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293593815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1章项目申报单位概况41.1 项目承担单位41.2 承担单位简介4申请单位近三年经营状况4第2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52.1 项目概要52.2 项目建设背景6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9第3章项目前期开发情况及技术基础142.1 项目前期开发情况14主要技术基础14第4章项目实施方案254.1 项目建设目标254.2 建设内容及规模254.3 项目技术方案264.4 项目招标内容554.5 建设地点564.6 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56建设期管理57第5章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595.1 环境影响评价59节能61第6章项目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656.1

2、项目投资概算65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69第7章效益与预期效果分析717.1 基础数据与参数717.2 营业收入737.3 经营成本与总成本737.4 盈利能力分析757.5 偿债能力分析777.6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777.7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78风险分析81第8章申请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的理由86第9章结论879.1 经济效益分析879.2 社会效益分析88生态效益分析89第1章项目申报单位概况1.1 项目承担单位1.2 承担单位简介1.3 申请单位近三年经营状况第2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概要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信息技术,被认为是继计算机

3、和句联网后又一次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伴随着温家宝总理着重提出的“物联网”概念,物联网己成为信息产业中的下一个战略高点,我国己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所谓农业物联网,是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作物生长、农产品生产流通等信息的获取,通过智能农业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与农作物栽培管理、畜禽饲养、灌溉、植保以及农民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交易和物流等各环节的智能化程度,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一代技术支撑平台。本项目为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3000平方米的物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厂、

4、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农产品检测检验与质量追溯系统、农产品物流服务平台、农产品网上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等。通过农业物联网系统的实施,能够实时收集农田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信息,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监测土壤和空气状况的变更,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现代农业综合信息监测、环境控制以及智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产品产量。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农产品增加RFID标签,建立对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的全过程跟踪和监控,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该项目的实施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三个10%的目标。即减少投入(包括生产资料、人工及管理)

5、10%;增加产量10%;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方面增收10%。2.2项目建设背景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普及,以全球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正在兴起,并被业界称之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网络信息技术的提升对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有关资料表明,过去三十年,网络信息科技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而采用全新框架的“物联网”将会导致整个互联网和其他应用网络体系的重建,进而创造一个更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拉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研究,“物联网”已经成为未来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的热点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6、时期,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转变,网络信息化技术将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同样成为当今各个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以欧美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业网络信息化的步伐,利用“5S”技术(GPS,RS,GIS,ES,DSS环境监测系统、气象与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对农作物生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调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进入农业领域,从事农业人员甚至普通农民,即可以随时

7、随地及时快捷的获得各种科技信息、管理信息、市场供求信息、气象与土壤信息、作物与病虫害信息等等。互联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结合,正在改变因农业高度分散、生产规模小、时空变异大、量化与规模化程度差、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等行业性弱点。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使“电脑上也能把地种”的愿望变为可能,使“运筹帷幢决胜千里”的管理调控理念梦想成真。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的战略设想,物联网再度成为热点,也为发展“农业物联网”或“物联网农业”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似乎又迎来了新的春天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

8、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的影响,获取精确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足不出户就可以监测到农田信息,实现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精准农业、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数字农业重大专项已在中国新稿、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河北、江苏等地建立起26个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大田作物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农业继承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

9、。中国科学院中国新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是较早开展大田农业精准生产、农资农产品物联网溯源系统开发的科研单位,他们于2009年开始与沈阳军区的双山农场合作进行了大田农业的精准生产和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在2010和2011年的实地演示中,获得中国科学院、沈阳军区、中国农业部、黑龙江省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基本实现了土壤信息的快速获取、大田资源苗情、墙情的实时监控、水肥药的自动浇灌、产量分布的自动测量;2010年他们开始研发农资、农产品物联网溯源系统,基本实现了低成本可视化、产品可溯源、物流智能配送可追踪和智能服务个性化在2011年的深圳高交会上进行了成功的演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另外,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

