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2(完整版)

上传人:鱼** 文档编号:293634648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2(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2(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2(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2(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2(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2(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居秋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2(完整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教学设想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教学工具:Powerpoint课件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

2、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二、解题:1、近体诗略说2、王维与山居秋暝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 ,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

3、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三、诵读感悟(1)、教师范背(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明确:浣(hun),洗 歇(xi),衰败(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四、品味鉴赏1、欣赏画中之美(1)、析题明确: 暝:日暮,傍晚。 居:停留

4、,住宿。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明确:“竹喧浣

5、女归,莲动下渔舟。”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明确: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5)“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

6、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2教师引导,咀嚼画外之意。(1)教师略说王维与“佛”。(2)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蕴。思考、品味: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7、。明确:是。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调动积累,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明确: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

8、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3、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五、课堂练习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

9、感爱。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确:D项与作者诗的意境和表现的心情愿望矛盾。2、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明确:B(A反衬出环境的静。B突出环境的幽静。C描写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广阔而又色彩缤纷。D显示出一种恬静美。)六、作业(2题选1题)1、根据全诗或部分诗句的意境绘一幅图。2、研究性学习有人认为王维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他除了写诗之外,最适合的职业是从事旅游业。请你为

10、他的旅游公司策划一份企业创意书,要求:结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余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附: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诗人、画家、隐士诗中画 画外意 山、雨 秋、晚 自然美 远离尘俗 明月 清泉 超然淡远 竹喧 莲动 生活美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山居秋暝【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作品风格;2通过解读诗句,品味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美感,掌握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3指导学生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带动对全诗内容的理解;2通过解读诗句,学习该诗的艺术技巧;3体味诗人厌恶官场、归隐山林的愿望及追求。【教学方法】 朗读

11、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光金时代,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唐朝不仅在诗体上创造了五七言近体诗,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的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有同学们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在唐诗的天空中熠熠闪光的世称“诗佛”的王维。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还学过王维的什么诗,把它们背出来。如:写爱情的:相思写亲情的: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写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塞外风光的:使至塞上看来,大家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另一首名作山

12、居秋暝,看看他在诗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二、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解题问:我们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是理解文意,解题又是我们理解文意的开始。我们看题目,山居秋暝,“山”即山中,“居”是停留、住宿,“秋”即秋天,“暝”是傍晚。题目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景还是叙事或状物?明确:写景。即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问:既然是写景,那它的艺术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教学生读准节奏)(2)师范读(注意节奏)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

13、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生再齐读3逐联理解诗句(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晚来秋”不是“晚秋”,而是“秋天的傍晚”。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问:诗歌首联就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地点、天气、时间、季节,营造了一种空旷清幽的境界,暗含诗人归隐的情怀。板书:首联:铺设画面的基调:清幽。(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学生回答)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

14、;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问:概括颔联写了什么?明确:山中具体的景色。问:那么山中的具体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明洁。问: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这样的手法叫做什么?明确:动静结合。板书: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 动静结合。(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回答)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问:概括颈联写了什么?参考颔联我们概括出来的答案。明确:山中的人事活动之景。问:从作者的描述中,可见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怎样?明确:悠闲、自由。问: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颔联侧重于写物,颈联侧重于写人。颔联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表现出山村的生活美、人情美。板书: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自然美)动静结合。颈联:山中的人事活动:悠闲、自由(生活美)。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1)问: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学生回答)明确:山、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2)问:这些意象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