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艳霞?朱珊Summary:河北地质职工大学与合作企业的合作实践说明“学岗、练岗、顶岗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会计人”为标准,针对会计人才技能培养是系统的有明确目标的训练体系,既能对学生会计技能训练进行过程性考核,还能搭建学生学习和训练成果展示及各项评优活动平台,进而实施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阶段性能力评价,使校企合作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使人才培养既具备“职业性”又保持了“高等性”Key:学岗;练岗;顶岗;融入式;技能训练一、研究背景借鉴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各国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校企合作、重在实践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的改革与实践的经验可以看到,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我国校企合作起步晚、发展快,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从校企合作的概念、内涵、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流于浅层,随着校企合作实践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合作企业无论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规格还是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双方需要更进一步“融入式”的深度合作,本文以河北地质职工大学经管系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出发,针对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二、项目简介河北地质职工大学经管系会计专业在会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最初的实践从主动“走出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从校园到岗位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的平台,企业开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走出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随着高职建设校企合作逐渐深入,企业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多的需求,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等人才培养全方面全过程开始了“融入式”的密切合作2015年河北地质职工大学与“华信德”会计信息咨询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开展“会计实训住校”的改革试验同时,以改革为试验田,梳理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与制度根源,以“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研究对象申报了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以河北省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为样本进行广泛调研,搜集相关信息,获得第一手资料,针对校企合作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就其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实际,提出创新性建议及策略,在更广泛的领域探究可推广和复制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通过两年的研究建设,我们探索出学岗、练岗、顶岗“三段式”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了以企业需求为标准确立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以理论够用为前提突出实践环节、以灵活机动为准则改革教学方式、以雙师素质为标准培育教师队伍、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构建符合企业需求、学生认可的、企业融入为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项目特色(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人才培养的“技能点”我们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认为把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是方案改革的核心工作我们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针对企业会计岗位全面分析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研究梳理“会计人”应具备的关键技能同时,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各高职院校人才技能培养的现状,研究梳理会计专业把学生培养为“会计人”应达到的技能水平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提炼出作为“会计人”应具备的成体系的可训练可考核的技能点群,并把它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写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技能点设置可以使人才技能培养具有清晰的目标,并且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确保学校的人才输出与社会企业的人才引进之间没有鸿沟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形成“学岗”“练岗”“顶岗”的教学模式我们与企业共同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技能训练,形成“学岗”“练岗”“顶岗”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华信德公司合作的“会计实训驻校”项目,我們开发出一套完整技能训练课程,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中的技能点转化为技能训练项目的训练目标,根据每一个训练目标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训练项目,并规定训练目的、训练要求、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过程;根据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设计,落实项目实施所必须的配套条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通过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训练,确保技能训练的过程可控,完成“学岗”的要求。
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由企业指导老师和校方实习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完成真实的岗位工作,达到“练岗”的要求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完成“顶岗”到“上岗”的最后过渡学生通过完整的体统的有针对性技能训练后能够掌握岗位关键技能,提升综合职业素质,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三)共同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使“技能鉴定”衡量人才质量成为可能我们知道,传统的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就是针对“知识点”进行考试,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得到每个人的“分数”但是众所周知,当学生面临工作岗位、面临就业;当用人单位面临招人选人时,“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是否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我们打破传统的考试思维创新的提出“技能鉴定”这一衡量人才质量的概念,和企业共同开发了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技能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这个鉴定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可反复操作的,学生通过训练达到标准,可认定该技能合格,没有达到标准继续训练直到达标得到认定这个鉴定是以企业或学校在技能鉴定手册上盖章的方式表示鉴定合格这个鉴定是以“会计人”为标准,而不再是以“学生”为标准这个鉴定成体系可操作的,适用于任何主体,无论是学校评价学生,还是企业评价员工,只要认定合格,就是“会计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经得起企业、社会认可和检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素质”要求。
四)合作就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就业及实训关系企业全面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并为学生签发技能鉴定手册,建立人才档案信息库,学生从入学伊始就纳入了企业的视线通过这种“融入式”的深入合作模式,校企双方不但共同完成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控制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将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企业在开展技能训练的同时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职场行为规范,财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优秀企业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质”,同时还具备职业人的属性,自然深受企业欢迎我们在校企合作的协议中规定合作企业必须优先录用我校毕业生,也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就业及实训关系,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这也是检验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最终五)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利于事半功倍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的指导书;系统的技能训练项目及技能鉴定手册;核心专业课程的教材;各种专业课程的课件讲义等配套资源,这些资源来源于教学一线,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帮助教师和学生事半功倍的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共同进行师资培养,打破校企合作的最后瓶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骨干融入指导教师,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企业文化融入学风建设,通过产学研一体,深化教学过程和课堂形式的改革,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但是如果没有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方法,难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不能体现教育内在价值,在保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上有所缺失為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我们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组建一支由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师团队企业专家要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专家除了带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外也要进行教育教学的培训,学习教学的方法技能;学校教师通过与企业专家的交流,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四、结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 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可见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教育纲要精神,对促进高职院校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河北地质职工大学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旨在对校企共同育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解决校企两个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困惑,探究可推广和复制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托;从实践上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协调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平台,实现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为企业提供符合其发展战略需要的适用人才Reference:[1]张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03-01.[2]李文抗,王永生.職业教育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人——从天津发端的百年水产教育看职业教育[J].天津水产,2010-09-30.[3]李和平.高职教育的“尴尬地位”及其“破解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12-10.[4]陈晓燕.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软实力”的思考和建议[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15.(作者单位:河北地质职工大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