10、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制了基于GNSS,GZS,GPRS等技术的农业作业机械远程监控调度系统,可优化农机资源分配,避免农机自目调度。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蛋鸡健康养殖网络系统和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我国每年还通过还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实施农业环境的常规监测;利用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农业墙情的自动监测并在各地进行了有效的推广应用。2.3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2.3.1减少农业投入品消耗,减少农业污染传统的农业作业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过量消耗水源来提高农业产量,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不良影响。虽然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但却使用了世界上35%的化肥。我国化肥的生产

11、量和施用量居世界首位,单位面积使用量是美国的2.6倍,但化肥利用率低,氮仅为30%-35%、磷仅为10%-20%,钾仅为35%-50%;农药利用率也很低下,仅在30%左右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化肥、农药残留,造成土质酸化、硬化、环境破坏等,也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抗生索残留、激索残留、重金属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造成严重威胁。另外,传统农业生产采用漫灌供水方式,不仅对水资源造成大量浪费,还使农川残留的农药、化肥流入江河,给水体生态带来严重的危害,是造成河网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居民饮水安全。在农作物生产管理中,针对不同的作物对象(如:

12、葡萄、草苟、蔬菜等),综合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建立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和控制作业装备高度集成系统,从而形成从生物及环境信息实时获取、无线传输、数字化分析处理到科学管理决策、实施完整的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农业广域空间分布的资源、环境和生产管理信息的高效实时采集、监测、科学分析处理,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主动性,减少低效投入,改变传统农业用大量施肥、用药和漫灌水提高产量的方式,消除传统农业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从而达到减少投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目的,从而提高农户亩产的经济效益。2.3.2提局病虫害防治水平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通过部署

13、相应的传感器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获取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提前预防病虫害,并可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抑制病虫害的发病条件,控制农药使用,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及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2.3.3提高农作物种植水平农业物联网在现代农作物智能种植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信息,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监测土壤和空气状况的变更,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现代农业综合信息监测、环境控制以及智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种植水平。在温室环境里单个温室即可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一个测量控制区,采用不同的传感器节点构成无线网络来测量土壤湿度、土壤成分、pH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和气压、

14、光照强度、CO2浓度等来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同时将生物信息获取方法应用于无线传感器节点,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2.3.4提高农产品物流水平通过在农产品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温度、湿度等传感器,利用GPRS,WCDMA等2G或3G技术,向调度中心实时传递车辆位置、载荷、温度及湿度等信息,实现高效调度,从而有效降低农产品运输损失率物联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另外一项主要应用是农产品运输车辆及货物的快速识别,通过RFID电子标签在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行证”的应用,可以起到有效防止伪造和涂改通行证的作用,并可实现远程扫描获取运输车辆

15、及货物信息,实现快速放行。2.3.5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农产品安全溯源食品安全己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食品安全生产服务是现在而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农业物联网中使用RFID技术,以数据网格与RFID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基于数据网格的RFID农产品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使用RFID电子标签、二维条码等技术建立生产和流通档案,并在仓储、销售等环节通过读取设备获取农产品产地和生产过程等相关信息,实现农产品溯源,能够有效提高加工环节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求解的精度。借助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农产品可溯源,以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第3

16、章项目前期开发情况及技术基础3.1项目前期开发情况本项目为与中国移动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实施农业物联网系统,已签订合作开发协议。3.2主要技术基础3.2.1实施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的相关技术3.2.1.1信息感知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信息的感知包括土壤信息感知、农作物生命信息感知、环境信息感知、植物生长信息感知、农产品品质信息与流通溯源信息感知等。核心技术包括:信息快速采集光谱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传感技术、3S技术等。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可用于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土壤空气变更、畜禽的环境状况以及大面积的地表检测,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有关土地的湿度、氮浓缩量和土壤pH值等,从而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抗灾、减灾、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如图1是一种常用的农业传感节点硬件构成图。话吟器阵列无线信息通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