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0429160317)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293624764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0429160317)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0429160317)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0429160317)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0429160317)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0429160317)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04291603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0429160317)(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论述题解题方法:步骤一: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舌,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步骤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缴等。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实论证。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醵步骤三: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

2、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题型一:提供观点型开放题【设问方式,(材料),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理由【基本方法】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步骤】(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注意】有的试题除了已列出的观点以外,还可以

3、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提出其他的观点进行例证。只要言之合理,照样可以给分。题型一【典例】典例1阅读材料,庠问题材料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籍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果,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之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欧洲人籍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

4、家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败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请评论材料中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或者中国)和人民所产生的影n邮舰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关键信恩)欧洲人,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果欧洲,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欧洲国家,剥削,挫败,否认,攻击”解题突破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评论材料中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或者中国)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的观点”。第二步,

5、套用题型一的答题步骤。首先,必须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其次,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再次,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最后,注意表述的科学性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材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二是欧洲人的成就导致亚非地区变成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使亚非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亚非地区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给亚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答案:观点1欧洲人的成就改善了亚非地区人民的生活,推动了亚非地区社会的进步(现代化进程)I史实I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思想科学化、政治民主化。观点2欧洲人的成就导致亚非地区变成欧洲的原料产地和

6、商品市场,使亚非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亚非地区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给亚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史实尸方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摧毁中华文明等。观点3第一段材料片面强调了生产力标准,忽视了列强的侵略性;第二段材料站在道德情感的立场上,忽视了列强侵略的客观进步性。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既要看其主观动机又要看其客观效果【小结】将这种具有两个及其以上,可以任选其一作答的试题,就是观点例证型开放题。这的史实(思考方向:对持有该观点的人进行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或片面性的观点展开局限,理论的局度等方面去思考)(5)表述成文

7、,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具体步骤: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不一定要求全面,但绝对要求精选;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种试题其观点没有对与错,只问你同意哪一种。无论选答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是正确回答。它开放的是求答指令,因此,比较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历史意识是否具有辩证性,是否能够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等。回答时可根据自身实际,诸如知识能力的构成、兴趣、爱好、趋向等,选择自己赞同的观点,列举史实作答即可。题型二:

8、提炼观点型开放题【设问方式】评材料中关于,的观点【基本方法】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述【步骤】根源,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1)明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遴选出其中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思考方向: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3)选择观点(判断表态),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思考方向:分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反对,同意等情况。若题中材料的主观看法错误,贝U回顾历史,思考客观事实的真相)具体步骤:同意材料观点:直接依据材料

9、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注意:揭事物的本质)(4)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例2(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略)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题型二【示例】例1(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

10、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略),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题型二【典例】典例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解析】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要分析评论赵翼的观点,前提是找准靶子,弄清楚赵翼的观点是什定义,可以这样概括:赵翼(人)对唐朝由盛(客观对象)一认识是,杨贵妃导致唐朝由盛而宸(主观认识)。提炼观点时

11、注意分两步:一、评价的客观对象是什么(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而非杨贵妃)?二、主观认识是什么(杨贵妃导致唐朝由盛而衰)?找准观点,就可以判断表态了: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既然赵翼的主观看法是错误的,那么客观事物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可以回顾史实: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在叙述史实的时候应该注意,评论的要求是精选论据(史实),而非全面叙述。赵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

12、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其实,赵翼的错误除了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外,还混淆了现象(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和本质(唐朝政治腐败)、主要矛盾(唐玄宗应负主要责任)和次要矛盾(杨贵妃应负次要责任)、全面(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复杂的)和片面(杨贵妃一人的原因)之间的辩证关系。另外,赵翼之所以认为杨贵妃是“女祸”,是和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大环境分不开的(即时代偏见)在中国古代社会,往往把一个朝代的灭亡归结为妇女(妲己、妹喜、杨贵妃、陈圆圆等)、太监(魏忠贤等)、奸臣(秦桧等)等,这主要是出于时代偏见;而且,在封建社会,由于

13、三纲五常的限制,人们也不敢将原因归结到皇帝身上。(具体答案见第6页)典例2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解析】此题难度大于上题,其关键在于判断它是什么题型。很多考生将它误作为比较题来答,结果就偏离了方向。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地提炼观点。本题的观点是什么呢?答案是这样表述的: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很多同学认为顾炎武的观点是八股取士同焚书甚至更糟。但是,顾炎武的侧重点并不是二者的比较。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人,他把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目的在于否定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因此,他评价的客观对象是八股取士

14、的影响,而非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异同点。八股取士在禁锢思想甚于坑儒,这是两个小论点,它们共同证明“八股取士应该被否定”这个总论点。因此,在叙述客观事物的真相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叙述八股取士而非焚书坑儒。如果是比较题,贝U要将焚书坑儒和八股取士二者平分秋色。从这道题我们应该明白,正确地提炼观点决定着整道题的答题方向,不可不慎。(具体答案见第6页)典例3董仲舒说上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试结合史实说明董仲舒、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哪些

15、方面是客观的?哪些方面是错误的?并分析两人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解析】此题较上题更难。难点一在于本道题的历史观点有多个,而且董仲舒的总论点还是隐性的观点。商鞅变法的影响很复杂,主要是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影响,董仲舒只挑选了一个“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实际上已经隐藏着对商鞅变法的否定。苏轼则直接指出_w鞅变法全部(或主要)是其消极作用(因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灭亡”)。难点二在于分析两人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董仲舒和苏轼都离战国时代很远了,二人为何都关注而且都否定商鞅变法呢?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以推断,董仲舒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然诋毁法家代表人

16、物商鞅的变法。苏轼属于大地主官僚阶层。同时期北宋在进行王安石变法,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二人都是以古讽今。(具体答案见第6页)【小结】(1)认识升华的补充点:理论层次及对问题看法的偏差,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由,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偏见(例1)、态度倾向(例3)、阶级立场(例3)、方法论(例1)等几个方面,甚至还会可能混淆事实,颠倒黑白。(2)在解这种题型的时候,应该根据这种题型的特点注意以下问题:历史观点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痕迹。因此,应该学会将历史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历中观点是人丰观思维活动的产物,既是主观看法,就有可能产生错误。人的主观看法是由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偏见、态度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