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书法家课件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93630307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著名书法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古代著名书法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古代著名书法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古代著名书法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古代著名书法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著名书法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著名书法家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著名书法家秦汉近现代秦汉时期 中国秦汉时代的书法,汉字的变迁最为剧中国秦汉时代的书法,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文字的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变化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汉书法留存今天的墨迹为深远的影响。秦汉书法留存今天的墨迹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上的题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上的题字;其他实物资料有金属器铭文、石刻、字;其他实物资料有金属器铭

2、文、石刻、砖瓦、漆器等遗文,这些都是研究秦汉书砖瓦、漆器等遗文,这些都是研究秦汉书法的重要资料。法的重要资料。李斯李斯李斯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泰山石刻泰山石刻程邈程邈,程邈,秦代书术家。字元岑,下杜人;一作下邳人。相传他首行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

3、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程邈隶书蔡邕蔡邕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世传的文章有九势、笔论。九势是他的书法理论,其主张用笔要藏头护尾,字的点画连结必须递相映带,强调运笔的速度要有分别,不可一滑而过。笔论阐述写字时经神状态与书法的关系。蔡邕照片蔡邕作品1蔡邕作品2张芝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

4、(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张芝仇靖仇靖仇靖,仅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最后落款为“仇靖”,所以是否是甘肃人无法考证。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

5、天井山摩崖。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另一说法:仇靖,字汉德,为武都郡下辨道(今成县人),这是书学史上古代书迹中有明确置名的最早例证,从而也确立了仇靖在甘肃古代文学史和书学史上的大家地位。西狭颂被国内外学者、书法家称为“汉摩崖石刻之冠”、“汉隶书法之瑰宝”,西狭颂书法艺术的特点,古今学者多有论述:清人康有为评道:“疏宕则有西狭颂。”梁启超赞曰:“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本名“惠安西表”,俗称黄龙碑,位于甘肃省成县城西13公里处的丰泉峡中,镌刻于东

6、汉灵帝(刘宏)建宁4年(公元171年)6月13日。该摩崖面宽500厘米(含正文后题名及文前五瑞图),高315厘米(含题额),面积约1575平方米。西狭颂风景区西狭颂三国、晋朝时期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有二子:钟毓、钟会。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曹操曹操不但是个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书法上也有独到成就。晋代陆云给陆机的信中说:“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可见曹操亦喜欢书法,这一点也可以从他与钟繇、梁鹄的关系中看出

7、。现在发现曹操的唯一墨迹为“衮雪”二字,这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今陕西褒城)时,看到河中景象所书,字刻于河水礁石上。“衮雪”二字表现了河水汹涌澎湃的流势,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散溅出,水大石众,犹如滚动之雪浪,故云“衮”(滚)雪”。此石现存陕西博物馆,左端书有“魏王”二小字。皇象(吴)他的书法被赞为“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他学习别人的书法,能取各家所长而成自家面目。晋葛洪抱朴子誉为“一代绝手”。南朝宋羊欣说:“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唐张怀瓘书断评他的章草为神品,八分为妙品,小篆为能品。传世书迹有文武帖、急就章、天发神谶碑,相传为皇象书。书论论草书。今

8、世仅存急就章石刻,相传为皇象书。又有数种,文字多少有异同,以松江本最为著名。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是学习章草的优秀范本。因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到了皇象时代,已十分成熟,且为众多书家所擅长。而皇象所书急就章,形体已经很规范化了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

9、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

10、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

11、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父卫展,历官江州

12、制史、廷尉,卒于官。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门下,学习书法,其后青出于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卫夫人成年后嫁给汝阴太守、汀州刺史李矩为妻。有子名李充,官至中书侍郎,受其母影响,亦颇有书名。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姿态自然,吸收了篆字的一些特点,是楷书中的上品。唐朝评书者称其书如“捕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

13、“红莲映水,碧海浮露。”卫夫人撰有笔阵图一书,阐述了执笔,用笔的一些基本方法。其中有这么几句:“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她主张书法要“多力丰筋”即力量刚强,筋骨丰满,而反对“无力无筋。”唐朝褚遂良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

14、习之精熟。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虞世南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自幼跟智永和尚习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就是指他深信王羹之的笔法。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代自文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书体为楷模。太宗曾“以金帛赐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虞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虞世南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宠幸。太宗誓言远学王

15、羲之,近学虞世南,足见其影响力。“虞体”后世评述不一,他那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也自成书风,而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羹之行草诸帖的嫡传。欧阳询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

16、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薛稷薛稷,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终年65岁,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官至札部尚书,太子少保。他在外祖父魏征家见到虞世南和褚遂良的书迹,锐意临仿,不久遂以书法名扬天下。他书法学虞世南和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足见他“锐精临仿”。广川书跋说他“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他的书法用笔纤瘦,结字疏朗,自成一家。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就是由薛稷书法演化而成。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初唐四大书家。传世书迹有杏冥君铭、信行禅师碑。颜真卿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