,是中医对桡动脉腕处突显部及其前后的称谓:桡骨茎突居中,为关部;其前腕端居于远心处,为寸部;后肘端居于近心处,为尺部[5]寸”“关”“尺”的文化图式可能会与译语读者既有认知不同,霍氏采取了意译,将“寸”和“关”分别译为distal pulse和median pulse,通过实际位置的表达和描述,将源语文化图式重构并传递,从而让译语读者顺利解读。
而脉息术语“沉、数、伏、虚”中,“沉数”指沉脉和数脉复合的脉象,沉脉主里症,脉位低,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伏”指沉脉和伏脉的复合,伏脉更需推筋着骨才能持得[5]霍氏顾及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对源语图式合理重构,对“沉、数、伏、虚”均采取了释义法,译为“deep”“agitated”“faint”“slight”,清晰地传达出脉象的强弱缓急的具体情势,让译语读者受到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文化感染,顺利传递了源语文化内涵《红楼梦》第八十回,描述身世可怜的香菱在薛蟠房中,遭到新嫁来的夏金桂不断折磨香菱本来怯弱,“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此番内折外困导致她最终气郁伤感,香消玉损此处的“血分中有病”是中医术语,指温病邪热在营分不解,导致伤阴动血、素体阴亏的一类证候,是温热病发展中的最重阶段临床可见五心烦热,形体失养,甚至出现吐血等症状[6]面对此术语,霍氏采用变译策略,译为“some defect in the blood”,并衔接谓宾表述“had made her unable to conceive”,对疾病后果做出补充,从而让译语读者准确理解了香菱的病情及其悲惨境遇译者通过合理重构符合译语读者的新的图式,让读者准确理解了源语文化内涵,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递。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邢夫人害火眼,丫头小姐们皆前往朝夕侍药文中的“火眼”即中医术语“风火眼”根据中医理论,该病多为湿热侵袭、肝火上扰所致,主要表现为眼红赤痛、羞明多泪等[6]火眼”的中医文化图式对译语读者的理解可能构成障碍,霍氏采用意译和归化策略,译为“an inflammation of the eyes”(眼睛发炎),因为火眼事实上与西医的“急性结膜炎”症状非常相似霍氏通过重构图式,既传达了原文的异质文化因素,又缩小了源语与译语读者之间的差距,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第五十三回还描述宁荣两府过大年,“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如意糕”,除夕之夜大排筵席的胜景合欢汤是古时宴会常备汤品,用合欢花煲煮而成,取其吉利、美好之意事实上,合欢也是一味中药材中医认为合欢味甘、性平,有清心明目、安神解郁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也记载,“合欢合心志、安五脏”,令人欢乐忘忧由于意识到中西药材的差异性,对于合欢汤的翻译,霍氏采用了归化策略,译为“love-feast soup”,重构新的文化图式的同时,成功移植了汉语中合欢的文化内涵及其联想意义,也让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达到了有效的译介三)缺省文化图式的融合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一种文化中的事物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相应表达,形成“文化真空”,即构成了文化图式的缺省。
面对缺省图式,译者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补偿和融合,在译语中创建新的文化图式来传递源语文化可采取的策略有音译、加注或零翻译《红楼梦》的中医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医理概念和术语,如阴阳五行学说等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来对宇宙图式中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中医将其借鉴吸纳,用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辩识病机、概括证候和指导临床诊疗阴平阳秘以及阴阳的动态消长和平衡,是阴阳学说对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诊疗中执简驭繁的根本原则阴阳在西方文化中并无对应词,意译也无法将其准确阐释,面对此文化图式的缺省,霍氏将其音译为Yin和Yang,传入西方后却被读者广泛认可和接受,现已收入《韦氏大词典》同样的例子还有中医的五行脏象学说中医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人体脏腑与宇宙图式中的五行哲学归为一体,运用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来阐明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变化霍氏亦将五行直译为wood、fire、earth、metal、water,在国外读者中业已被广泛接受,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这种方式补偿了译语读者对中医文化概念图式的缺省,有效实现了源语文化的传递《红楼梦》中还描述了不少中医方剂,包含了概念术语比如第二十八回中,描述林黛玉先天体弱,禁不住一点风寒,吃过不少太医大夫的药也不见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